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中国社会学,关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领域非官方垂直媒体平台。
当我们在追逐金钱时,我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作者: 枫叶君,前新华社资深记者,现定居加拿大。
原创文章来源:精致小号( ID:toronto2016shanghai),枫叶君长篇小说《移民》在精致小号连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扔下这句话2000多年了,现在来看仍非常入时。利,伴随着地球人从原始社会货币产生至今,其地位一直位于人类大脑的核心区域,控制甚至主宰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利,便是好处,通常跟钱有着无法解绑的好基友关系。钱这个概念是我们人类特有的发明,动物界没有钱,也因此失去了跟我们讨论此高深问题的机会,大概这也是我们更高等的一种体现吧。
钱真的是好东西,不然为什么人人都爱它?人人都爱它,并不是因为钱本身长得好看,而是因为它本事大,钱可以完成人类几乎一切基础活动——交换。钱可以换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甚至可能是爱情,不是有女孩说么,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当然,也可能宝马是人姑娘自己买的,并不是拿它换了爱情,哭是因为有了宝马却还没拿到驾照和牌照。
人人爱钱,可是爱的理由却不尽相同,因为钱的功能实在太强大。我们熙熙攘攘为钱来,为钱往,可你搞清楚了自己在追逐金钱时,到底在追求什么吗?据观察,主流有几种。
1
信仰至上型
这种类型的最佳代言人为葛朗台。不要简单地用小气、铁公鸡来形容葛先生,人家可是拥有最坚定信仰的人。对于这种类型来说,追逐财富是一种信仰,是像共产主义一样必须用毕生精力完成的使命。钱本身只是一个概念,这种信仰是对钱这个概念的强烈占有欲的体现。它不需要去完成交换的步骤,单是崇尚这个概念的信仰,便足以支撑他们倾尽一生的奋斗。别不屑,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成不了葛朗台型。
2
心理补偿型
代表人物赵德汉。《人民的名义》里,那张赵德汉被抄家,翻出了几亿软妹币的剧照刷了大街小巷的屏。
他一分钱都不舍得花,对于金钱近乎痴狂的追求,是因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这其实是一种补偿性心理需求,以前极度缺乏金钱,缺乏用金钱产生的交换,时间久了,他不会交换了,也不敢交换。
他只感觉得到因为长期缺乏金钱,刻在心里的那股子痛劲,他对钱的概念本身有如饥似渴的欲望,因而唯有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吸嗜金钱,才能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进而缓解那种缺钱的痛。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可能有问题,其实是真有病,还病得不轻。
因而,有人说富家子女,因为从小在金钱物质上的需求不会被过度压抑,因而长大成人后少有金钱观极度不正常的,特别是这种心理补偿型嗜好,不太会单纯为了追求金钱和物质而迷失自己。这不无道理。
3

包治百病型
对我们大多数神志比较清醒和正常的凡人一族来说,钱的魅力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它的交换功能上。我们追求金钱,其实是追求金钱能换来的物质。钱的概念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换来什么。吃的,穿的,玩的,用的,能带来物质充裕的满足感。对这种类型的人来说,用那句谚语“钱就像粪土,播撒到地里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来形容对待金钱的态度再合适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马爸爸的帝国才能如日中天,这可是千千万粪土培育出来的肥沃土地啊!
4
安全感是王道
很多人追求账户上数字的攀升,其实源于一种内心的不安全的感觉。对这类人来说,手里有钱心不慌,本质上是一种悲观的情绪作怪。心为什么要慌?因为担心自己,担心家人,担心生活,担心未来,总之什么都担心,没有安全感,对现在和未来都抱着悲观的预测,危机意识过分强烈。而财富的积累,可以让这些担心得到极大的缓解,因为一旦出现了担心的事,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此类型的精神领袖:叔本华。叔先生认为,人生而有意志,意志产生欲望,而欲望又是产生痛苦的万恶之源。因此人的一生将会在不断地产生欲望,痛苦,满足欲望这样的循环中度过。总之,活着就是不断面对痛苦,试图逾越痛苦。看看下面这段话,悲观者们,说到心里去了么?
“我们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嬉戏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这群羊,将或先或后,依次选择而被其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恶运——如疾病、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等——早已等待在其后了。”——叔本华
无论我们属于哪种类型,对金钱有所追求,都说明我们是一个正常的俗人,既非道也非仙。追求金钱并没有什么可耻,毕竟在各种类型中,它都能带来一些心理安慰。只不过,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心理安慰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幸福。
诺贝尔获奖者心理学家卡恩曼和他的同事提出这样的观点:人们不断地认为金钱可以使他们更加幸福的原因是:追逐金钱的过程可以导致一般的成就感。(Kahneman et al., 2006) 一般成就感包括升职,或者可以负担起一套大的别墅,或者说,一般成就感就是你可以大声的说出:“这是我,这些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当被问起金钱能否带来幸福时,人们立即会想到升迁和大别墅。他们认为,因为拥有了权力和金钱,所以他们一定是幸福的。事实上,拥有更多金钱和更大权力的人,只会对生活更加满意,而不是感到更加幸福。(在你嘲笑这个观点之前,想一下你希望更满意,还是更幸福?)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对金钱的追求,都是逾越了吃饱穿暖基本之上的额外需求。追求金钱,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和错觉中的幸福感,但是只追求它,却未必会让我们持续幸福下去。
那么到底如何能握住幸福?也许仁者见仁,也许是个根本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也许,是个值得思考一生的课题。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让每一天在探讨与美好有关的话题中度过,与此同时审视自己以及他人,那真是人类所能做到的最棒的事情了。”获得知识,而非财富,或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这目标无关乎寻找乐趣或是满足好奇,而是人类真正存在的理由。

本文授权转载自“精致小号”

-END-
欢迎关注“社会学博览”
中国社会学高端读者聚集地
【本文经中国社会学编辑节选】
读中国社会,关注中国社会学
文章不代表中国社会学立场
版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长按识别二维码
和我们一起读中国社会
微信公众平台:中国社会学
新浪微博主页:@社会学博览
EshineMediaGroup
社会科学媒体联盟成员同步入驻
腾讯微信 | 新浪微博 |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 百度TA说 | 一点资讯
700000+人已加入并每天免费读社会科学
关注并回复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年会丨考研丨干货丨博士丨研究生丨高考丨农民丨农村丨谣言丨朋友圈丨剩男丨大学丨毕业丨性别丨社会效应丨社会心理丨社会调查丨社会工作丨文化丨学者丨排名丨社会学史丨博客丨社科基金丨社会角色丨腐败丨改革丨精英丨二胎丨同性恋丨互联网丨差序格局
点击阅读原文,即时获取最新学术讲座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