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迪(心理咨询师/两性关系专家)
最近,我的两个女朋友不约而同在她们的公众号上吐槽《春娇救志明》。
一个是采访了很多女明星,写了很多书的黄佟佟。
一个是刚刚跟我在上海佘山完成了《生为女人》女性魅力训练营的性心理咨询师马丽。
各位想阅读原文的话,请根据上面的截图加她们两个的公众号。马丽老师关于“那里都白了的”科普特别好,呵呵。染发剂???至于嘛。
以前我上电视谈话节目,跟导演彭浩翔对谈了一次,对他印象蛮好的。记得他说的笑话“你想吃屎味的巧克力,还是巧克力味的屎”?
看影评里不同的观点对冲,有人说“婚姻是女人快乐的最后救赎”不是彭浩翔的意思,是春娇的意思。确实,在我十三年的两性关系心理咨询的工作经验里,很多中国女性是这么认为的,很多,很多。民间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我不知道彭导本人是啥意思。我就是特别讨厌男人下跪拿钻戒求婚,音乐响起,焰火升起,吃瓜群众围观鼓掌流泪,男女幸福拥抱。然后一个END,再加上赞助商 I DO 结婚钻戒的广告。还是迪士尼卡通片的套路:从此以后XXX和XXXX过着幸福的生活。
你骗鬼啊!!!!
钻戒植入爱情电影打广告,这个把戏我亲自玩过。
1999-2000年我在戴比尔斯钻石中心任中国大区的公关经理,手里大笔预算,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想办法在电影里植入男人拿钻戒求婚的桥段。在戴比尔斯,我深刻地领悟了什么叫消费者心理,什么叫给一个说法、植入一个概念。戴比尔斯的市场推广实在是太太太牛逼了,以前钻石都是财富的象征,戴比尔斯第一个创造了钻石=爱情恒久远的象征,进中国大陆没几年就一举打败了中国传统的婚庆黄金文化,“情比金坚” 让位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当年我在戴比尔斯伦敦总部培训,明白了:爱情是不可捉摸的东西,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慌需要一个具象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来投射,而钻石就完好地承载了这一功能。也就是说,只要找到消费者的软肋,就能在情感上俘获他们,让他们掏钱买单。
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真理。这是希特勒的宣传部长的名言。
我有两年的工作就是让中国人相信这样的谎言:买结婚钻戒,婚姻才有保障。他不给你买,说明他不够爱你。
而我自己结婚的时候,没有买钻戒,什么戒指都没有买。我不信那个。我也不喜欢戴戒指。我的老公是一个电影制片人,我们认识的原因是我在他监制的电影里植入了一个结婚钻戒,我付了广告费。合同里的要求本来是情人节上映,结果他给拖到了三八节,为此我跟他大吵了一架……后来,我们结婚了,在婚礼上展示了那份合同,都说自己亏了。(此处打100个笑脸表情)我们一致同意:去他妈的结婚钻戒。
这是文青都喜欢的爱情经典片《爱在XXX》系列,图为第三部《爱在午夜时》,男女主结婚生娃以后的真实生活。可没有前两部《爱在日出时》《爱在日落时》那么浪漫。金童玉女要面对孩子尿布,工作和带娃的矛盾,前次婚姻的娃和前妻的矛盾,习以为常后互相不耐烦的矛盾……END的时候是和好了,但是也没有“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还会吵架的,然后和好……如果足够幸运老了还在一起,继续。然后一直到死。这才是真实的婚姻生活。
中国影视剧里的怨妇多,昨晚看新电影《记忆大师》,徐静蕾又演了一个。不胜其烦。
男女结婚的时候都是作家,一个写小说,一个写旅游。后来号称女人为了男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拼命想怀孕生子,不得。看到昔日女性好友的旅游书上排行榜了,就各种不痛快,如上图,质问男人,好像她没成功都是男人害的。看电影的时候我很疑惑,你不是不孕没孩子吗,怎么就没空写书了呢?怎么就为男人付出很多耽误自己了呢?
其实吧,是你自己才气不够,或者足够懒惰。跟你的婚姻状况无关。扮演者徐静蕾是40多岁单身,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没跟你结婚,现在是什么样子啊?
徐静蕾没有结婚,现在也不过日此。作为一个女演员,干不过有两个孩子的孙俪和刘涛。当然,她对外宣传是“我自己没兴趣干了”。她在《记忆大师》里没有存在感,还是个花瓶。演技直接被黄渤、段奕宏两个男演员碾压。
男人,常常是女人活得好,或者活得不好的最大的归因。而男人很少会这么推理。
前几天,我写了观看话剧《开放夫妻》的感受(戳蓝字阅读原文),妻子最后开放找情人的原因居然是儿子的一句话:“你去外面找男人,是为了证明你有用。”
一个女人,要证明自己有用,要防止老公出轨;老公出轨了,要证明自己有用,要出去找替补。
左也是男人,右也是男人。出不了男人这口深井。
《开放夫妻》编剧的混蛋之处,就是在END的时候,编造女人的新情人是比老公赞很多很多倍的明星、歌手。由此自信心大增,老公气不过,自杀了。一个全职太太家庭妇女,一出手就这么能耐,
你骗鬼啊!!!
中国女人,哪一天能不再拿男人说事,才是真正走向了男女平等的自由之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