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小时候是一个有着吃饭困难症的孩子。我的家乡是美食之乡,恰恰好我妈妈还很会做饭,也很有耐心很愿意花功夫给我准备各种美食,所以无论是我要出去外食,还是在家里吃饭,我都有很多选择。简单说,只要我愿意,我一星期三餐都可以不重样!
可是我是一个很不喜欢吃饭的孩子,那种按时按点吃饭对我简直是种折磨!我要去玩儿,为什么还要吃饭?我为什么不能只吃好吃的零食?我为什么要吃青菜?
妈妈当然给我讲了很多道理,但是我还是觉得吃饭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我当时在心里和我自己说:“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孩子,我肯定不会强迫他吃饭!因为我很讨厌被强迫吃饭!”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快乐比一切都重要,让我不快乐的事,都是讨厌的事。
在二十几年之后,我有了孩子,而且是一个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吃饭很让人发愁的孩子,他对食物没兴趣,挑食偏食,即使摆上满汉全席,他也是只吃白米饭。无论是采取饿一顿、不给零食这种惩罚性的手段,还是变换菜色,表扬鼓励这种正面教育的方法,他一律都不买账!

当然,在极饿的情况下,比如一天没好好吃早饭和午饭,那他晚饭会吃掉一大碗米饭或者面条。可是我能让他一天只吃一顿饭吗?我能看到他刚刚吃到果腹,完全不能满足他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的情况下,就听之任之吗?我能让他想吃炸鸡就吃炸鸡?蔬菜不吃就算了?
很抱歉,和我妈妈当年一样,我统统都做不到!因为我不允许任何伤害我孩子身体健康的行为,即使以“快乐”之名,也不可以。
他需要好好吃好好睡,他需要营养,他可以选择吃什么口味,但是不能偏食,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一日三餐定点定量是健康的饮食方式,胃不能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饿了就吃一点儿,不饿就不吃对身体伤害很大。零食、炸鸡、可乐、薯条可以增加饮食的乐趣,但是不能成为主要的食物……
我循循善诱的摆事实讲道理,我儿子还是很生气:“我以后才不会强迫我的孩子这样吃饭!他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想吃什么吃什么,不想吃就不吃!”
那一瞬间,我似乎看见时光倒转,我曾经和他说着一样的话,我现在就是我当初很讨厌的样子。可是,我错了吗?
02
“我们终将成为我们所讨厌的那种人”是最近网络流传度很高的一句鸡汤,人气飙高成为了第四季奇葩说收官命题,四季以来的四位奇葩王和四位导师之间的表演赛,辩论的题目就是《我们终将成为我们所讨厌的那种人,这是不是一件坏事》
这个话题乍听之下,“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当然是一件坏事啊,就如同正方所陈述的那样:
你活成了别的样子,你都不是按照你自己所选择的样子在生活,这难道不是一件坏事?(第二届奇葩王邱晨,多样的角度和视野)
“终将成为”这四个字抹灭了可能性,它就是一件坏事,因为一切告诉你“一定会”,“必然会”,“只会”的命题都是坏事!(新晋奇葩王肖骁,果然任性有自我)
为什么你会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这之中一定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吧?让你变成你最讨厌的那种人,这种经历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个强迫着你朝自己讨厌的类型转变的社会是无情的吧,如果说这是命运的定数,那么这样的社会肯定是坏事,这样的命运也肯定是坏事!(首届奇葩王马薇薇,强大的思辨和逻辑)
还有很多很“重”的,很“惨”的自己讨厌的事,也在轮回的发生着,比如很多被暴力对待的人,后来成为了施暴者,很多小时候被轻视的女性,后来成为“重男轻女”的婆婆妈妈,等等,这些找不到任何可以为之开脱的理由,人类不断的美化自己受到过的伤害,说服自己接受这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自我安慰,这也是俗称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黄执中,几乎不可能被战胜的辩论王者)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03
首先必须说,当黄执中提出“屠龙的孩子最终成为一条恶龙”这样可怕的“轮回”说的时候,我想很多人心里都是恐惧的,也许这也是很多人觉得“你最后都将成为你自己最讨厌的人”这样的“魔咒”的可怕之处。而罗振宇罗胖很巧妙也很犀利的指出这个立论的薄弱之处:
这是“堕落”,不是“终将成为”,因为“最后”和“都”这两个词说明了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堕落不是,只有少部分人会堕落,不是人人都会。

所以在教育中,那些“偏见”比如重男轻女,那些“恶行”比如家暴,那些“犯罪”比如“侵犯”,不在我们的定义范围之内。这些“堕落”当然是坏事,这没什么可以说的。
我们要说的是“终将成为”。那么我们就必须思考,“你终将成为你讨厌的那种人”,是“那种人”错了,还是你“讨厌”错了?
这是蔡康永抛出的立论:人从婴幼儿成长为成人,是一个从动物性到人性的过程,人性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动物性是单纯的也是唯我的。我们不能用我们婴幼儿时期的标准来决定“讨厌”的正确和错误。
总有那么一种鸡汤在宣称“父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才对孩子有要求”,诚然,有这样的父母,但是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难道都是这样的?
我自己当了妈妈之后,我对我的孩子有要求,是因为我希望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什么是可能性?可能性就是财富、智慧和健康。
因为有钱可以选择过没有钱的生活,没钱选不了过有钱的生活。当财富为你创造了更多机会的时候,你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做出明智的选择。而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健康,你就失去了选择的绝大多数基本可能性。
是的,人生充满各种不确定,我们总能找出一两种特例,比如比尔盖茨,比如小札,比如乔布斯……可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大概率事件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为孩子提供“富二代”这样的条件,我希望我孩子有更大的概率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这才是我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的原因。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很轻易就误会父母,他们要求我们学习要求我们努力,根本不在乎我们的感受,他们不能理解我们要的快乐是什么。
孩子这么想很正常,因为以孩子的知识和阅历来说,他们看不到也懂不了父母的处境和用心,这一切不管父母怎么讲他们也是不会理解的,因为他们还没到那个年龄。
可是当孩子长大了成为了父母,终于理解了父母,也做出父母当初同样要求,他们就错了吗?
04
另一个教育群很常见的讨论话题: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因为基本上很少有轻松简单的快乐学琴,学琴的过程都有强迫有眼泪有不甘有愤怒,可是从大多数过来人的经验来看,父母听之任之让孩子半途而废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大概率都会说:“你怎么没让我再多坚持一下?我现在如果会弹一手好钢琴多好!”

所以那些后悔自己放弃了的孩子,当他们成为父母之后,他们可能会要求孩子不能放弃,尽管他小时候很讨厌强迫自己练琴的父母。
所以时间的长河中,我们不能刻舟求剑,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谁对谁错。
这也是奇葩说导师张泉灵在做出时空隧道假设后的结论:“当下讨厌的,不代表之后讨厌的”,“我们从捍卫你的存在,到欣赏你的价值,是一种真正多元化的进步!”
张泉灵回忆说,四年前的她如果看到现在的自己,那恰好是四年前的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天天谈钱,随时开会,穿着过于抢眼。
可是自己四年前为什么讨厌这样的人?因为四年前的自己不需要谈钱,谈钱也没有用;自己是一个有着极强执行力的人,不想要开那么多会了;自己个性使然,不喜欢这样的穿着打扮。
而四年后的自己呢?做为投资人,需要天天谈钱,这是义务同时也是责任。做为领导层,开会是自己能了解团队进展最有效的方法。穿着打扮有不一样的舞台的不一样要求。
所以那种“我捍卫你的存在,但是我不介意你怎么想”不是一种真正的多元,而把自己放空,真正去学会欣赏对方的价值,才是包容与进步。
那些在自己学习过程中放弃了努力最终收获遗憾的人,当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他们会看见时间另一端的自己还在浑浑噩噩,所以他们告诉孩子:你不能放纵。那些曾经对父母有着不理解的人,也会通过时间和身份的改变,来理解当初父母的价值观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切,难道是坏事吗?
05
“你自己做不到为什么要求孩子?”也是一种流行的教育鸡汤,可是这样的鸡汤很容易被击破,因为自己做不到难道就能证明这是一件不该做的事情吗?
相反,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你不能只要求孩子做到,你要自己做到,因为建设自己才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
双商爆表的马东正是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还是你,不会因为你在环境中改变了就不是你了,就像曹操墓里不可能出现两具尸体,一具幼年时期的曹操,一具老年的曹操”,“讨厌的原因不一定是讨厌的人或者事不对不好,而很可能是你自己做不到。”
罗胖最精彩的一段发言提高了整个表演赛的格局:
一件讨厌的事,一件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事,一件每个人方式和程度会不一样的事,那就是成长。”
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也不保证是变得更好,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
是的,变得复杂。
比如这几天我在看一个讨论话题,要不要孩子去同学家过夜,因为在同学家过夜是美国很流行的一种社交方式,孩子有各种很能成立的理由,比如这是童年和青春期的一个有趣的部分,那些和好朋友一起的会心促膝长谈,那些深夜的笑声,那些开诚布公的故事和那些可爱的无害的恶作剧,都有可能是最美好的经历和回忆。
一个叫做珍妮的女生回忆说:她11岁的时候,同学要开一个sleepover过夜聚会,不管她怎么请求父母,做出什么样的保证,爸爸妈妈的回答都是:“不可以!你只能待到十点,我们准时来接你!”

她当时很愤怒,因为十点整个聚会都还没算正式开始,她们计划了那么久,要一起看电影,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八卦,如果她不能参加,可能她就会被朋友排挤。她生气的对父母说:“我讨厌这样的规定!我以后一定会同意我的孩子去参加sleepover!你们剥夺了我的快乐和朋友!”
结果当天晚上,大概9:45的时候,其余的女孩子开始开酒,拿出了很多珍妮知道不应该触碰的东西,她很害怕,不知道怎么拒绝,又知道这些不能做,当时,她心里唯一想的就是我要回家,可是她不敢说,这样的情况说出来可是要被当作胆小鬼的。
终于,夜里十点的钟声响了,爸爸妈妈出现在了同学家外的车道,妈妈打电话提醒她出来要回家了,她如释重负!那一次之后,珍妮说:我以后也不会让孩子去参加过夜聚会的,我知道这样他可能会生气,可能会错过,但是我不能让他有任何的危险。
这就是成长啊,你成为了你当初认为的那个霸道的父母,因为你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你也变得复杂了,这样好不好不一定有定论,但是因为你输不起,你会退缩会更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样,错了吗?我觉得没错,因为面对安全问题,多小心翼翼都不会出错。
人类是唯一有着很长“幼态持续”的动物,有着相对长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需要读书明理,需要和父母在一起,因为他们需要建立自己的主观世界,需要明辨是非善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鸿沟,掉进去了叫做挫折,爬出来了叫做成长”,这就是我们终将成为我们讨厌的人的最真实的原因。
06
我们从孩子到父母,一直是一个“灰度认知,黑白抉择”的过程,而从我不熟悉的,我不懂的,我不喜欢的,我讨厌的东西中,得到重建自我的因素,这不是一件坏事。所以不要惧怕,怕自己不是好的父母,怕自己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父母,只要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反省,一直是真诚的,一直是充满了无条件的爱的,那么即使我们的教育之路充满了裂痕,那又怎样?
我们要记住:裂痕,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小灯塔育儿频道推荐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塔妈优选”微店拔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