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里面呈现了我们东方文化里所熟悉的故事情节:
重男轻女现象;子承父业的情感寄托;现代技艺与传统技艺的矛盾对立…这些并不新鲜,那,是什么力量让世人打破文化隔阂,集体收获共鸣的呢?
是爸爸身体力行的爱以及十年如一日陪伴教育!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谴责父母感情绑架孩子的童年,不应该强迫孩子达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那《摔跤吧,爸爸》里的故事为何没有被扣上感情绑架的帽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孩子具有摔跤天赋。任何事情都是强扭的瓜不甜。不管家长心有多大,孩子若没有某方面的天赋也很难强求。
这种天赋用教练爸爸的话来说就是:摔跤光有身体条件还不够,还需要有聪明灵活的思考能力。这在爸爸叫两个女儿复述打人的过程中已经获得思考能力的初步验证;最终大女儿在爸爸缺席情况下所出现的制胜灵感也在此证明了父亲对于天赋的判断。
其次,任何天赋都需要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才能最终释放最大潜能。兴趣爱好可以培养,但要想有所建树,则需要培养良好自律地习惯,制定远大目标,建立强大使命感:think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这是现代横贯中西,选拔超级人才的唯一标准。世人膜拜的常春藤名校,在选拔学生的文书或面试中期待发现的也正是这种冠军潜质。即:志向远大并能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征服挑战,最终对社会、对世界做出积极地影响的领导力。
再次,追求梦想的姿态很重要。在一个人人畅谈梦想的时代,有人日复一日空谈梦想;有人用梦想绑缚他人;有人怀揣梦想却中途废弃…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路载歌载舞而是一部心酸血泪史。片中父亲之所以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家长,最重要的是父亲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扮演的不仅是一位伯乐,而且是一位能够十年如一日地辅佐孩子左右的父亲。
为了成就孩子,他会比孩子起得更早,吃得更少,遭受更多非议,顶住更多压力,这位父亲不是孩子教育的旁观者或监督者而是直接参与者。
父亲的陪伴成长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宝贵资源。影片向我们呈现出一位成年男性的刚毅、格局与决绝。胸怀大志需要家庭教育的深度浸润。这种深度浸润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有如滴水穿石般的缓慢进程,非凡人所能及。
在人人拼爹的时代,我们很多人都忘记了父亲与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亲可以提供给孩子的精神财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甚至这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宝藏,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宝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