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清朗的早晨
与70万人一起阅读世界
没错,就是我们
一个兼具智慧与美貌的订阅号
新京报书评周刊
公共立场,独立精神
一份坚持了13年的书评
一张初心不改的报纸
只为负责任地为你发现好书
呈现并解读最新的文化热点
长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书评周刊旨在发布评论、分析,极具独立思考价值的文章。不浮躁,不张扬,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国产《深夜食堂》,广告多、制作烂还只是小问题
国产版《深夜食堂》被一致“恶评”。各种评论铺天盖地,有的抱怨制造粗糙,翻拍不够本土,有的骂广告太多,喧宾夺主。
这部电视剧的原型,是颇受好评的同名日剧《深夜食堂》,着重讲述的是日本城市“边缘人”故事。这部在中国也受到好评的日剧挪到中国,为什么就让人尴尬和不适?
不是说日剧就至善至美,而是它们中的一些已在探讨人性、尊严、生活境遇与选择乃至生存命运之时,国产版《深夜食堂》却仍以一种匆忙的姿态流于粗糙的表层,拒绝更日常、更边缘的普通人生活状况。
它固然挑逗起了一时的观看欲,最终却让观众愤慨,而这种愤慨不只是指向技术制作。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深夜食堂”提取文章
人们越是标榜“做自己”,就越难以“做自己”  
如果要问我们这个时代最被推崇和珍视的概念,“自我”绝对算得上一个。做自己、真性情、有个性,几乎是当下对一个人最好的赞美。
另一方面,扛着“做自己”的大旗,把无知当有趣,把没教养当真性情的也不在少数。
为什么当下这个时代,“做自己”大行其道?这个现象所反映的第一个事实是:人们比过去更有条件做自己了。
可是,如果换个角度看,“做自己”之所以大行其道,也恰恰反映:即使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依旧是个稀缺品。
做自己为什么难?
因为我们很难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以及怎样才算“做自己”?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做自己”提取文章
“单身狗”在城市哼歌,“单身汉”在乡村挣扎
城市里的人常常用“单身狗”形容单身青年,指男性,也指女性。
但“单身汉”只指大龄男性。如果说“单身狗”确实意味着一种更平等的男女关系,“单身汉”在文化观念上则显陈旧,它要求男性需要婚姻,将女性置于传宗接代这一功能上,而那些“讨不到媳妇”被迫打单身的男性一旦上了年数,便被认定是失败的,等待他们的将很可能是孤独终老的“五保户”。
这些乡村“单身汉”的现状是怎样的?远方的城市正在兴起单身主义和独居,但他们的境遇却凄凉了许多,没有更包容的单身文化接纳他们,而一旦遇上疾病或到了晚年,还有可能被抛弃。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单身汉”提取文章
从“赢在高考”到“赢在子宫”,高考神话破灭了吗?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刚好四十年,高考也逐渐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但学生们仍然如火如荼地将青春奉献于此,将高考看成是他们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实现阶层流动的起跑线与入场券。
与此同时,城市精英家长们却早已悄然将教育竞争的“起跑线”前移,提早至小学、幼儿园,甚至有家长提出口号孩子要“赢在子宫里”。
两种不同的“起跑线”,其间的巨大张力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差异,更是代际资本积累的差异。从“赢在高考”到“赢在子宫”,高考神话的说服力似乎一年不如一年。但对于那些无缘“赢在子宫里”的人而言,高考仍然是一个难能可贵的重新起跑的机会。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高考”提取文章
男生被女教师性侵,为什么有人说赚大了?
遭遇性侵的女性常常把痛苦隐藏起来,不敢、也不愿回忆。然而,如果被性侵的是男性呢?他们的社会舆论遭遇将会是什么?
有人说“赚大了”,“为什么被害人不是我?”
几年前的旧案近日在网上被热议。常州市一位中学教师与其班上一男学生多次发生性关系,因犯猥亵罪,该女教师被判刑3年。
本文的作者就认为,幻想和嘲讽男性受害人,既是在猥亵女性,将女性矮化为满足男性身体欲望的工具,也是不尊重受害人,不尊重一个人自由支配身体的权利。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性侵”提取文章
《白鹿原》电视剧为什么赢不了观众? 
电视剧《白鹿原》终于播出过半,而剧情也发展到了最令人揪心的段落之一——田小娥被白鹿原族人鞭打,开始萌生复仇之心。但相比于开播前的声势和剧集的投入,剧版《白鹿原》在收视和传播上都远远称不上令人满意。
为什么一部几乎无差评的“良心剧”,没能成功地俘获更多观众?相比之下,同期播出的《欢乐颂2》持续出产“性骚扰”“处女情结”等话题,尽管争议不断却一直稳居收视排行榜的顶端。
今天书评君推送的这篇文章,深入比照了电视剧版与小说原著的内在差异,作者认为,对于文学作品《白鹿原》而言,电视剧版也许注定少了不少光采。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白鹿原”提取文章
遭性侵13年后,她选择了死
这是最近几天让很多人最愤怒、揪心、痛苦的新闻。
4月27日,台湾作家林奕含因不堪抑郁症的折磨自缢身亡,年仅26岁。而她的抑郁与死亡的背后,是年少时曾遭受老师诱奸而留下的严重心理创伤。
她将这些经历写进了今年2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这位芳华之年的姑娘,用她的文字,用她的述说,又终于用她的生命告诉人们,性暴力有多么残酷,在文学美丽之下的性暴力又有多么令人绝望。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林奕含”提取文章
陈丹青:不要夸张读书的作用
近日,书评君采访了陈丹青。
“阅读”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都会热闹起来。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吗?它能证明,或者能吸引到更广泛的人群关注阅读、爱上阅读吗?
恐怕并不是这样。阅读和与阅读有关活动,是两回事。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读书日”提取文章
“莫言语录”流传有多广,国人的阅读水平就有多低
你可能读过莫言的《檀香刑》《蛙》《丰乳肥臀》,那你读过“莫言深度好文”,“莫言最美的一首诗”,“莫言最精彩的一段话”吗?
相信你一定在朋友圈被转发的公号文上,甚至在一些官方号、纸媒杂志上,读到过这些内容。它们的传播之广,很可能已经超过了莫言的小说。
今天,书评君就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下不一样的“莫言”。
“如果世上没有美酒,男人还有什么活头?”像这样的句子,谁相信是莫言写的,那也就可以认定他不读书了。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莫言”提取文章
一个女性眼中饭局的风流与猥琐  
“饭局”和“女性”的关系向来是隐蔽的、私下的。但现在,它变成了一个被公开讨论的公共话题。
事情的缘起是《如果没有女人,再荤的饭局也都是素局》。有说描述真实,有骂“中年猥琐男”,也有批女性或许被物化。
本文作者陈念萱是台湾作家,她看到连日来围绕“饭局”和“女性”的热议,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她看来,吃饭喝酒,本是家常最美好的一件事,然而,风流和猥琐看似只差一毫厘,背后却是平等与尊重等观念的巨大鸿沟。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饭局”提取文章
你每敲下一句弹幕,都写下了一段孤独
你喜欢发送或观看弹幕吗?你如何看待弹幕的流行?
大多数年轻人在城市中都处于独居状态,人与人之间交流日益减少,但人们对交流的渴望却仍然强烈。在此背景下,弹幕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以吐槽为特点的评论媒介,弹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抚慰了都市人的孤独感。与此同时,它也在重塑着当代人对孤独感和陪伴感的认知。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弹幕”提取文章
喊“90后步入中年危机”的人,既虚伪又让人心疼
最近,曾经作为年轻代言人的“90后”,竟被指人生已步入中年。
这赤裸裸地暴露了年轻人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加不完的班,买不起的房,等不来的“另一半”。于是,很多人都焦虑了,抑郁了,中年危机了....
其实,那些煞有介事地喊着“90后步入中年危机”的人,既虚伪又让人心疼。虚伪在于他明明知道中年危机并不真的指涉自己;心疼则是因为,那种焦虑感的确实实在在笼罩着自己。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焦虑?我们又应当如何应对这种焦虑?
关注书评周刊后回复“中年危机”提取文章
长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