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君发现身边选择出国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了,虽然大部分人都和父母分隔两地,假期才能见一面,但也有一些小伙伴由于家庭条件的允许,自己的妈妈也跟着自己来到了美帝。能和家人一起听起来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他们也面临着自己的烦恼,这些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的家长在美国真的是幸福的吗?主页君今天和你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各大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日渐迅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能力,也有意愿将子女送出国门,接受国外更好的教育。然而,随着留学风潮愈来愈盛,家长为了把孩子送出国而使出的方法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现今的背景下,尽管大部分小留学生们还是选择与父母分隔两地,独自前往国外的私立寄宿或者走读高中就读,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因家长本身的移民倾向,或因家中财力、背景的允许,取得了美国身份,然后进入美国的公立高中。于是,一个新的概念就此应运而生:『留学家庭
这是一群在阴影里生活的『伪美国人』:国内在讨论美国留学的问题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们,美国人在日常交际中也不会把他们当成同类看待。 他们拿着美国护照,美国绿卡,被中国人当成美国人,被美国人当成中国人;他们是”fresh off the boat”, 被轻蔑地简称为『FOB』;他们在文化的夹缝中苦苦求生。 尽管如此,不少小留学生似乎还是对这群同龄人表示羡慕:至少,他们的父母还一直在身边。 但是,这真的是好事吗?
在国内,父亲在,会拦着一点。妈妈在这边,有的时候像疯子一样。
这个回答来自于我的好朋友,16岁女孩,高二,在纽约读了两年书,在我问她来这边家庭关系怎么样以后,她给了我这样的一句回答。她说这话的时候,犹豫地微笑着,似乎是想找一个比较委婉的措辞。 但我明白她的意思。
就像图中我的一个朋友说的,在家中,妈妈时不时因为一点小事情绪激动,『一哭二闹三上吊』,甚至动手打人。
可是,出了门,她们却又扒着儿女不放,如同抓着救命稻草,被赶着去打电话,为了费用跟保险公司、电力公司、网络公司、电话公司、割草公司、房东等人扯皮,儿女因此不得不舍弃复习、参加学校活动的时间,回来忍受家里气氛的阴晴不定,这种遭遇已是家常便饭。
而这正折射出了我们大部分留学家庭的现状: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留守美国,父亲在国内挣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父亲与我们隔着十三个小时的时差和十几万元的机票钱。『爸爸』这个词,几乎失去了它在家庭中原本的意义,渐渐的,在这幅画面中父亲的形象也愈加抽象,轮廓越变越像方头方脑的ATM提款机。 而妈妈,因为不会英语,每天呆在一方小院子里,没有人说话,除了做家务就是干园艺活,连水电煤气费都不会付。每天最害怕的事就是有人来敲门,面对万圣节来讨糖的孩子都要紧张半天。而在国内,她游刃有余,每天吃香喝辣,社交玩乐。
相比国内,在国外生活的巨大的落差,势必会在母亲们的心里积下不少的郁气、怨气(如上图),再加上年龄本已到了更年期,没出精神问题,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此时与儿女之间的摩擦在这种种负面因素的催化下,变得更加紧张,再加上在家庭中通常扮演冷静角色的父亲长期缺席,这种家庭矛盾便愈发的被激化了。而这,与国内普通高中生眼中与父母的紧张关系又怎是一个级别?那些一开始羡慕有父母陪读的留学生们,也难以想象这样的处境。 所以,才有了我的朋友口中的这个故事。我明白她说那句话时的全部心情,因为,那也是我的故事。
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坐在Costco的顾客餐厅里。我的妈妈,D阿姨,D阿姨的女儿Y,和我。 然后我在哭。 到了美国以后这种事情似乎越来越常见了——不仅是妈妈,连我这个小孩似乎也有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激动的倾向。从小受的教育是『家丑不可外扬』的我,没想到有朝一日也会在外人面前跟我妈吵到这个地步。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母亲想要周末带着我和我9岁的妹妹去法拉盛的羽毛球馆打羽毛球。这本来是一件小事,我虽然不爱运动但是也不抗拒羽毛球。然而,就在我妈报出那个羽毛球馆地址的时候——那正是几个星期前学校的中国朋友曾经邀请我一起去打羽毛球的地方,我爆炸了。 为什么?因为几个星期前,我的母亲才告诉我,我不可以去。 为什么不可以去?因为我的母亲义正辞严地说法拉盛『那个地方又脏又臭又乱』。 为什么在我质问她『为什么我连xx校的offer都拿到了,还不能跟同学出去玩』的时候,她义正辞严地反问我,如果她放任我与这些孩子出去玩,我当初怎么可能考上xx校呢? 这种义正辞严的说教,似乎成了来美国以后她最顺手的伎俩。 可是到头来,我的原罪似乎也只是『我和同学独自出去了』这一条而已,只要偕同人员换成她和我那个不懂事的妹妹,立马变成去哪里都可以。 而在这种控制下,虽然我的自理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也会被各种叔叔阿姨在背地里说成『只会读书的孩子』,被贴上『能力差』的标签,甚至也许我的同学也会觉得我是『妈宝』。 然后我想到,如果我自己没有足够强的独立意识,也许我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的人也说不定,这种恐惧和愤怒让我无法再忍,这才引发了在Costco的争吵。 其实,我母亲对儿女变态的控制欲始于我的初中时期,在我还没有出国的时候就已经显出了端倪:周末与同学生日聚会hang out的邀请,我『送审』我妈的时候,基本上是不会通过的。 当然,初中家教严,这个还可以理解。然而,我的高中四年仍然充满了这种一听到我独自出门,就断然否决的情况,相比国内同学们高中时的自由,不得不说,可能是因为出国以后两代关系出现的某种变化加剧了母亲的控制欲。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作为孩子,语言能力强,文化适应迅速,对于周围环境的视角肯定是与同在美国的妈妈不一样。我们出门在外,什么都不担心,周围的人都很友善,遇到什么问题向人求助就好。然而,我们的母亲对于美国社会环境的感受比我们要负面的多:语言不通,自然会促生很多猜疑。我妈来到美国,曾对我说过『纽约又脏又乱,人都很粗鲁』这样的话。这跟我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换句话说,我们在美国每天的留学体验,和我们的妈妈在美国每天的留守体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如果双方意识不到这一点,任由矛盾一点点累积,最后双方都会非常压抑,乃至出现各种因为很小的事情爆发的激烈争吵,甚至身体伤害。 许多不放心孩子独自出国的父母,以及不愿意独自出国希望父母陪同的孩子,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做好沟通,将心比心,互相理解,才能处理好留学家庭这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切忌认为全家一起出国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父母应认识到长期分居对家庭结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多与子女沟通,了解子女学校生活;尤其是爸爸,应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增加与在美国的妻儿的联系,这样才能将留学家庭中缺失的父亲角色尽可能地补齐。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妈妈应尝试参与社区当地的华人活动,积极在学区的成人学校学习语言,主动融入美国社会;孩子也应该体谅妈妈作为中老年人无法避免的能力减退、融入速度慢,帮助妈妈,也是在帮助自己。
由此可见,『移民留学』,其实是一条不好走的路。有许多的功课要做,对大人小孩都是不小的挑战。想要走这条路的留学家庭,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仔细考虑,这种困难模式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吗?
本文系原创稿件,欢迎更多有想法的出国党小伙伴们向主页君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主页君每天都会查看的哦!欢迎分享到朋友圈INSIGHT CHINA 诚意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