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消费(上)
大部分的美国人月收入也就是在2-3千。有人可能会想,中国人收入在2000-3000人民币一个月的是主流,但是只够吃饭的,别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算小城市日子也是过得结结巴巴。美国人怎么看上去还是那么轻松。这就要说到美国的物价了。
说道理之前先摆事实,以下是一些常用商品的大概价格(美元)——
355毫升灌装可乐,一打,12灌,4美元
2升装橙汁,3-5美元
鸡蛋,12个,2美元
鸡,一只,3-5美元
烤鸡,一只,5-8美元
猪肉,一斤,2-3美元
牛肉,一斤,2-4美元
gala小苹果,一斤,1美元
香蕉,一斤,8毛
葡萄,一斤,1-2美元
(蔬菜水果价格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但是总体波动不会很大)
卷心菜,一斤,3-5毛
土豆,一大袋,10斤,2-3美元
黄瓜,1 根,0.5-1美元
食用油,1升,4-6美元
西红柿,1斤,1-2美元
曲奇饼干,一包,2-3美元
小蛋糕、面包,一个基本在一美元以下
20厘米直径的Cheese蛋糕,3-5美元
万宝路香烟,3-5美元一包
啤酒(这里的瓶酒都是国内酒吧那种小瓶装的)一瓶1-2美元
同样的啤酒,corona等大众牌子,酒吧价格5-6美元
星巴克咖啡2-4美元一杯
固定电话+无线网络,40美元一个月(不打电话,都用手机)
手机,40-50美元一个月,基本上无限打。如果用family plan,就是一家三口一起开三个号,一个人付款,大概每个人30元,基本上也是无限打。
煤气(热水+做饭,3人用),10-20块一个月(冬季靠近20美元)
电费(电费跟垃圾清理、扫街费用一张单子,电费占其中一半),90美元/月
(以上两项可能因地区和家庭不同而不同)
高露洁牙膏,2-3美元
海飞丝洗发水,750毫升装,6-7美元
毛巾,5-7美元
保鲜膜、锡箔纸(都是一大卷,懒得看尺寸)各为2-3美元
笔记本电脑,500-1000美元
500张打印纸,5-6美元
圆珠笔,10根,1-2美元
一般办公桌/电脑桌,100-300美元
Levis牛仔裤 40-60美元为主流
GAP T恤,15-30美元为主流
GAP 外套,30-60美元为主流
Guess,CK的衬衫,裤子,60-120美元为主流
Nike,Adidas鞋子、运动服、40-80美元为主流(双/件)
Converse帆布鞋,50左右美元
Polo羊毛衫,30-60美元为主流
Armani男士夹克,100-300美元
西装价格范围可能还很大,400-2000都是正常范围,打折的时候我买过500一套,还是 Made in Italy的
Coach的背包,200-400美元为主流
UGG的棉鞋,120美元(不久前刚买过)
衣服裤子你如果不计较牌子,就去沃尔玛等大商场,女孩子夏天穿花哨的无袖小衣服,都在10-20的样子。
肯德基/麦当劳套餐(汉堡+薯条+可乐)5-8美元
一般的餐厅,10-20美元(美国都是一人一大盘,你点个鸡,就是鸡肉,边上弄点蔬菜、土豆、沙拉什么的)
普通的餐厅往 10元的靠,环境好一点的餐厅,往20美元靠
上面列出的那么多,有些东西的价格可能会因为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另外美国有消费税,大概为8%-10%,每个州不一样。买100块的东西要付108美元。吃饭要给小费,一般是税后10-20%。
体就美国人月入2000-3000而言,日子还是过得去,拿100美元钱去超市,能买上一推车的东西。过年过节去买衣服,你拿1000美元钱也可以买不少。
所以我们说,美国的经济增长靠什么?主要就是内需。你去买菜吃饭买衣服,除了个别商品,基本上很少会有“这东西太贵,我买不起”的念头。美国人2000-3000美元的收入都是在源源不断地花出去的。
这个现象的背后要问的是,为什么美国的物价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第一个,毫无疑问,是Made in China。我举个例子,上个星期我去宜家,看到衣架,是木制的,很厚重,很精细的那种。一捆八个,你猜多少钱?八个总共3块多美元,4美元不到。换算成人民币大概3元一个。毫无疑问,肯定是中国来的,一看,果然。3块人民币钱一个的木制衣架,刨去运费和宜家的利润,中国的出厂价可能就只有一元人民币。厂家的利润只有几毛、甚至几分。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甚至称不上制造业,只能称加工业——的现状。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原料为美国(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产品,但是即便几毛钱美金一个的衣架,宜家沾了利润大头,估计还是100%以上的暴利,何乐而不为?
这个问题已经无数人讨论过了,但是说来说去,都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相当于商家之间的买卖。一个叫美国的公司为什么能够把价格压得那么底,关键在于他们所需的绝大多数商品是买方市场。除了中国,还有很多亚非拉国家能够生产这些产品。中国要是提价,美国公司自然会向更便宜的印度公司下单。在美国,中国产品是多,但也不是全部,亚非拉各个国家的便宜产品都能看到。
而美国卖到中国来的东西却往往是卖方市场,电脑、汽车、飞机,还有好莱坞的大片和美国教授的讲座。你爱买不买,就这一家。因为只有美国有这个技术,能够生产这些产品,因此价格就随便人家叫。这个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我们没有这种技术,没有对于这种技术的知识,因此很少有能力去评判、去鉴别这种产品的好坏。即便被人家狠宰了一把,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工程设备引进的过程中不要太多。于是长期以来,我们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只要是美国的就好东西。即便感觉那里不好,也只好闷声不响,生怕被人嘲笑。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很多人来美国,包括做生意的,或者读书的学生,做访问学者的大学老师。他们或多或少带有这种心理。其实接待他们的美国公司或者美国大学很多都是很平常的,有些甚至都是三流公司和三流大学。但是中国人在心理上就把自己定位定得比美国人矮,这是我们这个国家长期积累下来的心态。
这种心理归根结底就是技术,没有技术没有鉴别技术的知识就没有底气。而这种知识获取的途径就是开放,国家应该让中国人通过各种突进了解美国是怎么样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这样才能让民众知道自己的处境,有了对比才会有理性地思考和处事。而不是天天在电视里报道西方国家今天总统下台,明天首相被炒。
关于技术,我还想再说一些。其实亚洲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太小,没什么可比性)—的崛起都是走了和中国一样的道理。先是货币贬值,然后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资,代工国外产品的同时发展升级自己的科技产业,所以到后来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韩国、台湾差了点,但是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技术品牌。
中国也是一样,改革开放初期,美金和人民币的汇率大约在1:2,然后人民币快速贬值,外企就进来了。现在30年过去了,中国成绩是有一点,海尔、联想是进入美国了,但是都是美国市场的边缘品牌。中国是大国,至少向日本看起,但是我们跟日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日本不仅把产品打入美国,更重要的把文化也打入美国。日本的动漫、游戏、一些小工艺品在美国非常有市场,美国人热衷于寿司的程度远远高于中餐。很多日本餐厅都是高档的。前段时间一老美跟我说他去吃寿司,一个人800美元。没错,一个人800美元。就在一个小包厢里,师傅专门为你们几个人做。我没去,太贵吃不起。但是几个老美就屁颠屁颠地去吃了。而在美国的中餐馆好的屈指可数,而且基本上都是中国客。二战把日本打的遍体鳞伤,但是日本战后差不多也是通过三十年的时间就把丰田车倾销到美国了。
说到技术的同时不得不说知识产权。中国的广电总局最近把BT关了。骂的人多,但是我还是支持的——当然,如何让人们看到便宜的电影,整个产业应该如何构建是另外一个问题。
中国没有创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甚至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保护措施。人性总是贪婪的,免费的东西永远都是好的。这也是在中国盗版、山寨横行的原因,而且我们还沾沾自喜。但是长期下去,这将祸害无穷。
中国现在有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我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东西,很快就被人家克隆去了,这样我就赚不到钱。所以为什么还要搞创新?直接抄人家不就完了,钱来的快。大家都抄来抄去,抄到最后,都抄美国的。微软在中国是赚不到钱,但是同时也彻底把中国的操作系统产业踩在了脚底下。中国沾到什么便宜没?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有些行业,已经被某个公司或者某几个公司垄断了,你就很难再正面竞争。所以尤其要在一些新兴的科技领域抢占先机。如果所有的技术行业最后都跟操作系统一样,那就相当于整个国家被美国踩在了脚底下。
除了技术,很多人觉得还有品牌问题。同样的Nike球鞋,为什么中国卖的比美国还贵?但是我觉得与其说品牌问题还不如说是市场准入机遇问题。Nike在美国最多是中档品牌,所以它在美国卖的是中档品牌的价格。到了中国如何定位呢?Nike发现它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球鞋都是一个样的。于是就把自己定位为高端产品,所以就卖高端产品的价格。而中国人(包括很多亚洲人)都有只要是美国的就是好的心态,也就会去捧这个高价格。
所以说跟品牌经营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是美国的产品,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心理的,都可以在中国卖个好价钱。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市场和产业比中国成熟了好多年,中国一旦有新的市场培育出来,他们就占尽了先机。这个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否则怎么叫老牌帝国?所以中国能够胜出的,还是在于一些新兴产业,归根结底还是创新。
这段主要说了美国靠科技占取其他国家的廉价资源,因此美国人能够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外国产品。但是有些东西,比如你去餐厅里吃饭,吃的是美国的种出来的白菜,美国养出来的猪,给你服务的是美国的服务员,为什么还是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这个问题下段再说。
美国的消费(下)
美国物价相对便宜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完全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整个美国的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有时候会抱怨,中国超市里的白菜都要2块钱一斤。然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物价太贵了。这个其实是片面的。你去中国一些相对闭塞的县城,农村,你会发现那里的白菜依旧是几毛钱一斤。为什么会差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市场化是局部的。所以会出现像广西的香蕉滞销喂鱼的情形。
城市里面的商品可能都几乎市场化了。但是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他们的很多产品基本上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市场中间流动。全国的市场没有融为一体,所以好处就是当地人可以买到便宜的白菜。弊端就是种菜的不能把菜卖出去,赚不到大钱。
市场化涉及到产业化,只有大量的生产才能产生效益。但是这里有一个流通环节的费用。简单地讲,一个是能不能运出去,运费多少钱?另一个就是中间倒卖了几次到最终消费者手里。美国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运输成本问题,美国的高速公路十分发达。而且几乎没有收费站(我在美国开车走了很多地方,只碰到过一个收费站,是从密苏里州去堪萨斯州的路上,单向收了2.5美元,收费员是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站在风口,十分寒酸的样子)。再一个就是油费相对便宜。目前美国87号油是2.2-3美元一加仑(每个州、每个加油站价格都不一样,而且每天的价格根据原油价格在变)。一加仑=3.75升,所以一升大概0.7美元,5元人民币不到。我查了一下资料,美国的87号油相当于国内97号油,价格对比一下的话,确实比国内便宜。
第二,沃尔玛、Target等几个大零售商基本上垄断了美国的零售业。很多商品基本上从厂家直接进入货架。因此基本没有中间商。
这样的好处就是尽量减少了流通环节的费用,使商品相对便宜。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十全十美的。既然生产和销售都是工业化流水线型的,必然会导致产品的模式化。
所以你去看美国人,吃来吃去就是汉堡匹萨,零食都是薯片巧克力。在吃的方面,远远没有中国人来得丰富。这是无法避免的。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种风味小吃;中国的家庭,似乎都有一个女人整天在忙吃的。但是这些煎炒烹炸的东西没有办法做大规模化生产。无法规模化的东西,必然会导致价格高。所以生煎在美国能够卖到一块多美元一个。美国人也会在家里自己做菜,但是做来做去还是萨拉、匹萨,因为超市里的原料也就只有这些。
同样还有蔬菜水果。美国的蔬菜水果相对要比鸡肉猪肉贵,因为蔬菜水果一个有季节性,无法按需大规模生产;再一个就是有保鲜期。所以美国的沃尔玛很少卖蔬菜水果,原因就在于无法实现全国物流调配。蔬菜水果一般都在一些地方性的超市卖。而且美国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farmer’s market。就像中国的赶集,都是定期定点的,农民拉着新鲜的蔬菜水果到市中心来卖,很受美国人欢迎。新鲜而且品种多,当然价格也比超市里面的高。这些农民就是看到了大型零售商做不到的市场。
这是吃。穿也是如此,高度雷同化,美国人不是喜欢Nike鞋,而是因为他们能够选择的鞋子品牌就只有这么几个。能不能搞点与众不同的?有,不过小众的要么是地摊货,要么是高档货,高档的价格就贵很多了。
所以从吃穿来说,美国人其实没什么个性,大家吃的、穿的几乎都一样。有一次在地铁上,冬天,看到8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子,7个穿着一模一样的UGG靴子。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工业化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成就了美国的消费心理,通俗地讲,就是随便、吃穿不讲究。
这个是流通领域,在生产领域上,能转移的都转移到亚非拉国家去了。而不能转移的基本上都涉及农产品。
美国政府对农产品补贴很大,主要集中在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产品上,使得这些产品不但能够满足国内市场,而且还倾销到世界各地。同时这些农产品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直接带动一些工业产品成本的下降。此外,农业靠天,什么时候下个暴雨、刮个台风,就把庄稼给淹了,所以制度上的保障十分重要。美国的农业保险也是十分完善。
再次就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主要存在耕地产权问题。我们的联产责任承包制其实还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但是国家现在的顾虑在于如果农业大规模产业化,就会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只有在逐步的城镇化转移大量农村人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农业的产业化。这个思路是很明显的。所以说,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三农问题。
推荐阅读
部分文字/图片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进行删除
END

后台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查看相关内容
定制旅行
赴美医疗 | 商务考察
经典行程|宣传视频 | 过去案例
美国攻略 | 免费咨询 |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旧金山 | 硅谷 | 纳帕酒乡 | 一号公路 | 优胜美地
洛杉矶 | 拉斯维加斯 | 圣地亚哥 | 西雅图 | 纽约
黄石公园 | 夏威夷 | 华盛顿 | 波士顿 | 阿拉斯加
芝加哥 |  迈阿密 | 塞班岛 | 波特兰 | 奥兰多
佛罗里达 | 德克萨斯 | 丹佛 | 温泉
国家公园 | 66号公路
购买须知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免费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