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比起2016年,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的2017挺乏善可陈的。既没有周游好多国家,在音乐节和海滩上释放自我,也没有一到周末就往机场和靶场跑的雄心壮志。除了工作上可以每天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咨询师的日益进步,今年做的最让自己满意的事情就是读书了。
飞机上,Uber里,无数个酒店房间里,都有我抱着一本书的身影。今年我爱上了纸质书,大概看完一大本书,重重合上,再沉沉放下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吧!于是虽然纸质书沉了点,我还是背着它们跑了上万公里。
7本英文书,6本中文书。英文书基本都是机场买的纸质版,中文书则大都是在豆瓣阅读和微信读书上看的。除此之外,还有10本我正在读的书,往往是一本读到一半,放下又开始读另一本。可见开坑容易,填坑难啊!
那么,我们就来流水账一发吧!
==== 我是英文书的分割线====
1.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by Paul Kalanithi
这是一本读完后非常震撼的书,也是唯一一本我读完后忍不住发了朋友圈的书。当时的感受现在还历历在目。
我原以为这本书只有英文版,没想到微博有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中文版也很棒。中文译名是《当呼吸化为空气》,豆瓣阅读就有。读书的时候我也摘录了很多我喜欢的句子,这里分享其中一句:
“Putting lifestyle first is how you find a job – not a calling.”
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单词 “calling”最难翻译,我甚至觉得中文里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词汇。Calling的意思,应该是 “内心深处真正的呼唤”。美国人经常说,“这份工作很好,但不是我的calling”,大意就是这份工作虽好,却不是我内心深处想做的事情。
在文中,Paul的calling就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在最接近生命的地方去感受生和死的意义。他说,要是考虑生活方式,那大概没人愿意当neurosurgeon神经科的主刀医师,因为这份工作的压力和时长都非常人所能忍受。
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当然会考虑工作的长度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好坏。一份极好的工作,最好是工作量少,收入又高,还有空闲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可这般地斤斤计较,只能说明这份工作或许不是你真正的calling,不是你内心深处最向往的。
如果真是你热爱的calling,谁还会去计较时间和投入呢?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愣住思考了很久。
2. Shoot Like A Girl
by Mary Jennings Hegar
这本书到手也挺有意思的。我当时原本想好了要在机场买另一个我喜欢的作者的新书,结果走进书店却先看到了她。
书名《像女孩一样射击》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拿起来翻了几页,原来这是一个女飞行员MJ的自传。她驾驶着战斗机在阿富汗执行任务时,被敌人的炮火射下,但还是在受伤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回到了基地。
这当然不是她故事的全部。书的开始,还在上学的她坚定了有一天要参军的想法,身边却几乎没人愿意支持她。所有人都说,参军是男人的事,你还是放弃吧。
于是与其说这是一本她作为一个女飞行员的光荣历史,不如说是她为了证明自己一次次努力的战斗史。
从德克萨斯到纽约到加州,从日本到阿富汗,MJ的故事里不止有超越常人的勇气,也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搞笑瞬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她在北加州的森林里开着直升机救火(住在加州的人都知道一到夏天,加州就山火泛滥,需要调动大型直升机来灭火),没想到那一带是大麻种植区,结果救完一天火,她和直升机上的其他成员都high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我最喜欢的书的类型可能就是这种“真实的故事”,既不是虚构的小说,也不是严肃的干货;正因为真实,才对我特别有吸引力。
3. The One Thing
by Gary Keller & Jay Papasan
这本书我到手之后很快就读完了,也专门做了一期读书笔记。这本书在全球都大卖,说实话我觉得其中的理念并不是很复杂,但出色之处在于它把一个道理反反复复讲,讲通透了。
从书名就能看出来,这个道理就是“做好一件事”。如果要提炼一下全书中心句,就是:想清楚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排除一切干扰闷头去干。
因为读书笔记里已经详尽讲过这本书的内容和我的一些思考,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这本书的另一个小故事可能反倒更有趣。当时读书笔记录完,我做了一个转发送书的活动。本来只能用微信读书送中文电子版,结果刚好好朋友苹果姐姐要回国,我就让她帮我把我买的英文原版书带回了国内,寄给了一位幸运读者。
我今年剁手买下的英文原版书也不下二十本了,正在酝酿一个宏大的,看完之后通通送出去的计划。从“新书”变成“二手书”,从一个爱书人到下一个爱书人手中,明明可以是一个美妙的进化过程呀。
4. The Girl on the Train
by Paula Hawkins
那些被改编成卖座电影的小说,总是能够焕发“第二春”,会又一次出现在各大书店的显眼位置,迫不及待地抓住你的眼球。
这么说来,《火车上的女孩》我在书店里看到少说也有半年了,不过听说拍出来的电影恶评如潮,于是我始终狠不下心入手。坚定我决心的还是某天和同事们在丹佛机场去酒店的出租车里,不知怎得说起这本书,两个同事都口径一致地评价:“电影虽然渣,但书是好书。”
有了同事作保,三天后我又回到机场书店看到这本书时,便买下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极了当年的Gone Girl,有悬疑有反转,让你拿起来就放不下,因为太想知道结局。遵循不剧透的原则,我就不和大家聊情节了,不过我确实是周四买来,周日早上就看完了,绝对属于“长度适中的好读书籍”。
看完这本小说我就随手放在了我家客厅的咖啡桌上。周日晚上,我发现室友Kirsten也裹着毛巾毯,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了,可见这本书的吸引力之强。
其实吧,我们读小说图什么呢? 我猜应该不是收获知识。如果有这么一本书,可以让你短暂忘记现实世界,去书里的世界瞧一瞧,那就是一本好小说了。
5. Tuesdays with Morrie
6. For One More Day
by Mitch Albom
这两本书都是同一个作者,那么就放到一起写吧。
《和莫里教授的星期二》是我最近一期读书笔记里聊的书。这本书出版至今二十年,应当可以属于少数经久不衰的书籍。
非要我归类的话,这本书一定是属于“心灵鸡汤”类的书籍,而且还是老牌鸡汤。在今天这个以 “丧”为潮流的时代,我觉得一碗好鸡汤还真是值得一喝。
读书笔记里我分享了好多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这里挑一句:
“Everyone is in such a hurry. People haven’t found meaning in their lives, so they are running all the time looking for it. They think the next car, the next house, the next job. Then they find those things are empty, too, and they keep running.”
“每个人都太忙了。人们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于是他们不停地在奔波中寻找。下一辆车、下一套房、下一份工作。当他们得到这些之后,却发现这些也是空虚的,于是他们继续忙碌和奔波。”
本书作者Mitch Albom原来是个体育专栏作家,写的都是体育明星的耀眼生活,自己也是“忙碌却迷失意义”人群中的一员。写完这本书之后他彻底改变了方向,成了一个慈善家,而且继续写了很多跟生命意义有关的书。
For One More Day就是其中之一。上个月我去洛杉矶读书节,刚好在一个小摊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还是特价两美金,便买了下来。这本书小小的也不厚,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
大概因为不同于Tuesdays with Morrie,这本书是虚构的小说,所以并没有给我那么大的震撼(就像前文提到的,真实的故事总是最能打动我。) 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本好书的存在。For One More Day讲的是母爱的伟大。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那些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母亲对我们的默默奉献。
今天刚好是母亲节,分享一篇去年写的文章:妈妈教我的三堂课
这世界上会无条件爱你的人并不多,但母亲一定是其中之一。
7. Daniel on McKinsey
by Ron Daniel
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分享这本书,毕竟这是麦府内部读物,市面上并不卖。
不过发现这本书还真是一个挺有趣的故事。几个月前我在丹佛办公室工作,大的会议室不够用了,于是就挤进一间合伙人办公室。(麦府的合伙人常年出差,很少出现在自己办公室,于是领地常常被小朋友们霸占,哈哈)
我注意到这个合伙人的书架上有好多本书,其中之一就是这本精装的Daniel on McKinsey. 封面是经典的麦肯锡蓝。我没忍住好奇心,拿起来翻了几页,原来是麦肯锡前任全球老大Ron Daniel写的。
于是我发邮件给这个办公室的主人,一个资深合伙人,问他我可以不可以借这本书来看。我猜他一定觉得这个小朋友好奇怪,为了这一点小事居然还打扰他。没想到他很快回复了我,“没问题,看完放回来就行。”(对我司扁平化的一个小证明)
Ron Daniel是麦肯锡七十到八十年代的全球Director,如果要追忆麦府历史,七八十年代是危机四伏,充满决定性的年代。彼时BCG靠大名鼎鼎的“BCG矩阵”在战略咨询市场崭露头角,而麦肯锡却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战略定位和理念传播。Daniel做的便是带领麦肯锡在全球战略咨询市场中站稳脚跟,重现光芒,而且做的非常出色。
读他的书就能看出他对麦府的了解之深。让我感触最深的部分是关于麦肯锡对人才的培养。常有人问我麦肯锡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我觉得大概是公司的dual mission“双重使命”: 一是对客户的最优质的服务,二是对人才的最强大的培养。
把客户当上帝的公司很多,把员工放第一位的公司却很少。正是由于“人才第一”的强大文化基因,麦府作为一家九十多岁的现代化咨询公司,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感觉这段简直可以放到官网用来招聘了,服了我自己,哈哈哈)
=== 我是中文书的分割线 ===
8. 解忧杂货店
9. 白夜行
10. 嫌疑犯x的献身
作者:东野圭吾
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一本书是《解忧杂货店》,于是天真地以为他的风格是温暖小清新。结果看完他的其他书,大呼被骗,原来他走的是暗黑系。
这三本书我好像是一周内看完,因为一入东野圭吾的坑就出不来,连看三本才大呼过瘾,可见他被誉为日本最优秀的推理小说家不无道理。因为同期也看了英文版悬疑小说The Girl on the Train,两相比较,觉得东野圭吾的段数简直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前阵子苏有朋还翻拍了嫌疑犯x的献身,我特意去洛杉矶唯一一家同步放映中国电影的电影院看了。虽然网上的吐槽之声也不少,但我还是觉得翻拍地不错。毕竟东野圭吾作为原作者对影视翻拍的要求是出了名的高,对剧本会亲自把关,而且要求翻拍出来要给读者新的惊喜。从这点上,就能看出一个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无论你对电影版印象如何,东野圭吾的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每一本都是悬疑伴随着惊喜,引人入胜,不过如此。
11. 古董局中局 
作者:马伯庸
12. 清明上河图密码 
作者: 冶文彪
看完日本的悬疑小说,我又来安利国产的了。这两套都是系列小说,看起来飞快。我觉得中国小说相当牛的一点是写作者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运用,从这点上来说这两本书都是做绝了的。
马亲王名声在外不用我多介绍。《古董局中局》从唐汉说到民国,从瓷器到字画到金玉,作为古董盲的我虽然不知道其中真实元素有几分,但看得还是津津有味的。
相比之下,《清明上河图密码》虽然名声稍逊,但精彩程度绝对足以媲美。这本书的主题一看便知,故事就是围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开的。故事的背景在北宋,读的时候我真是服了作者的博学,对北宋的人事风物简直无一不知无一不晓。历史背景被非常合理地嵌入到故事当中去,包括科举、当官、金人入侵等等。
这个系列目前出了三本,第四本下个月出版。其中最让我惊艳的绝对是第一本,作者太擅长埋伏笔了,等到故事最后,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线索全都串起来的时候,让你不得不拍案叫绝。
既然说到这里,还有一套光听名字无法看出其质量的中文系列我也想推荐。虽然不是今年看的,但还是列在这里占个地吧。
13. 黑道风云二十年
作者:孔二狗
(讲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决定叫这个名字...)
这个系列十年前在天涯开始连载,后来读者众多太火了,于是被出版成书。这套书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虽然讲的是黑道,但用的是咨询师的思维。
作者孔二狗本职工作是咨询师(当然这套书火了之后变身作家编剧了),于是书中经常有用各种咨询模型来研究黑道上各帮派的段子,不能说不神奇。
几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不算生二八经的咨询业从业者,但还是深深受到书中理论的启发。都说咨询理论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
(没错,我就是喜欢在文章里分享一些奇奇怪怪的动图,哈哈哈)
14. 请停止无效努力
作者:孙圈圈
你们不要以为中文书我只知道读小说,我今年也是读了干货的,那就是圈圈的这本新书!
这本书也是在“奕的读书笔记”上详细feature过的,而且获得了近万次的收听,我觉得在中文干货界,绝对可以占上一席之地。
老有人来问我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每次我都觉得我自己千言万语,都不如把这本书直接甩给你。
虽然书中很多文章都在圈圈的公众号发过,但是书中每个章节的背后都配上了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毕竟读书的人多,行动的人少。其实不管什么高质量干货,看完就干才是真的! 
猛然一看这篇书单总结都已经五千多字了,在电脑前敲敲打打,就从周日下午写到了半夜。文章开头说了,我还有十本正在看的书,所以近期目标是不买新书,先把开的坑都一个个填完再说。估计下一期书单也不会太远的!
另外,今天难得加上一个阅读原文,可以直接跳到我的喜马拉雅电台去听我读书!上面书单中的好几本都有自己的节目,我可以说是做了深入分析的:)
如此包罗万象的书单,客官您可还满意? 
好奇奕
写的明明是书单,写完竟然有一种我写完了一本书的感觉!
睡的太晚就是容易出现幻觉...
码字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