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语
在大城市里,居住空间狭小,生活杂物堆积如山。如何让乱糟糟的人生变得干净整洁,已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粉丝数十万以上的实用型书籍——《断舍离》。不同于普通的收纳整理教材,它的重点不是教我们如何整理和收纳,而是教会我们通过收拾物品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即做到“断舍离”)。
此外,这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哲理性的书,在这场断舍离的运动中,主角永远是我们。
因此,收拾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通过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把现实空间和心灵空间的杂物清除出去,变成一个“灵魂有香气”的人。
阅读建议
《断舍离》一书篇幅短,难度小。虽然部分内容有重复、啰嗦之瑕,但作者举例繁盛,细读有助于启发更多感悟。
另外,建议大家在本周阅读《断舍离》的同时去看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每天一集,六天看完。女主麻衣极其偏执的整理欲望可以说将“断舍离”发挥到极致,尽管有时被家人制止,她依然锲而不舍地扔东西,无论珍贵与否,有没有特殊的意义,一旦无用只有被淘汰的命运。看似偏执,不过从她身上或许也能学到一些收拾整理之道。
1. 不收拾的收拾法
断舍离类似于时下流行的极简主义。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山下英子费尽心思所写成的《断舍离》,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时刻保持房间的干净,这场运动最大的精髓在于认清当下的自己并加以不断完善。
简而言之:
  • 断,即绝不添置非必要品;
  • 舍,即在筛选过程中,只保留当下最合适、必要之物;
  • 离,即通过断舍提高生活品质,认清自我,心情愉悦。
一旦理解了断舍离的涵义并坚持践行,甚至可以让我们银行卡上的存额也渐渐多起来。因为,一旦坚定了“实在很需要才买”的理念,我们逛商场时再遇到各种打折的引诱,都会淡然处之,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像被下了降头,沉浸在盲目的购买当中而难以自拔。
在现在这个经济繁荣,购物便捷的时代,书友们都下定决心了吗?是继续坚定地做一名“剁手党”买买买还是彻底地摆脱“剁手”的苦恼,只买必需品?
2 如何进行断舍——当舍不舍,反受其乱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保持房间的清爽,不在于怎么整理,关键还是要学会“舍”。这也是本书第一章重点的介绍内容。如果想要得到一个简洁纯净的世界,首先要学会放弃。当然,这么说还是很抽象,可能你会想,我也知道要舍啊,可是怎么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对取舍感到茫然一片,给大家隆重推荐一位极简主义者约书亚的方法:将所有物品打包,每一天开始时,只拿出当天所需之物。当21天结束,未拿出的部分即该舍弃的东西。
很多人可能打算对自己的物品进行选择和丢弃,却发现很难做到,则在意识上要由“弃之可惜”转换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时才能做到快、准、狠地舍。
面对到处都是杂物的屋子,我们仍然不知从哪开始收拾。这时,就先从衣柜下手吧,把过去几年因打折而囤积且确定以后不会再穿的衣物全部送走,这对于女生来讲很难。然而,一旦你打开了衣柜的大门,那也就同时打开了通往断舍离世界的第一道门了。
3 我们为什么无法扔掉东西
我们的住所空间是有限的,但购买力却是无限的。扔东西的速度总是赶不上买东西的速度,所以屋子里的物体越堆越多,多到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我们的房子总是有那么多无用的东西,却又总是扔不掉?
不妨从下面两处入口寻求答案吧。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直线爆棚上升,很多物品我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因为太过轻易地得到,反而不会珍惜。我们容易喜新厌旧地购买同样功能的物品回来,而旧的物品因为仍然可以使用,扔掉了可惜,最后的结局就是长期被搁浅在某个角落中了。
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很难抵制“划算”的诱惑,买回了很多不适合的闲置物。例如,那些年我们因“跳楼价”买回的一柜子不适合自己的衣服,有的见过几次天日,有的甚至一次也没有穿过就永远尘封箱底。对于女性朋友而言,这样的经历应该并不陌生吧。
甚至,这种无法扔掉东西的习惯也会慢慢侵蚀大脑,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信息世界里的“瘾君子”。简书上有篇文章,紫松的《求知成瘾,却无作品》,提到这样的观点:过度的求知欲让我们热衷追求信息和知识,仿佛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安心一点。这种不加思考去收集的信息,虽然会让我们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但仅有广度,却无深度。因为所获取的知识并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所以有“能思考,欠全面”“有见识,无作品”等特点(建议大家去读原文)。
4 扔不掉的三种破烂儿和无法扔掉东西的三种人
扔不掉的破烂儿分成了三类,而每一类破烂儿的身旁都会站着对应性格类型的主人:
1. 还在用的东西:其实并不喜欢,只是将就着用的物品。
逃避现实型:收拾房子的首要前提就是常常在家。但看到乱七八糟的房子后,本来就不想回家的人就更不愿意待在家里了,心想,干脆就尽可能地不回去吧,反正那地方对我不具有任何吸引力。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朋子女士嫁了一个并不爱的人,当初结婚的时候,她带来了两个装满和服的陪嫁箱子,每一天,她都过得异常煎熬,于是尽量减少待在家里的时间。而没有女主人在家收拾,房子散满着杂物,这种乱七八糟的空间情景让回到家的朋子更加困恼不堪,于是干脆就选择了逃避。她并不是没有想过离婚的,但每次看到这两箱和服后,子女、父母还有经济的因素会一下子跟她自己的心灵较真起来,也正是这两箱不舍得扔掉的和服竟然让这段不如意的婚姻又持续了10年。后来,也正因为断舍离的触动,让朋子真正鼓起勇气面对现实,离了婚,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2. 充满回忆的东西:这类物品可能主人永远都不会再用,只是因为充满回忆, 因此,物品像被下了咒语一样有着无比强大的能量,让物品主人一直无法舍弃。
执着过去型:把过去的物品都收藏起来,因为这些物品充满了回忆,并且数量大得惊人。这是另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变相逃避,总是活在过去。
3. 不用的东西:因为心怀不安,所以一直存放着,怕哪一天会用到。
担忧未来型:所有的物品都要留着,因为指不定哪天需要用上,但也许这个“哪天”永远都不会来临。有忧患意识是好的,但过度的“未雨绸缪”却折射出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笔者的奶奶的厨房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也许是经历过大饥荒,所以奶奶对饥饿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担忧,因此她的厨房永远都会放置过量的大米、盐、酱油和其他食物,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这些物品又往往总是被遗忘在那个角落里,直到过期也不曾被奶奶使用过。
5 实践断舍的办法
第一,着眼于现在。
读者们还记得昨天提到的二维坐标吧。接下来有一个更贴切的例子,想象我们的房间就像电脑的内存一样满了,需要卸载一些软件,我们可根据使用频率来决定物件的去留。
第二,取消“客用”物品的“专人待遇”。
换句话说,勿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例如,有一次,我逛商店时,买回了一套咖啡杯具,想着以后朋友来家里聊天时可以用到。结果,一年下来,也只用过一两次,其他时间都闲置。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
第三,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当下想做的事情要赶紧去做,切勿拖延。否则,长此以往,我们容易丧失对自己的信任。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地实现彻底的断舍离,但正如王健林所说,我们可以先设一个小目标:每天与自己来一个小约定。例如,今天我要把这件物品送给需要它的人。一旦我们可以履行这个约定,那么我们对自己的信任就会增强一些。
第四,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减分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它是一种老是看到自己不完美的状态,即因为没有做到某些东西,例如跟自己的约定或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等而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和心情,长此以往,它就会演变成No.9里面所提到的杂乱无章带给自己的第四点危害——产生自卑的负能量。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大可以换种心态去生活。正如《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里面提到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操作系统,但是系统却可以不断提升和完善。我们人也一样,没有事物可以十全十美,但我们却可以从这并不完美的断舍中不断提升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6 收拾、整理和扫除
我们需要重新界定以下三个概念:
  • 收拾:断舍离的关键所在,筛选出必要物品,舍弃不需要的东西,是整理和打扫的前提。
  • 整理:把散乱的物品整理后,分类收纳。
  • 打扫:表现为扫、擦、刷。
只有按顺序做好以上三个步骤,我们才有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扫除。
在此,分享原书中的一副图,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收拾、整理和打扫三者间的关系与顺序。
看了图后,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为什么我们每天都整理房间,却仍然那么乱——主要是没做好第一步。只有收拾房间,把不必要的东西都扔掉,这样才会成就“不收拾的收拾法”。
7 如何看待他人的物品
人的本性是自我的,因此,在收拾闲置物这点上,我们往往认为别人的东西才是垃圾。换位思考“不需要通过物品强调自己的存在”这句话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不再强迫对方去收拾和扔掉物品,而是先从自己做起。这种持续良性循环的断舍离生活,会有强大的磁场,其能量足以感染身边的人,从而将他们卷入断舍离的漩涡中。即使你不说,他们也会慢慢开始收拾。
因此,凡事切勿过激,也不要先去要求别人做什么。我们在处理这种家庭矛盾时,也要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一下。例如《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的奶奶经历过战争年代物质匮乏的时期,所以对扔掉物品这件事上有危机感和愧疚感。后来,奶奶在麻衣对生活的改变中开始慢慢有所动摇,而麻衣也开始理解奶奶,在搬家的时候帮奶奶找回她想要的物品,并向奶奶道歉。第三集结尾,奶奶和麻衣终于能和谐地同坐一桌相对吃饭。最后,麻衣为奶奶准备一个精致的碟子喂鸟。奶奶说这样太浪费了,麻衣回道发挥物品最大的使用价值并爱惜着用,这并不浪费。
8 活着意味什么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有四个字曾无比震撼我的内心,即“生而为人”。生而为人,不易。这种不易很多时候都体现在,尽管万分不情愿,我们仍不得不时时刻刻面临着需要做出艰难选择的处境。同样,在断舍离的情境中,想必也需要在选择中徘徊。不要对闲置物心慈手软,无法抉择,因为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一旦想通这点,我们就不会再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直面堆满杂物的屋子,然后对物品的去留毅然地做出决定。
9 如何提高收拾的动机——专注一个场所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曾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如果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必须要花上一万小时专注于这个领域的事情。
当然,一万小时这个数字看起来有点吓人,也很难达到这个目标。
但是,“一万小时”定律确实也带给了我们宝贵的启发,至少,没有不付出时间的收获。因此,我们如果想成为山下英子这样的收拾专家,那么,必须要在收拾屋子这门学问上花上精力,并孜孜不倦地去实践。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当中有人并不想成为专家呀,我们只想要一个舒适的家而已。可是收拾大房子,无可避免地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每想到这里,懒癌症并发的我们实在是不愿操起这颗心,即使开始着手收拾,相信这段时间也不会持续得很久。
那么,我们不如从一个小目标开始,首先专注于偌大房子中的一个小场所。这个场所可以是一个抽屉,甚至可以是一个钱包。这样就容易得多。当我们把这一点搞完美了,相信这股成就感会激发我们逐步磨刀霍霍向大目标了。
10 Where 和 What
Where:一想到我们能把一个小场所收拾得完美无比,干劲简直要从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溢出来。那么问题又来了。家里可是有无数个需要收拾的小场所啊,我们怎么才能确定要收拾的最初场所呢?这时候我们需要回到原点:我们为什么要断舍离?
换而言之,我们想通过断舍离得到什么?可能是有个好心情,并且有个好运气。(心灵鸡汤常说的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房子通透而充满灵气,人神清气爽,心情好,霉运自然远离我们而去。
因此,把我们最在意的地方作为实施断舍的最初场所吧。即我们最想逃避,最不愿意看到它乱七八糟的地方,可以是仓库,可以是放满杂物的包包,或者放置得一团糟的冰箱。
所以,想要什么,就从哪里开始吧。我想要一个简洁而完美的冰箱,那就先专注于把冰箱收拾好,我想要一个清爽的化妆盒,那就把不用的化妆品统统扔掉,留下几样自己每天都需要用到的东西。
What:对于“如何确定舍弃的东西”,相信大家在前几天的阅读中已有所接触,如“二维坐标法”的时间轴。
如果一件东西怎么看我们都觉得是垃圾,那么这件物品我们就可以果断扔了。当扔完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时,对那些不需要用又不舍得用的东西,我们的执念也会慢慢被感化的。
11 垃圾及物品分类法则
第一,环保三分法:一谈到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相信大家可以翻出一座小山。但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这堆小山扫地出门并不可取。这时候,就涉及垃圾如何分类的问题了。垃圾分类切勿分得过于细致,这样容易引起人的厌烦和抗拒心理。因此,为了使垃圾分类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环保的角度上看,需要扔掉的东西有三类:
  • 一般垃圾:厨房垃圾及废纸等可燃而不可回收的垃圾;
  • 可回收处理垃圾:印有可回收标准的瓶子、包装等;
  • 不可回收垃圾:既不可燃也不可回收的玻璃碎品等;
第二,厨房里的三分法则: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大分类即导向,就好比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那样,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确定讨论话题的方向,那么结果只会乱成一团散沙;中分类,即框架,有了导向后还需要框架,一旦确立好框架,最后一步的小分类显然容易得多,我们只需按照这个框架往里面填充材料即可。在此,直接借用原著作中的一幅图,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
第三,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空间
对于看不见、看得见以及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放置物品时分别要七成满,五分满和一分满。这样物品才会有流动的通道,才会增强我们收拾的欲望。这种“不满”并非是收拾时才考虑,而是我们从买进物品的一开始就需要思考再三。例如,女生的化妆收纳盒,真的需要十种颜色的口红吗?抑或是买几种最适合我们的颜色即可?
限制物品的数量并不等同让现在的物品一直占据着收纳空间,我们可以采取淘汰、补充的方式进行物品的替换,但原则是只留下前五样。例如在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的比赛过程中,有人会来踢馆,也有人会退出,但为了节目更紧凑和时间更可控,节目将比赛选手的数量始终控制在七名。
12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法则
(1)只需要一个动作的原则:无论是取出抑或是收回物品时,争取只用一个动作就能完成。相应地,我们在收拾东西时,应尽可能地减掉不必要的包装程序。例如多余的盖子不要盖,多余的橡皮筋也不要绑。
(2)自立、自由、自在原则:
自立:尽量让物品竖着摆放;
自由:物品的摆放方式要方便我们自由选取;
自在:不能竖着放的物品,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自在摆放。
当然,确保能够完好地维持物品外观形态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就是“每次主义”:前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谈“舍”的问题,这次终于也来谈谈“断”的问题了,怎样才能做到断?英子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很重要的词,即“每次主义”,每次都在必需的时候才购置物品。因此,对那些看到打折了就囤货的习惯,我们是时候要粗暴地说声再见了。
13 与物品好聚好散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想要扔掉一件东西并不容易。一方面,这件物品充满回忆;另一方面,一旦扔掉这件物品,它会让我们对送礼的人产生愧疚感,这种愧疚感会成为我们无限期拖延扔掉东西的理由。
今天,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来安抚自己,扫除这个心理障碍。
那就是用最真诚的语言跟物品来一场简洁的告别仪式。关于与物品好聚好散这一点,也许用恋人来比喻并不完全恰当,但还是有一点共同之处:恋爱双方一旦确认并不适合,继续勉强维持下去也毫无幸福可言,不如和平分手,为分手给对方造成的伤害郑重地道个歉,也为对方曾经带给自己那么多的美好真诚地说声感谢。如若对方找到新的另一半,那么我们也应该大方地说一声:请好好帮我照顾他/她。我们与物品的缘分就好像恋人一样,如果有缘无分,那最好的告别仪式都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说出以下的话:对不起,谢谢!
在这里,山下英子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角度,她认为一般情况下,我们总觉得如果我们扔掉朋友送的礼物,倘若朋友知道了一定会非常伤心的。所以,即使已经把这份礼物从箱底里翻出来,我们也会半途而废。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朋友知道我们因对这件物品下不了手而苦恼,大概也会不开心吧。与其这样,不如干脆利落地处置掉它,大声说出“对不起,谢谢”。这是对我们的愧疚最好的安抚方式。
如果大家有在看《我的房间空无一物》,就知道麻衣把包包当成她的恋人。想象一下,当我们觉得彼此已经不合适了,分手后看到他找到真正对的人时,能跟那个“对的人”说声“请替我好好照顾他”,该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这一句话,一既表达对这个人的疼惜;也表达了对“对的人”的感激。同样,如果为心爱的物品找到合适的新主人,我们要对收礼的人说:“请收下”。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认为,这句话也有不适用的情况。尤其是对于物品而言,己所不欲的东西并不一定别人就不想要。因此,在断舍离的时候,并非所有的东西都乱扔一气。有的东西自己用不上却是别人目前最需要的物品。只是,在送礼的时候,不能说“给你!”,而要说“请收下。”这样对方就不会觉得你是在施舍自己不要的物品,而会因为“请收下”这三个字所带有的尊重而欣然收下。
14 有其主必有其物
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用在我们与物品的关系上也很恰当。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身边的朋友间接地了解他的人品,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件物品了解主人的格调与生活品质。断舍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一面镜子,让我们在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我们是要抱着一大堆衣服每天不重样地套在自己的身上,还是精挑细选选择几件最合适最得体,让自己无论在那种场合都能保持自信的状态的衣服?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了答案。
时下大家对“断舍离”最严重的误会莫过于认为断舍离就是提倡清贫的生活,即传统文化中的通过牺牲生活品质养成的勤俭节约的精神。现在,是时候为断舍离澄清了。
断舍离也提倡节约,但并不是要求我们无节制地通过降低生活的品质来省钱,而是让我们只选择最适合我们自己的。
例如,如果我们喜欢用苹果手机,我们完全有理由果断给自己买一台,要知道没有别的手机比它的外形设置得更简洁而高雅,也没有别的系统比它运行得更通畅无阻,如果这部贵的手机能带给我们由外至内的畅快感受,买上一台又何妨。又如看中一件价格稍贵但爱不释手的大衣,我们也可以买回家。
15 为什么打扫会改善运气
第一,从自力世界到外力世界的加速变。断舍离整个过程都在不断强调“信任”这个词。
  • 自力世界,它强调的是相信自己。一方面,在进行断与舍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清了自己,去除外界强加于自己身上的观念,勇敢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便是一个不断相信自己的过程。另一方面,当我们身边不再充斥着廉价却不合适的杂物时,我们对物品的审美眼光得到提升,进而提升了生活品质,而生活品质的提升又会不断提高我们的自信心。
  • 外力世界,它强调的是相信世界。必要之时出现必要之物,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刚刚好”,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印象,世界也变得可信了。
第二,扫除了潜意识中的堵塞物。不知道书友们是否有过如下的经历,一大清早起来,忽然需要找一样东西,例如我们想找出书架上的一本书,却被很多杂物挡住了;天冷了,我们想翻出一双丝袜,却被许多不穿的衣服碍着了……这时候,我们的心里会不会涌上莫名的烦躁?这种“碍事”的异样感我们无需否认,乃需正视。外物环境的障碍会造成潜意识中的障碍,因此,一旦我们践行起断舍离,相信这种自外而内的阻碍物都会被清除干净。
16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看过《步步惊心》的伙伴们想必都知道四爷常念的一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充满了禅意,越是品味越有味道。
笔者认为,断舍离带给我们最长久的变化大概如同这句诗带给我们的心境那般。换种思维思考我们的生活,从“拥有”中解放出来,摆脱“物欲”的控制。
以苏子的《赤壁赋》中的一段话与君共勉: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世界万物皆由大自然创造,我们的一切物质都是借用而来,那么用的时候请用心使用,不贪多,不浪费,一切刚刚好,这便是断舍离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吧。
阅读到此结束了,理解起来并不难,重在实践,贵在坚持。我们需要重新捋清如下几点内容。
  1. 什么是断舍离?
  2. 在舍得过程中,我们始终需要坚持二维坐标中的哪两大法则?
  3. 断舍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我们便可以用这些原则和方法来鼓励自己,最终实现可伴一生的断舍离了。
文章来自象友[email protected]投稿书摘
辛苦记的读书笔记,存在哪儿?
当然是印象笔记,有了高级帐户就更能好好记啦!
印象笔记五周年🎉
买1年送6个月高级账户🎁
限时优惠,手快才有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