几天前,我在微信群里招募一些喜欢听有声资料的小伙伴。
意在集合大家的力量,在得到和喜马拉雅等有声资料平台上实现分工合作,筛选出优质的音频内容,既为彼此节省出时间,又不至于错过太多精华内容。 


初心想来是好的,但我此言一出,群里一个小伙伴立马炸出一个知乎链接,明示此类碎片信息输入方式的种种不好……


这应激般的反应速度让我讶异,他到底在抗拒些什么。 这是一个人人诟病“碎屏化”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人人为“碎片化”所裹挟的时代……


早晨醒来,注意力就被移动端上几十条各类“信息”吸引过去,我们用手持设备与彼此建立联系,不断的连接和在线,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手机打断。


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在将来的三十年,这种破碎只会加剧,并会随着科技的失控而蔓延开来。 


破碎对应的是专注,
这种分裂和破碎会降低人们的专注度,从而导致真正精通的缺失。

当我们的时间支离破碎,生活被分割成小小的片段,意味着你不太有真正做好某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和专注,真正的精通不可能来源于三分钟的生活。 


碎片化是整个世界科技失控的必然走向——这一大背景,从此以后将要贯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世界大潮不能违逆,我们只能在无奈中自寻一些解决之道。 
01
「自由时间少」和「学习需求大」

自我教育以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成为了中产阶级以及伪中产阶级不得已的"逆袭"之路。 

这批人一个总体的特点就是——忙,忙而没时间。 

一方面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必须为生产资料而奔命,一方面又因为总体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驯化,完美接受了“终身学习”的思想,甚至“学习”本身已经成为了该阶级中大多数人赖以上升的唯一法宝。

从而在
「自由时间少」
「学习需求大」
之间拉开了巨大的张力和矛盾。 


照罗振宇所说,
「整个社会没有为你终身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怎么办呢?」
,当然,他提供的解决办法是购买他的得到。 


实际上,他所提供的其上本质就是碎片化学习,购买得到产品是碎屏化学习的一种方式。


忙碌的中产阶级和伪中产阶级居然沦落到了需要利用碎片学习来提升自我的程度,虽然说是工作忙碌背景下无奈的选择,但也着实有点可悲。 
中产阶级和伪中产阶级为什么死抓碎片化学习不放? 
  • 一是因为他们没有太多整块学习的时间。
  • 二是更重要的,他们明白自我教育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02
时间是最大的成本
成人世界的学习,时间是最大的成本。 因此想要提高碎片时间的利用效率,办法就是吸收更有价值的内容。
换句话说,同等时间里你应该接收信息密度更高的内容,你的时间才会更有价值。 然后在互联网平台上,我们会轻易掉入一种陷阱,我称之为—“观点启发陷进”。
“启发感”对我们有迷之诱惑,我们永远追逐着一个“启发”又一个“启发”,这些“启发”从来没有在你内心建立起厚实的感觉,过程总觉收获满满,到头却还是一场空。 

我们喜欢结论,我们喜欢观点,而这正是碎片化阅读最容易带给我们的。

久而久之,对于一个哪怕吸收一点东西都是来自于碎片的人,他就有可能被带歪、被误导,尤其是遇到像咪蒙这样专门以生产和分发吸睛内容为手段去吸引流量的人,他们不会对你负责任,也不管三观正不正……

然而,这个时代像咪蒙这样的又有多多少呢,只不过他们坏的也太差劲了。 内容需要筛选。 

和菜头说,碎片信息得以维系的机制是通知机制, 它是一个巴布洛夫条件式的触发器,加上人性的弱点,于是我们就建立起了社交网络。

“在这个网络里,让人误以为自己是面对所有人,或者具备这种潜在的可能性。或者一定程度是真的,所以一个人会频繁发出通知,要么是在生产通知,要么是在接受通知。

无论是哪一种系统层面都会给予回馈,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同时建立更为强大的心理依赖。” 
通知机制在饲养我们。
通知是一种打断,同时也是多任务的起点。我们的注意力因此而分散。 

这正中了那句话:信息科技千方百计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最后又把我的注意力分散治支离。

为了弱化这种“中断工具”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有一些聪明的应对这种通知内容的分发方法,比如延迟阅读。

对于这些通知分发的内容,遇到你想看的,第一时间不是真的去认真看,而是稍加浏览就把他们给标记收藏下来,过一段时间去回顾的时候,你若还想看再去认真看。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 不会把你整块的时间耽误的太久;
  • 过滤冲动阅读。有些信息只是你当时冲动想看,过后你就不觉得有看的必要了,由此我们可以节省垃圾阅读的时间。
03
碎片是什么? 
有什么东西可以尝试超越碎片化的表现形式而存在呢? 


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它很有意思:
如果说一个人的时间本质上是连续的,可以比作流体。
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挣脱物理空间的变更,也可以以流体或类流体的形式随时间而存在呢。


我想到一个东西叫做心智或者是心流,它似乎可以做到这一点。


碎片化,就是说当物理空间变更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了,我们的心智资源也被切碎了。


他如果说我们的注意力没有被打断,或者是说不轻易被打断呢,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心智上的时间还是“整块”的?


由此可见,“碎片化”是一种心智资源分割现象。

而抵御这种概念分类下的碎片化,一种对应的方法油然而生,那就是我们所常见的表现形式——思考。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

像地铁、客车、高铁等空间里的碎片化时间,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思考,它可以一定程度上超越空间的碎片化而存在,最大限度的获得心智资源上的整体感。
而要做到连续性思考,我们的注意力就不能被轻易打断,或者是说打断了还能收回来。外界的诱惑多,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我们不能只是告诉自己:要集中注意力!


……这没有什么屁用……


「注意力被外界诱惑吸引」……在我这么聪明人的人看来,这句话已经给出了答案:注意力可以被外界诱惑吸引,那么注意力可以被内界诱惑吸引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我们可以控制注意力被吸引的对象,从而控制注意力。也即,我们要用“诱惑”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王菲有一句歌词我特别喜欢,“有一个人保护,就不用自我保护”。
如果说我们的注意力是一个小小的船舱,那么在它被外界的诱惑装进来之前,我们先主动的把这个的船舱装满,外界的诱惑就装不进来了。

或者说,我们有了足以抗衡外界一般性诱惑的内在诱惑,注意力就停留在了我们想让它停留的港湾。


所以,把什么东西装进去? 
答:疑惑,把疑惑装进去。 
你所要做的就是——在学习之前,积累满满的疑惑感。 如果预计环境的嘈杂会干扰到你,你不要急于立刻学习,而是去积累疑问句。

或者头脑风暴列举问题,或者利用知乎搜集相关问题,对这些问题尝试一些思考,这积累起来的疑惑感会激发你的好奇心,让你火烧火燎,让有一种“想要”的感觉。

这之后你再去学习再去思考,你就能更加能专心了。

因此我们再总结一遍,如果你知道你的注意力终将会被占据,那么可以先让一个东西主动占据你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就不会被被动占据。

我的名言是:让一个东西在去占据你的内心,你的内心就无法被占据。
04
选择工具
碎片化学习对象主要包括图文、有声资料、视频。这些信息繁芜丛杂,良莠不齐,我们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四个。
  • 壹:这么多的信息,我们该输入的是哪些内容? 

答案是:我们该输入精华内容。 
但精华内容是需要筛选的,我提供的筛选工具是——学习群,志同道合的人分工合作,相互筛选出有效信息,可以节省彼此的时间。

我曾在微信组织过一个「无藏私互推」的学习群,学员要经过我的面试才能进去。

在这里,大家诚心把“觉得不会浪费对方时间的”内容推荐出来,平时每两周我们还集中进行某一些主题的集中推荐,然后慢慢消化。 

因此,你可以加入一个学习群或者最好自己组织一个学习群,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将可以大大的提高信息的筛选效率。 

这个方法,对筛选图文、音频、视频这三类资料都可以通用。 
  • 贰:这么多的信息,我们该怎样输入? 
答案是:加速输入。 

音频和视频内容是可以加速的。这些内容只要下载下来就可以使用,加速软件。
音频内容可以加到2.7倍速,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听力对速度的适应性会增强,渐渐可以加到2.8倍速、2.9倍速……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 叁:输入的这些信息,我们该怎么处理?
答案是:写笔记。 

有时候我看到或者听到、学习到些什么有感触的事情,或会点编辑一段文字发在朋友圈,我特别珍惜这种感触。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是因为我有记录的癖好,而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感触到的那些事情,通常只是事件的一个部分,你所得的感知是不完整的。
而通过这种方式,你不得不对这些事件重新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得出基于这个片段的一个完整观点。 
我喜欢对碎片进行这样的注解,因为它让每一个碎片都充满完整的含义。
回顾生命,你会发现我们生命的记忆长河正是由无数个这样使我们印象深刻的碎片组成,而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碎片都有完整的含义之后,我们的生命就更有了厚度。

我把它看成是一种成长的利器。 
  • 肆:写文章,综合笔记碎片写文章

碎片信息有时候是可以用于操作的,比如它告诉你一个电脑操作技能。
你可以尝试去进行一个与该技能相关的小项目,有这个碎片的触发,你开始去做一件事情,会激发你去搜寻其他碎片化的知识,从而建立更完整的技能图谱。 

它可以引发你的兴趣,这也许是碎片化信息的一个有好处的地方。 

但不得不说,我们接受的碎片信息多是知识性的、观点性的,他们并不指导物理层面的操作,只是在观念层面上重构我们的认知。 

这个时候我们想到的,他的更大用处应该可以是用于写作。碎片思考往往凌乱,而写作需要点子、计划以及完整的思考。
写作是一种表达,而我认为表达是一种“思考的完成”标志。通过写作,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去面对每一个思考的碎片,把它纳到一个完整的观点表达之中,使得你的逻辑自洽。

这样,你通过碎片建立起来的认知就比较完整了。 
05
根本的解决之道 
说终归是说,在这样一个人人喜欢口喊学习但实际又怕吃苦的时代里,无论我们有多少的小聪明小把式来处理这些日益纷飞的碎片信息。
我们还是无可否认这个时代需要更精通的人,而通过碎片化的学习去构筑一个人的精通水平,有太多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需要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从基础层面改造我们的大脑逻辑。 
  • 什么叫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

或者还有另一个词汇叫做思维框架,我们怎样形成我们的思维框架呢?
无数次听过这两个词汇,每一次都让我云里雾里,觉得好莫名其妙、好高深莫测,以为它们是什么玄妙而不可琢磨的玩意儿。 

其实它们太简单了,只需要加上一些边际限制词汇,比如,“物理学思维框架”……
因此怎样形成物理学的思维框架呢?太简单了,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去学习这门学科。因为物理学,它本身就是一整套的思维框架。 

学习物理学之后,你可以去看物理相关的书记,你这就会带着一个所谓的“思维框架”去看问题了,而你树阅读的与物理相关碎片信息,它们自然会挂靠到你所学的框架体系里面。 

因此,构建思维框架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习专门的学科。

加上了明确的学科对应词,就不会让“思维框架”、“知识体系”这样的词汇让人觉得不可捉摸。
“物理学思维框架”、“生物学思维框架”…

看的出来,具体的思维框架有相对应的具体学科,这也打破了我们某些人中存在的一些模糊幻想,以为思维框架就是无所不能的。

但他们错了,越是有针对性力量的思维框架,就越只是对应具体的学科。 

如果你想要让你认为的那个“思维框架”变的无所不能,让它具有更大的适应性,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

比如有个老头叫查理·芒格。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而建立起所谓的“思维框架”,让你理解了学科中一些最基本的原理。 这样的学习,才是使得长期碎片化学习具有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然而这样的学习太难也太漫长,我们还有一种稍事妥协的办法,那就是——阅读,精读。 

看奇葩说的时候,发现黄执中很喜欢举例金庸小说的片段做例子,一个玩的很转的商业大佬——马云,他也酷爱金庸小说。
我有时候想,为什么他们喜欢用小说的例子来来肢解我们的现实世界,何况还是武侠小说,这合适吗?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一部好的小说就是一个世界,这个虚拟世界里面的很多事件,可以一一对应我们的现实世界。

作者对人物的各种安排,以及ta对事件情节的设计,实在体现的是作者自己智力上一整套优秀的处理模式。

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理。 一本好书值得多遍阅读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其本质和底层逻辑。

十本书读一遍还不如一本书读10遍。 前者是在体验别人的世界,后者是通过别人的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世界。 

希望你构建起自己的世界。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白诗诗”(ID:baishishi100),作者白诗诗。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注明“老编辑部”
@金融老编辑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