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晚上七点半,笔者在采访前特意去看了李宁的演讲论坛。此时的他正坐在观众席候场。他身旁围着一堆学生,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累,一天的活动后,衣服也皱了许多。对于这些学生“冒然”的问候或讨教,李宁没不耐烦,更没有摆手说“没时间”。他稳稳地坐在那里,听着比自己小几十岁的年轻人滔滔不绝。有学生在耳边给他介绍国外的运动管理专业,听起来有些无聊,但是李宁突然发问,“这个专业在你们学校怎么样?”于是被问的学生立即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自己的表演”。
▲李宁接受NEBULAR采访
他是一个这样的人,亲切,严谨,时髦
交流一直顺利进行着。尽管在一群黑发年轻人中,李宁的灰发有些显眼,但他似乎总能知道大家想要说什么,哪怕对方不小心蹦出几个英文,他也不会表现出听不懂的样子。当时的李宁其实没有那么热情,依旧认真地聆听,偶尔抛出几个问句,以便对话继续进行。
翻开李宁的微博,里面呈现的内容几乎都与体育有关。他的用词也很新鲜,诸如“机智的我”,“酱紫”,“跟着BGM抖腿吧”之类的词语在他的微博里并不少见。他也是一个时髦的人,四月初,还专门回到母校北大参加大学生马拉松比赛,赛后还和一帮选手拍了自拍,笑得畅快。有人评价道:“您似乎很喜欢和年轻人融入到一起。”李宁回答说:“我也喜欢和老年人在一起,因为我上有老,下有小嘛!”
观众席基本坐满,主持人请李宁上台演讲。这位年近六十的企业家上台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在道歉,他说:“对不起,我时差还没倒过来,眼睛现在还有点晕。”李宁说的是大实话,语毕,台下的观众哄然大笑。他似乎有一种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地用言语感染大众。
▲李宁为NEBULAR送上寄语
体育明星的产生是极好的
对于许多80后、90后来说,李宁是他们认识的第一位运动员。那时候的中国极其看重金牌,因此,从82年开始就包揽各项大奖的李宁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李宁之后,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也成为了国人英雄。再加上媒体的发达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运动员赛场下的另一面成了新闻和社交平台上的常见话题。上综艺节目,拍摄广告,接受代言,甚至走T台秀都不在话下,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体育明星”。
这个现象的产生必定引起非议。大众认为,一个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好好训练就够了,上什么电视,做什么综艺,进行商业活动就是不务正业。所有人都觉得,运动员嘛,就应该专注训练,埋头苦干。
▲宁泽涛在综艺节目《超级战队》录制现场
这样的观点,对于李宁来说,还不太成熟。他在采访时说,“体育明星的产生是好的。因为体育带给人的不应该仅仅是竞技的胜负。它应该带给大家更多有关人与社会或者自然相关联的东西,比如说社交、言谈、情感的交流等等。这些运动员之所以能被称为明星是因为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运动,不仅产生个人的追求与认可,还形成了一种社会的流动,让社会360度、方方面面看到体育人在做什么,拉近竞技体育与大家的距离。”
平常人与体育这个大领域的距离似乎很难丈量。校园时期,大多数90后都经历过“阳光体育伴我行”,这项要求所有中小学生每天运动半小时的活动。后来,这项活动逐渐演变成万众学生党痛恨的课间跑操:在雾霾天里,和全校师生“同呼吸,共命运。”毕业了,逃避此项劫难后,大多数人对于运动的坚持便停留在眼睛上,看过比赛,吆喝吆喝就够了,身体力行变得可有可无。
在李宁看来,体育明星就是要扭转这种趋势,把竞技体育的精神带到大众的视野里。于是出现了拥有“洪荒之力”的傅园慧,睡不醒的张继科大魔王,帅得一匹也游得一匹的宁泽涛。他们在电视里做一些普通人会做的事:吐槽自己的队友,直播时呼吁粉丝“小礼物走起来”,喜欢刷偶像剧,有时也偷吃火腿肠和泡面。当大多数人习惯了他们严肃认真的比赛表现时,电视上平易近人的他们慢慢感染了大众。更多的人在消费体育明星的同时,也爱上了体育运动,想要变成自己偶像的样子。
▲傅园慧与孙杨合影
李宁评价道,“运动员一方面是要为更多年轻人树立榜样,一方面,他们也可以把体育的快乐和健康传达到大众那里。”
当娱乐圈开始热衷于包装体育明星,年轻人也开始像追星一样追捧运动员时,一些潜在问题便渐渐浮出。从早在2004年左右姚明和可口可乐的分歧,再到去年年底还闹得沸沸扬扬的宁泽涛和蒙牛伊利事件,商业利益的冲突成为了许多运动员职业生涯外的“无奈”黑点。然而这些问题在李宁看来,是一种专业性质的问题。
“其实运动员与广告商的关系就是一种商业关系,而任何一种商业关系都是正常的关系。这是社会的行为、经济的行为。那么,既然是经济或者社会行为,就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法律和社会的习惯来处理。这都是正常的,西方也有,并不只是中国的特产,”李宁认为,中国运动员真正缺乏的是商业关系的专业管理,“我认为运动员应该找代理人,通过第三方专业的人士去处理专业的事情会更加合理,也会省掉很多麻烦。但是整个中国的体育行业还在起步,所以这方面还不够成熟是可以理解的。”
▲李宁接受NEBULAR采访
“还没吃饱”的中国体育
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后,李宁背着全国人民的谩骂毅然踏上了创业的路程。谁也没有想过,一个运动员也能在商业领域自由驰骋;谁也不曾想过,90年代诞生的“李宁”品牌能坚挺地走到今天。虽然这其中掺杂了不少曲折和变数,“李宁”顺利风光过,也曾经从2011年到2015年连续亏损四年。直到2016,才终于扭亏为盈。很多人都为“李宁”的每一个戏剧性转折拍手叫好,因为这个国货品牌的起承转合在某种意义上正代表了经历过兴盛衰败的中国体育行业。李宁云淡风轻地总结道:“体育其实就是吃饱与没吃饱。”
“体育就是吃饱了撑的。你吃饱以后,就想要去运动,做个游戏什么的。这个运动,它有可能是危险的,比如一些极限运动,跳伞啊,高空降落啊之类的。虽然它是危险的,可是你吃饱了,有力气动,所以刚好消消食,感觉也很刺激。我一直觉得随着中国申办冬奥成功以来,冬季项目的发展前景很好,但是目前来看,中国的体育行业可能就是吃得不够饱。对于滑雪这类的冬季项目,基本上只有离得比较近的东北人会想玩,但这是不够的。只有当海南、广州的人也跑到东北去滑雪体验,它才会变成一个消费,一个产业。”
▲李宁接受NEBULAR采访
李宁也提到,中国体育行业的吃饱取决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假如你想在上学的时候专门搞体育,比如说,做一个击剑运动员吧,当大家都在教室里读书学习时,就你一个人跑去操场上击剑,就肯定会显得很没前途嘛。另外你看像高校联赛这个东西,在国外很火,但是在中国,它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的认可。这是一个过程,不太好办。”
演讲进入尾声,但是观众仍在举手,主持人不得不特意清点几个人数,早点结束发言。现场有不少李宁的老粉。很多人站起来提问时,第一句话就是:“您是我认识的第一位运动员,也是别人一提起中国体育,我第一个想到的运动员。”李宁感谢了对方的评价,并说了一句话:“但是我们国家其实还有很多其他优秀运动员的。”
▲李宁与泳坛健将傅园慧合影
采访的时候,笔者问他年轻时有没有后悔的事。李宁沉默地想了一会儿,说:“最后悔的事儿?我真想不起来。”
在外人看来,李宁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闪光点无数。但他却说,选择创业是他人生当中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他第一次有意念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尽管放弃了运动员的身份,踏上了创业的路程,李宁仍旧保留着他身上的那份体育精神,那股坚持较真的劲儿。这股劲儿遗传到了“李宁”品牌,流淌在这个品牌的血液里,传达着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Christy
美编:花花
摄影:Rosy Xie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人|故事|經歷|青年態度
北美新媒体平台
N E B U L A 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