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这篇文章发出来了,仅代表我个人,对“人人都是信息源”这件事的最后一点希望,死亡了。
今天,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演讲上,一个来自昆明的姑娘作为一个优秀毕业生发表了一番关于“自由”的毕业演讲。这个9分30秒的演讲激怒了很多在美国留学生的爱国之情。他们觉得“中国空气不好”,影响了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整个事件里,备受质疑的,是这个女孩的言论是否影响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你们因此愤怒我承认,这个姑娘的演讲有问题,我理解你们“不舒服”的合理性,但这个事情导致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暴力诛心”。
这个演讲确实漏洞,她过度夸张了对于美国空气的描述,她的语气具有表演性。无论是什么人,”sweet“听起来会尤其的刺耳。因为有问题,她引起了每个人心中的“不适感”。但我们是否足以审判她的人格?
事件发生3个小时之后,我被拉进了一个“shuping yang辱华门”的微信群。三个小时里,我得到了这个女孩的INS,微博,微信号,邮箱号,手机号,我知道了她找了哪家中介帮她申请,甚至知道她用什么照片当自己的微信头像。三个小时里,大家在想尽办法让事件通过各个社交媒体扩大影响,传播发酵。
群里有人夸赞,“你research做的真好。”这不是research,这是恶意调查传播。然后,去你妈的大众传媒。
我不评价你的愤怒,但请注意你的愤怒,和它带来的影响。
如果这作为一个“新闻”发到了社交媒体上,会有大量的键盘侠站出来,不需要负责任的说“留学生就是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中国的有钱人把孩子送到国外就是这种素质”,“崇洋媚外”。此时没有意外的,留学生会站出来说“她个人的言论不代表我们留学生,她傻逼和我们无关。”
而理性告诉我,这不是这个姑娘的本意。只是我的愤怒希望她本意如此。而她,承受了你,和互联网上所有人的愤怒,指责,和谩骂。
我希望这是留学生和事件参与者的意淫,它没有发酵成更大的事件,因为如果它发酵了,那每一个对此事件肆意评论的人,导致了最坏的结果。
我理解,这个女孩不被“爱国”这两个字裹挟,是大学教育的价值,原谅我这么说,但从行为来看,大学教育失败了。
把所有的“不舒服”作用在这个女孩身上,以“爱国”为借口,用“辱华”当标签,并热切的盼望你的言论具有与你们判断不相符的影响力。如果有一天,你坐在这个姑娘对面。你可能会发现,她很爱昆明的食物,很喜欢故乡的景色,在大部分的情感上,她,和你完全共通。但是你误解了她,且利用社交媒体将这种误解传递了出去,如果,我是说如果,你坐在她对面,你会意识到,你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你的暴力超过了这个女孩应该承受的,如果你认为她需要道歉,那你的道歉比她的必要性更甚。
如果一个信息,只有“煽动”这一个价值,你也清楚的知道报道会完全改变它的方向,那好的报道应该忽视它。
影响力是一个你我所不能掌控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学新闻,受训练,是因为我们只有认识透彻“影响力”这三个字,透彻到敬畏,才有可能在每一个事件发生出来的时候传递所谓“理性”的声音。

对于参与者来说,积极且不遗余力的传播这件事情,彰显“正义”,发泄了愤怒。指责她辱国,给了你“正义”的快感,在你觉得指责她辱华的那一刻,和她一样,你犯了一个你无法承担责任的错误。
我代表不了全体华人,只能代表个人,有一些话想说。
对每一个肆意谩骂的人。
知识,理性,教养,让你不至于成为一个被情绪主导,然后无意识犯错的人。但键盘侠们,几百万人简单的“傻逼”可以杀死一个人,你们的存在,是我对“言论自由”的困惑。
站在这个舞台上并不容易,你我都知道在成千的毕业生当中,被选中,作为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需要克制,努力,和坚持。她有两个专业和一个辅修。她母亲坐着台下,为她骄傲着,也许正在期待这接下来的毕业旅行。你把自己的愤怒包装成了“批判”,引发了谩骂,摧毁了这个姑娘刚开始的人生。
怀疑一下你的正义,也怀疑一下你的“爱国”,因为大学本就是一个“怀疑一切”的地方。
最后,是对这个姑娘。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会看见这篇文章和这段话,我赞同你对自由的所有观点,演讲稿可以更好,但,你没有天大的错。我知道已经很难了,希望你,毕业快乐。
作者:鸵许
美编:黎子安
人|故事|經歷|青年態度
北美新媒体平台
N E B U L A 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