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被人说我不接地气,还是2012年的时候。特别要好的好友Z组了一个四个人的饭局,其中一个人也是在美国的留学生。除了好友Z 之外,我与另外两个人都是第一次见面。那位美国的留学生一直想要找金融类的实习,我说好啊,我们之后联系,约个时间聊聊,看看身边有没有朋友会有在美国的合适的实习机会。好友Z组这个饭局的目的也是希望我可以帮一下他美国回来的这个朋友。两天后,我与这位美国回来的朋友在微信上约定好在一个咖啡馆见面:过一遍简历,聊一聊职场规划的事情。
好友Z知道我与他美国回来的这位朋友私下里约好谈事的事情后非常的不爽。用他的话说:我在他的饭局上认识了一个朋友,然后私下里去和这个朋友约时间谈事情对他非常的不尊重。这种事情在国内的社交圈子里是非常不懂事的行为。他当时骂我在美国待久了,不接地气。可是说实话,我还嫌他办事没效率呢。美国人办这种事再容易不过了:写一封邮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中间人把两方的人在邮件里一抄送,这事儿不久齐活儿了么?
当时我怀疑过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接地气,可是现在来看,我们生活中经常是通过微信群将朋友A介绍给朋友B的。回想当年这件事,是我真的不接地气,还是我的那个朋友Z对于中国式交际里的那些老规矩过于循规蹈矩?
2. 
我在国内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老板,TA总对我说:在国内啊,做人做事要接地气。什么叫接地气呢?那就跟着老板学吧。老板提醒我接地气,那老板应该是接地气的。那么,在这家外企,在同公司外国老板都不会用指使性、命令性的口吻让自己的下属为自己冲咖啡的环境里;我的这位中国籍老板把“XXX,去给我冲杯咖啡!”经常挂在嘴边儿。公司会议的时候还要由下属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为TA端到桌子前。
老板是个有个性的人,TA对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做什么,不顾忌他人感受的做事风格引以为豪。写了个方案,不是特别合格,TA的理由会是:你不接地气;开会时候提了个想法,不是特别合格,TA的理由是:你不接地气;那么模仿老板的风格做事情总不会错了吧,TA还是会对你说:你不接地气!
其实,很多海归回国工作的状态并不像网上媒体上写的那样眼高手低,好吃懒做。无论是我,还是身边的很多海归小伙伴,大家回国后是希望虚心学习,融入到国内的环境面。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总是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是如果老板总是以“不接地气”这样的话来以一概全的点评海归在企业里面的工作,那么请问真正的问题是在海归,还是在老板?
3. 
在北京,有业务往来的,需要谈个事情的,人们的选择会是咖啡馆,或者中午吃个工作餐。可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业务就必须要在下班后,晚饭的酒桌上谈了。同样是在中国,同样是业务洽谈,那么是前者更接地气,还是后者更接地气呢?
“接地气”的本意其实是非常好的。然而,“接地气”概念的被滥用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国人在自己的保守价值观体系,情绪,安全感受到新鲜思想暖流冲击后用来反驳的借口。常把海归“不接地气”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往往是在倚老卖老。这些倚老卖老的人跟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于是凡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东西便会被拿来给加个标签,叫:“不接地气”。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如何把海归在单一事件上的“不接地气”案例拿来分解分析,进而让双方共同学习,受益。
4. 
其实,海归是最会接地气的人。18岁左右的年龄便背井离乡去海外学习生活,学会如何接西方的地气是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海归太知道接地气的重要性了!可是毕业回国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总被人用“不接地气”这几个字搪塞,时间久了,海归就困惑了。
致尊敬的老板,
如果您的意思是我的中文邮件写的过于英文化,标点符号段落层次需要根据中文写作的规范进行调整修改,请您直言,但请不要用“不接地气”这个理由以一概全的评价我。
致尊敬的父母,
如果您的意思是我在晚宴中与您朋友碰酒杯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本应该有的礼节礼数,请您直言,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一定愿意保留,但是请不要用“不接地气”对您的孩子做出以一概全的评价。
致尊敬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我们在交谈时总会嘴里总会蹦出一些你听不懂的英文单词,请你直言,在国外待久了,有些英文词汇说快了一下子找不到中文词汇来代替,但请不要用“不接地气”这个理由以一概全的评价我。
5. 
一个人说你傻的时候你可以置之不理,三个人说你傻的时候你开始怀疑自己,一群人说你傻的时候你开始认定你就是人们口中说的那个傻逼。“接地气”这三个字最可怕的一点就是在于同样的三个字出自社会上,生活中你所接触到的完全不一样的人。
刚刚回国的海归在中国社会是相对比较单纯的群体,中国的人情世故还没有太多的经历。多年在海外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印有着英文字母的学历文凭,而是在海外教育生活环境下孕育的那份热心,爱心,本心。刻意的去让自己“接地气”,最后很有可能成为邯郸学步,自己最美好的价值被自我怀疑,否定所杀死,而那个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也永远成为不了出国前自己在国内生活的样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