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荔
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文章 
编者按
教育的妙,就妙在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耶稣是榜样,同时祂也在《马太福音》7:12中谈道最伟大的教师原则,伯乐之远见,圣经称为先知的道理:“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是的,你期望孩子在你年老之时把顺命、孝敬,敬畏有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呈现给你,那现在就放手让孩子做所当做的,不要不舍得。只是避免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 可以。
记得我弟弟两、三岁的时候,一天母亲用小车推着他在路上走,平时在托儿所全托的弟弟高兴极了,情不自禁地对母亲说:“妈妈,妈妈,等我老了,你小了,我也用小车推着你!”直到现在,母亲仍为五十多年前那天弟弟表露出来天真的爱所感动。
子女的爱心是与生俱来的。父母们用什么方式爱他们,他们也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对父母的爱。
有人批评一些子女以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而没有表现出来“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而我认为,这些子女之所以会选择如此“低层面”的孝顺行为,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爱,就是与物质上的东西划等号:穿的,用的,美食,玩具,保姆……所以孩子们长大以后会选择用同样的方式回报父母。他们没有采取“高层面的孝”,没有表现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而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没人给过他们。
有一些说客苦口婆心地四处游说,要求年轻人“不要给父母脸色看“,“不嫌弃,不抱怨,想对他们发脾气的时候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他们”……可是作为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当你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时,当学校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好找你去谈话时;当孩子高考落榜时,当他选择去做清洁工,或者爱上一个当清洁工的人的时候,你给孩子的是精神上的尊重和感情上的安慰吗?你能做到“不要给孩子脸色看“,“不嫌弃,不抱怨,想对他们发脾气的时候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他们” 吗?(引号中的字句摘自《色难》一文)
一些父母对孩子说:“我们不需要别的,只要你给我们拿回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最大的安慰”。他们这么说,就好比给孩子穿上了囚衣,逼他们为了取悦父母而去奋斗,把得到父母的认可、表扬作为生活的目的。他们读书是为了分数,而分数是用来“孝敬”父母的。他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重重的压力下,而这些压力全是来自于父母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标准为孩子设计的前途,制定的框架。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只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对得起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放弃自我,牺牲对自己理想的追求,误认为做好父母的木偶就能给父母带来幸福,父母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可孩子实际上却往往挣扎在压抑、自卑、盲目和自欺欺人的无奈之中。
有人责备很多孩子没有给妈妈洗过脚。那是因为,他们嫌妈妈脏不愿意给她洗呢,还是妈妈从来就没给过子女这种的机会?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做家长的在给孩子洗脚的时候如果说:“现在我给你洗脚,待会儿就轮到你给我洗了。”那你的孩子肯定会高高兴兴地照你说的话去做,而且会跟你一样乐在其中。
孩子没对父母说过“我爱你”,“谢谢你”,是因为他们没爱心不知感恩呢,还是因为他们没听到过父母对他们说过同样的话?如果父母每天都告诉孩子“我爱你”,常对他们说“谢谢你”,那么久而久之,孩子是否也会对父母说出同样的话呢?
言传身教,妙在其中。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阅读
编辑:青云
校对:Dabid
配图: Enoch
美编:Monica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