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丨温璐菲
“终身学习”已经不止是一个概念。
华为在2017年初开始“清理”34岁以上的程序员,近期印度IT行业疯狂裁员引发行业地震,均是因为程序员在职业生涯里,由于没有终身学习、与时俱进,而导致自身被淘汰。

延伸阅读:

我们都想更高效地学习——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合理地运用知识。知识越多,人的反应越灵敏,看问题越透彻。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去学习,你最终会产出更好的成果。
Google办公室
我们如何习得学习的方法呢?
在学校里的时候,我们结合老师、家长的指导,拼凑出对学习的模糊理解,至少成功应付了在学校的时光。但进入职场之后,我们渐渐发现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实践,而不是看书,于是,我们开启了“空中飞人”式的忙碌模式。
这真的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
对个人的成功和成长来说,学习都是必需品。但是我们似乎无法把学习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因为心里总想着其他“应该”做的事情。
Google办公室
在繁忙都市中,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切割成了泾渭分明的几个板块:工作、娱乐和睡眠,其区别是工作在办公室完成,另外两个不在。一天只有24个小时,我们无法在这些板块中自由切换,也无法将其合并。Lyndon Johnson能在下午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小憩,很可能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主席,不需要担心他老板怎么想。而我们普通员工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在如今的开放办公环境里,我们连在自己小小格子间里的10分钟的清净都难得。
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工作等同于“做事”,从而让我们“做的事”有了价值,才能心安理得赚得酬劳。
这跟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我们为工作而学习充电,那么大脑就会把学习和工作等价起来。所以我们必须在白天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学习。如果我们不在学习,那么我们就不算在工作。我们觉得散步不是学习,是“休息”。我们本能地认为阅读才是学习,但是跟别人讨论你刚才读的材料却不是在学习,也算是“休息”。
对很多人来说,工作指的是每天坐在办公桌前8小时,身体在那里,心在不在就不可说了。工作就是发邮件,赶会议,庸庸碌碌,最后什么也没做成。我们曾经从专注力的角度研究过这个问题(文章链接见文末),如果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呢?我们能不能换一种学习的方法,驱除那种看上去不主动的内疚感,适应一些有违直觉的事情呢?
Google lounge
事实上,思考和讨论都是学习的利器。所以我们在“娱乐”时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对“工作”时间帮助很大。在白天上班时,把两者结合或者在其间切换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掌握一门知识的时候,我们大脑的许多不同部分都在工作。Barbara Oakley在文章《如何学好数学和科学》中说,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考模式——专注型和发散型,这两种模式都非常有价值,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都要被用到。
专注模式就是传统意义上用来学习的模式:阅读、深度挖掘、吸收。在专注模式下,你可以避免干扰,专心研究学习材料。Oakley说:“专注模式下,人会使用理性的、连续的、分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当你把注意力倾注到某物上时,你的专注模式就开启了,就如同打开了一个明晃晃的手电筒。”
然而,专注型模式并不是学习时需要用到的唯一模式,因为在获取信息之后,我们还需要时间去处理它,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我们现有的知识里去。这时,我们就需要时间来建立新的连接。发散模式就登场了。
当你放松注意力,让思维随意漫游的时候,发散模式的思考就出现了。这种放松的状态可以让大脑的不同区域交换信息,最后返还有价值的深刻见解……发散模式通常会发生在开启专注模式之前。
如果只依靠专注模式来学习,人会吃不消的。我们需要发散模式来巩固我们的想法,把知识储存到脑子里,解放更多的空间来进行下一轮的专注思考。我们需要发散模式来构筑智慧。那么,为什么在工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总会让人产生罪恶感呢?
要想触发发散模式,Oakley推荐可以去健身房、散步、做运动、开车兜风、绘画、泡澡、听音乐(特别是纯音乐)、冥想或者睡觉。也许你会有疑问:这些不都是在“娱乐”和“睡觉”板块的事情吗?其实,它本身就可以是一个板块。
Google的冥想课
大多数公司文化并不允许以上活动出现在工作时间里,约定俗成地,大家应该在午餐时间去健身房,在家里睡觉,休息的时候冥想,而且最重要的是,做这些事情不会得到酬劳。
这种把薪酬和完成任务数挂钩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某事不能产生直接效益,那就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价值,我就只能在非工作时间做,或者完全不去做——这就是目前主流的公司文化灌输给我们的观念,比起相信追求一些看不见的、回报缓慢的事情,对领导来说,还是产出少更容易接受吧。很多时候,对某事价值的认同其实来自于信任。所以如果我们工作的时候做这些对于学习看似没有帮助的“娱乐”活动,我们会感到罪恶,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值得让公司付薪水。
如果你是公司的CEO或者人力资源副总,你可以凭空变出一项公司政策,规定所有雇员都可以离开办公桌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而且不会被评头论足。但是通常我们都只是普通的员工,那么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呢?
答案是:当你在把时间投入到构建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看上去与公司文化不符的时候,你需要甩开内疚感的包袱。
如何甩开内疚感的包袱?
每次你站起来去散个步,关闭邮件系统,戴上耳机,或者跟同事喝杯咖啡,聊聊天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很多时候你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是自己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这就是内疚感的来源。
内疚感通常在暗中为害。我们不仅会经常有内疚感,还会因为内疚感本身而感到更加内疚。比如说,我回家去看望年迈的祖母,大多是因为如果我不去的话我会觉得内疚,然后我会感到更加内疚,因为我的动机居然只是负罪感而已。如果我去看望祖母是出于对祖母的爱的话,我会觉得自己是个好人,然而现实恰恰相反,这会让我感觉很糟糕。
打破这个循环很难。人在尝试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总会在一开始觉得不自然,但是只是适应就好了。
怎么做呢?
对自己宽容一点。
这可能听上去有点肉麻,但是这确实是一种认知行为学和正念理论认证过的方法。Dennis Tirc对于人在担忧、恐惧和慌乱的时候,人对自己产生同情心的积极作用做了许多研究。
在他的书《通过同情心的思维方式缓解焦虑的指南》中,Tirch说:
“研究表明,我们对威胁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从依恋系统中演化而来的,依恋系统大多存在于一种双方互相支持的关系中,比如母亲和婴儿。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块特定的区域可以对其他人的友好宽容作出反应,这些宽容友好的记忆对我们处理威胁以及焦虑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Tirch解释说,我们被自己对自己的同情心深刻影响着。
为了管理好、克服掉内疚等阻碍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情绪,我们需要就像对我们爱的人那样对待我们自己。Tirch在书中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心,唤醒宽容、理解和支持的感情。”
所以,下次你在繁重的工作中抬起头来,发现外面阳光正好的时候,就去散个步。好好看看周围的美景,让你的思维有个机会进入发散模式,把你整个上午都在做的事情整理一下。然后,给自己一个拥抱吧。

后台回复“资源”即可下载海量免费学习资源
你可能错过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