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Michael Simmons
编译丨Alina
45岁以前,在四个不同的领域(软件、能源、交通和航空航天)创建了四家市值数十亿的公司——伊隆·马斯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有人把马斯克的成功归结于他有些耸人听闻的工作态度(据说他平均每周工作85小时)、天马行空的设计构想以及少有人能够企及的坚韧性格。
这些或许是他走向成功的一部分原因,却远不是全部。有很多人都具备这些特性。我真正想知道的,是他到底如何与众不同地将这些特质运筹帷幄的。
阅读了关于马斯克的文章和书籍,看了很多视频后,我忽然意识到在马斯克的成功版图中,这些书册和视频都缺失了一块重要的拼图。自古以来的名言警句都告诉我们,只有专注于某一领域,我们才能在这一领域中成为顶尖人才——然而马斯克却打破了这条定律。他的专业知识遍及火箭科学、工程学、物理学、人工智能,甚至还有太阳能源等等。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把那些类似马斯克的人称为“专家通才(expert-generalist)”,这个词由贝恩咨询公司的主席奥里特·加迪什(Orit Gadiesh)发明。专家通才们在不同领域广泛学习,甚至都有所建树。他们可以透过表象理解连接这些领域的深层原理,并将这些原理应用于他们各自的核心专长之中。
反观我对马斯克的人生的理解,以及所有的相关学术文献,我认为只有跨领域学习了不同知识,我们才能为自己进一步增加走向成功的筹码。
马斯克的2017计划清单
“万事通”的神话
如果你也是个喜欢学习诸多领域知识的人,你对于这些听起来充满好意的建议可能一点也不陌生——
“可以成熟点吗?要学会专注。”
“门门精通,样样稀松。”
这些忠言似乎都在影射着那些周旋于诸多领域的人只能学点表面皮毛,却不能真正深入探索。
但是,这些“专家通才”的存在却恰好有力反驳了这些论调。恰恰是跨领域学习的能力可以为我们提供信息优势,也让我们更易于创新——而对于大多数仅仅专精一种领域的人,他们难以获得这些信息优势。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专业是科技行业,那么大部分从业者一定也同你一样,会大量阅读技术类文献书籍,但是除此以外,你如果还知道很多生物知识,那么就锦上添花了,因为这么一来,你就能获得别人根本想不到的灵感。当然,反之亦然。如果你从事生物学,还知道很多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比起那些专精的“井底之蛙”,你具有了更大的信息优势。
道理很多人都懂,跨出舒适区去学习的人却很少。每一次我们跨出熟悉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我们都在提升自己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这边是成为“专家通才”的优势。
恰巧,有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理论。曾一有一项研究调查了20世纪最伟大的59位歌剧作曲家是如何精通音乐技艺的。在研究以前,传统的观念似乎都认为成功的伟人总是专注于同一领域的反复练习与专门训练,而研究员迪安·赛门顿最终发现的结果却恰恰与之相反。“成功的歌剧作曲家往往学习了多种音乐流派……这样的话他们才可以灵活地与其他音乐专家交叉训练。”作为这次的研究员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在发表于《美国科学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里总结道。
马斯克的“学习转移”超能力
据马斯克的哥哥金巴尔·马斯克(Kimbal Musk)回忆道,马斯克从青少年时期起就要每天读两本书,并且一定是不同学科的。如果常人每个月读完一本书,那么马斯克读书的数量是常人的60倍。
年幼时的马斯克(左)
一开始,马斯克读的书集中在科幻小说、哲学、宗教、编程以及各种科学家、程序员和企业家的生平传记之中。随着他逐渐长大,他的阅读兴趣开始拓展到物理学、工程学、产品设计、商业、科技以及能源领域。对于知识的渴求让马斯克孜孜不倦地接触不同领域的各类书籍,即使其中的大部分在学校学子中都“一无所用”。
不过在读书的背后,马斯克的某一项学习特长似乎是大部分人都不曾注意到的——学习转移。
“学习转移”的意思是一个人将他在某处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它地方。当我们将从学校或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现世界,我们主要就在运用“学习转移”这一技能。同理,当我们能将某一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其它领域,我们也在“学习转移”。
而马斯克最擅长的,恰恰是“学习转移”。诸多马斯克的专访都表明了,他如同一个独特的两步法的机器,可以运用“学习转移”将不同的知识跨领域使用。
学习转移
第一步,他将所学知识结构成基本原理
马斯克在Reddit AMA上的回答描述了他是如何解构知识的:
“我们可以把任何知识都视作一种‘语意树状图’——你必须确保你理解这一知识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构成这棵树的树干以及主要的枝干,这样一来,你才可以进一步去理解细节(即书上的树叶)。如果你连树干和分支都没有搭建好,这些树叶能生长何处呢?”
研究发现,将知识解构为深层抽象的原理能够帮助我们知识转移。研究还发现,当人们依靠直觉理解深层原理时,“实例对比”是一种及其有用的方法。
“实例对比”的原理:假设你需要结构字母A来理解到底是何种深层原理构成了字母“A”。现在你有两种方式,你可以对比一下哪种方式更有效。
左:方法1;右:方法2
在方法1里,每一个字母A都在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A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而在方法2中,我们却没有任何概念。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如果可以观察各种各样的不同案例,我们就可以从中提取核心信息,从而建立自己的信息组合模式。
不过这对于日常生活有什么用呢?一旦我们投身新的领域,我们不能简单地只采取一种方式,或是仅仅找到一种最佳捷径。我们应该努力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结构每一种方案,然后对它们做出比较和对比。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发现每一种知识背后的原理所在。
第二步,马斯克在新的领域中重新建构这些基础原理。
在马斯克的“学习转移”第二步中,他重新建构了曾经所学的人工智能、科技、物理学以及工程学的各种基础原理,在不同领域中重新组合排列,然后:
  • 他在宇航工业中创造了SpaceX;
  • 他在汽车领域创造了拥有无人驾驶技术的特斯拉;
  • 他为火车行业构想了“超级列车”;
  • 他为飞机制造业构想了能够垂直起飞和着陆的电子飞机;
  • 他为科技领域构想了能够实现大脑交流的“神经织网”;
  • 他为前沿科技出力建立了Paypal;
  • 同时,他还是非营利组织OpenAI的联合创始人,OpenAI致力于消除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
UCLA的心理学教授凯瑟·霍利约克(Keith Holyoak)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类比推理思想家。他建议每个人时常自省以下两个问题以不断提升自我技能,即:“这种新的知识能让我联系到我曾经学过的什么知识?”以及“它是如何使我联想到的?”常常审视你身处环境中接触到的任何物体,或是你读到的任何材料,然后反问自己这两个问题,你就在训练大脑建立联系,为曾经看似孤立的不同领域搭建桥梁。
最后,没什么秘诀也没什么魔法,这只是一种正确的学习过程罢了。
现在,我们开始理解,伊隆·马斯克是如何成为世界一流的专家通才的了:
  • 多年来,他求知若渴,是常人阅读量的60倍之多;
  • 他的阅读范围跨越诸多领域和学科;
  • 他擅长将不同知识解构为基础原理,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将其重构。
了解了马斯克的人生轨迹,我们或许可以一改曾经的教条,不要总以为专精某一领域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富有传奇人生的专家通才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在数年前曾总结风向过在思考过程中我们应该做的一些转化,在如今也同样应景。他说: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专业化的窄缩是合理的、自然的,甚至是理想的…人类似乎已经丧失了综合理解的能力。专业化似乎滋生了孤独感、无力感甚至弥生出个人困惑,它也同样导致了人们不再愿意思考,不再愿意与人社交。由专业化催生的个人偏见最终会扩散至全球,成为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使人类最终走向战争。”
然而,如果我们可以学会跨领域学习知识,联系不同的概念并应用至生活,不同领域间的知识转化或许会更简单,更有效。
当我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基础原理储备库,并将不同领域的原理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即可拥有一种探索新领域的超能力,即使这一领域你曾经从未接触,你都可能为其做出独特的贡献。
理解了马斯克的学习方法,你或许就能理解他是何以进入一种已经存在了百年的领域,然后在顷刻间改变了这一行业的所有传统。
伊隆·马斯克只是一个聪明的学习者,而这种能力绝不是什么所谓的魔法。

后台回复“资源”即可下载海量免费学习资源
你可能错过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