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放映室
和你一起发现好电影
题图:《完美的世界》
影视剧里,坏得最彻底的反派角色有哪些?
知友:陶鏖
答主刚好是一个对“恶”有着特别审美趣味的人。相比于圣人柏拉图对于爱情哲学的探讨,笔者这种凡人,更是乐于堕落于对“恶”的哲学的探究的。
今天就来聊一聊英美电影史上经典的十大恶人形象,并通过“恶的纯粹指数”“恶的精神指数”“恶的美学指数”三个指标来探讨不同恶人形象的恶的层次。
1. “恶”的第一层次:想做好人的坏人
典型角色:科林 Colin Sullivan(饰演者:马特·达蒙 Matt Damon)
涉及影片:《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无间道风云》改编自香港电影《无间道》,并赢得了零七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虽然本片在国内的口碑逊于港版《无间道》,然而本片却保留了港版的基本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鉴于港版无间道的知名度,故事情节在此也不必详述。
相比于港版,本片对于两位卧底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刻画是更趋于真实的。而笔者要讨论的角色,在警队中做卧底的黑帮成员,科林,被自身身份的焦虑严重困扰。假警察和真黑帮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不仅需要演绎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警察,而且必须同时为更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收集情报。
双面的压力,严重挤压了科林自身的私人空间和心理空间。警队和黑帮斗争的愈演愈烈,也使他的焦虑加倍。最后迫于情势的压力,和警队安插在黑帮中的卧底联手杀死了自己的上司黑帮老大,并且在得到另外的黑帮在警队中的卧底的帮助之后,悍然杀死了那个卧底。
虽然科林在影片中多次表示“我想做一个好人”的意思,但其行动证实了他自小埋藏在骨子里的为求自保不择手段的黑帮思维。即便他所面临的环境确实严峻,但我们的反应至多也是像片中女主的反应那样,“我真的不知道你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片子对于结局的处理与港版不同,科林面对过来报复的警察队长,所摆出的“好吧”的造型,和警察队长开枪前的一秒迟疑,使得一种面对命运的无奈感油然而生,影片也因此瞬间得以升华。
角色“科林”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2. “恶”的第二层次:坏人的坏,也是分对谁的
典型角色:布奇 Butch(饰演者: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涉及影片:《完美的世界》A Perfect World(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影片《完美的世界》凭借感人的故事在影迷中间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影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被一个越狱的罪犯绑架,并随其逃亡的故事。在逃亡的过程中,罪犯和小男孩形成了类似父子的关系纽带。
影片中的罪犯,布奇,因为杀人而入狱。但他绑架了小男孩之后,却对小男孩格外地信任,并帮助小男孩完成了部分的梦想,两人的关系也越走越近。
然而在他们借宿一户人家的时候,布奇因为借宿家庭的父亲责怪其儿子而激起了不愉快的童年回忆,开始暴虐地对待那家人,甚至有可能再下杀手。而小男孩被面前的情形吓倒,开了布奇一枪;受伤的布奇追上小男孩,想挽回他在小男孩心中的形象,二人最后达成和解。但警察闻讯赶到,最终枪杀了布奇。
布奇在性格上无疑是有着暴虐的倾向的,也有强烈的控制欲望;然而他对于小男孩的感情却没有人怀疑会是假的。坏人的“恶”,有时是分对谁的。一个对你百般呵护的人,却可能是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反过来也一样,一个杀人成性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慈祥的父亲。
角色“布奇”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3. “恶”的第三层次:为家族利益而作恶
典型角色:麦克 Michael(饰演者: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

涉及影片:《教父 2》 The Godfather: Part Ⅱ(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 2》作为历史上最经典的黑帮片之一,曾获得七五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承接上部《教父》的故事,穿插讲述了老教父的成长史和新一代教父麦克的治家史。
第二代教父麦克在第一部的《教父》中由于家庭的突然变故,不得不肩挑家族重任,从一个不愿涉足黑社会领域的大学生转变成一个为了家族而继任教父位置的黑社会老大。
在第二部中,由于麦克的家族得罪了几乎所以其他的纽约黑帮家族,而准备迁往拉斯维加斯发展。麦克为了家族生意,介入古巴政界;但在这一过程中和另外一个黑帮势力产生摩擦。虽然麦克最终赢得了这场争夺的胜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妻子凯特离他而去,他的哥哥也背叛了他。
影片结尾,麦克指使人杀死了他哥哥;而同时他落寞的背影和若有所思的表情也成为影片最后的定格。麦克至少在年轻的时候是想过成为一个有自己合法事业的人的,而他和凯特浪漫的爱情也本来可能成就美满姻缘。然而当他接管家族事务,而不得不时刻想着维护家人利益的时候,凯特却无法谅解而离开了他。
麦克的确做了许多犯罪的事情,指使过许多谋杀计划,但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当初家族危机时他的选择之上的。他的这份担当,凯特无法理解;在他遭遇亲人叛离,他的那份略显稚嫩的大学生理想,以及对于人生选择的无力感,都埋藏在了他将前来看望孩子的凯特拒之门外的那种面无表情的神态之下了。
角色“麦克”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4. “恶”的第四层次:为了钱,插兄弟两刀
典型角色:贝格比 Begbie(饰演者:罗伯特·卡莱尔 Robert Carlyle)

涉及影片:《猜火车》Trainspotting(导演:丹尼·博伊尔 Danny Boyle)
影片《猜火车》讲述的是一群不务正业的苏格兰年轻人吸毒、滥交、诈骗,无恶不作的故事。
四个年轻小伙,在青春的躁动下,整日吸毒、滥交、打劫。他们通过贩卖毒药获得了一笔钱。然而这笔钱却引起了这帮朋友的相互猜忌。
性情暴虐的贝格比常常因为小事而大肆用刀杀人,并且试图通过暴力控制这笔钱。这四人中的另外一人起了偷拿钱逃走的念头,并最终成功,留下贝格比在宾馆里无尽地发疯。
影片对于年轻人犯罪和堕落的描写直接而大胆,而特别要在这里探讨的是所谓“友情”在金钱利益面前的一文不值。
若上面三位角色尚有值得同情敬佩的地方的话,那么贝格比是你丝毫都同情不起来的。这种恶,是侵犯人的道德感的恶,本质上出自于人面对利益分配的问题而发出的伤害其他人的本能。
角色“贝格比”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5. “恶”的第五层次:恶是一种快感追求
典型角色:史丹斯 Stansfield(饰演者: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涉及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 The Professional(导演:吕克·贝松 Luc Besson)
抛开影片磕碜的中文译名不讲,本片在国内的口碑相当不错。若不是因为九四年佳片太多,本片拿到当年奥斯卡提名也是有可能的。
影片的主人公里昂是一名职业杀手。少女马婷莎的父亲因私藏毒药而惹恼了缉毒警察史丹斯,史丹斯疯狂杀害了马婷莎全家。里昂无奈之下收留了马婷莎,二人在执行杀手任务的时候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马婷莎试图报复史丹斯,但反而被其捉住;里昂迅速解救了马婷莎。但警察史丹斯对两人展开了疯狂报复,出动了几乎所有能出动的警察,最终马婷莎获得解救,而里昂遇害。
影片中对恶警史丹斯的描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杀死马婷莎父亲的一段。他喜欢一边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一边不留余地地恐吓和杀害对方。在贝多芬曲子的进行中,快速的上膛,开枪,加上影片淋漓的剪接,仿若造就了一种杀人艺术的试听幻觉。
史丹斯滥用权力的快感、私仇公报的行径,以及疯狂暴虐的杀人情形,构成了一种源自于人的驾驭他人、自私自利的本性的恶。这时候,作恶不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角色“史丹斯”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6. “恶”的第六层次:恶,是青春躁动的印记
典型角色:阿利斯 Alex DeLarge(饰演者: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Malcolm McDowell)

涉及影片:《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发条橙》也是影史上经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影片。很多人关注的是影片所讲述的通过心理学办法将人完全改造之后的伦理探讨。
影片讲述的是阿利斯到处抢劫作恶,并且挟持同伴一同作恶;在一次作案中,阿利斯被同伴出卖被捕入狱。入狱后的阿利斯被施加强制的心理治疗,使得其性情大变,无法再进行犯罪。然而经过改造之后释放出去的阿利斯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无奈之下,阿利斯又被重新施加心理治疗,重新回到了那个有邪念的自己。
在这里笔者特别喜欢指出的是坏青年阿利斯一角的恶。怪异的造型,加上影片独特的格调,和夸张唯美的动作设计,造就了阿利斯的经典形象。这种怪异的格调在阿利斯将同伴推下水,又在将其救起时割腕的情节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
当然,笔者更喜欢、更津津乐道的则是强奸作家妻子的那一段。阿利斯的同伙将作家制服,同时响起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背景乐,阿利斯则开始夸张却唯美地自我炫耀、撕剪衣物、展开强奸。人性的暴力、性欲与征服,穿插在唯美的音乐和动作中,这份特有的对比和统一,堪称电影艺术的精湛一笔。
阿利斯的恶,似乎也没有太多的纠结;因为,似乎他生来便如此。青春期的叛逆,是他行凶作恶的力量源泉。源自于人天生的破坏欲,在青春期躁动的时期尤其直接无所顾忌地展示出来,便成就了阿利斯的坏青年形象。
角色“阿利斯”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7. “恶”的第七层次:当恶成为生理需求
典型角色:汉尼拔 Dr. Hannibal Lecter(饰演者: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涉及影片:《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导演:乔纳森·戴米 Jonathan Demme)
《沉默的羔羊》是美国影史上少有的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悬疑类型片。影片讲述的是心理变态者的犯罪。
在影片中,美国发生多起杀人剥皮案件。联邦调查局特工克拉丽丝奉命查找凶手。克拉丽丝向因为食人而囚禁的精神病学教授汉尼拔请教犯罪心理,并得到了一点提示;但案件调查进展仍然有限。剥人皮者不久又绑架了参议员的女儿,参议员无奈之下将汉尼拔转移并囚禁在一家酒店。汉尼拔看准时机将看守他的警员杀死并食肉,而后金蝉脱壳逃之夭夭。
汉尼拔无疑是影史上经典的高智商反派之一。但和他的高智商形成对比的则是他反社会的生理需求。显然,他对精神病学的专业研究也没有阻止他吃人的生理需求。面对人的生命的漠然,不得不让人感慨在人的生理构造下所谓社会道德的无力。
汉尼拔的恶,是一种先天的生理需求,战胜后天的道德规范的恶。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心理变态到汉尼拔的程度,但谁又能否定,在我们的基因中,在先天的生理构造下,我们没有反社会的倾向呢?
角色“汉尼拔”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8. “恶”的第八层次:以信仰之名
典型角色:约翰 John Doe(饰演者:凯文·史派西 Kevin Spacey)
涉及影片:《七宗罪》Se7en(导演: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影片《七宗罪》是颇受影迷欢迎的导演大卫·芬奇的神作之一。
在影片中,两位警探追查一起连环杀人案。罪犯杀人的手段十分奇特,并刻意留下线索给警探。但两位警探竭尽所能也没能阻止罪犯继续杀人,但他们在宗教书籍中查找到罪犯杀人的逻辑。原来罪犯是按照天主教教义中的“暴食”、“贪婪”、“懒惰”、“骄傲”、“淫欲”、“嫉妒”、“愤怒”的七宗罪的犯忌者展开杀人的。
在杀死五人之后,罪犯约翰突然自首,并且说要向两位警探展示最后两起杀人案件。而最后死掉的则是犯了“嫉妒”罪的约翰自己,而犯了“愤怒”罪的其中一名警探则因为杀死约翰而被抓捕。
约翰是天主教义的绝对维护者,因为看不惯社会上道德的败坏和对天主教义的违背,而展开精心谋划的连环杀人案,希望以此极端的方式进行“传教”。约翰虽然冷静无情,但他是绝对的精神信仰者,并且以自身肉体的覆没来惩罚自己所犯的嫉妒罪。
在约翰这里,罪恶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物质、精神或者生理上的欲望,而他反社会的罪恶,则源自于一种处于维护社会规范的精神信仰了。
约翰的恶,有一种超脱的味道;而约翰自身,或者说精神上的约翰,则有了一种末日审判者的味道,成为了代上帝行驶职权的使者。
角色“约翰”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9. “恶”的第九层次:恶是执念和无常的交集
典型角色:安东 Anton Chigurh(饰演者: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涉及影片:《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导演:伊桑·科恩 Ethan Coen;乔尔·科恩 Joel Coen)
《老无所依》是零八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
在电影中,一个德州牛仔在一次打猎中来到一场毒品交易失败后的现场,拾获了二百万美金。牛仔因此受到毒品交易一方的安东的疯狂追杀。几次遭遇过后,安东最终杀死了牛仔。安东之后又因为牛仔没有听从他的和谈提议而找到牛仔的妻子并将其杀害。
安东又是一个经典的反派角色。怪异的发型和不爱穿鞋,咄咄逼人又不循常规的说话风格,全面碾压的杀人手段,喜欢在杀人前后端坐一会儿或喝杯牛奶,这些都证实这不是一个常规的反派。
如果说一开始安东追杀是为了钱,而后他在杀死那名私家侦探和牛仔之前有得到钱的机会,却依然直接杀害了两人。这是因为,这场追捕中的对方已然破坏了他的规则;而他最后又找到牛仔的妻子,也为的只是因为牛仔没能听从他的交易提议,而在原先提议中本可免于杀死的牛仔妻子,因为提议的失败而被安东最终杀害。
安东不仅是极度信赖并维持规则的人物,而且也知晓天命的无常。他在决定杀人之前,喜欢让受害人猜硬币,猜中者则可能免于非命。而他在杀死牛仔妻子之后却遭遇车祸的一段,更昭显命运的无常,尤其值得玩味。
角色“安东”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10. “恶”的第十层次:我便是撒旦
典型角色:小丑 Joker(饰演者: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涉及影片:《蝙蝠侠:黑暗骑士》Batman: The Dark Knight(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黑暗骑士》作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卖座影片,上映时曾雄踞美国第一电影网站 IMDb 的榜首;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甚至因为没有提名此片而饱受争议,而在第二年上调了提名影片的数量限制。此片在美国所引起的巨大轰动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国内本片虽然也有好的口碑,影响力却完全比不上在美国的声势,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蝙蝠侠在打击犯罪时遇到小丑这一强劲对手,而展开的攻守之战。影片的节奏紧凑,几乎没有无用的镜头和台词。蝙蝠侠一方和小丑的几次交锋中,蝙蝠侠都尽显疲态,而小丑则兴致勃勃。即便在整个过程中小丑被捉到两次,却丝毫没有改变小丑在精神上的完胜。
抛开小丑高超的犯罪技巧不讲,小丑在作恶的哲学高度上无人能及。小丑看不起哥谭市的其他罪犯,在他帮黑帮找回亿万钱财的时候,又一把火将钱全部烧掉,而且认为钱太“便宜”。小丑作恶并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控制,甚至不是追求快感,你找不到他为什么恶。
恶,在一般的恶人手里,不过是追求另外一种他想要的东西的手段;这些想要的东西,可以是金钱、权力、欲望,也可以是精神或者生理需求,乃至信仰和规则。而在小丑这里,你找不到他想要什么;恶由一种手段,而变作了目的。
换句话说,恶便是恶本身,恶不需要缘由。小丑形容自己是“混乱的使者”,而笔者喜欢将小丑比作降世的撒旦,那是一种原恶,一种不需要理由的恶,一种仇视规则、仇视道德、仇视文明、仇视钱权、仇视任何可能有所依靠的东西的恶。小丑试图将人内心被文明压抑的破坏欲望激发出来,将世界恢复到无意识、无规则的状态。
说到文明和人性的关系,以及善恶的斗争和依存关系,是影片另外值得人反思的哲学问题。这里篇幅所限,可以另起文章再写过。
不过还是借用被小丑改造之后的检察官那句话来说一说文明下的人性反思,“我们为什么要隐藏真实的自己?”
角色“小丑”的
“恶的纯粹”指数:☆☆☆☆☆
“恶的精神”指数:☆☆☆☆☆
“恶的美学”指数:☆☆☆
最后,向英年早逝的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奉上怪力乱神的小丑一角的希斯·莱杰致敬!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知乎原作者
未经作者授权同意,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