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有人说他堪比外交家,顶着建筑师的名号,在国家元首与上流社会间游走。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争议无数;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留下理论著述。

中国的古建筑可谓自成一家,是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到了现代,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华人建筑师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一百多年中,人类建筑由古典跨入现代,又一头扎进迅猛的后现代魔幻派、未来派的洪流,属于华人醒目的建筑印记却是寥寥无几——当然,这不等于没有,有这么一位建筑大师,他是大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建筑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他以一个又一个的经典之作在建筑殿堂中刻下了华人的名字,他就是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贝聿铭。
说起贝聿铭大家都不陌生,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10岁随父亲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狮子林是古典园林精品中的精品,其假山的堆叠工艺及技法可谓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生活在如此园中,多多少少会对贝聿铭以后的兴趣和专业有所影响。贝聿铭一生钟情于建筑并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也就不足为奇了。贝聿铭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崇拜的眼光一起来欣赏一下贝聿铭先生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吧。
01
澳门科学馆
项目名称:澳门科学馆
建 筑 师:贝聿铭
项目地点:澳门
建成时间:2009年
澳门科学馆曾称澳门科技馆, 是澳门唯一一个以科学为主题之展览馆,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及兴建。馆址位于澳门新口岸孙逸仙大马路,毗邻澳门文化中心及澳门渔人码头。2009年12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及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在此主持新馆开幕典礼。2010年1月25日,科学馆正式对外开放。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约22,850平方米(245,955平方英尺),建筑面积约32,245平方米(347,082平方英尺)。主体建筑由斜圆锥体、半球体和菱形基座组合而成,外墙用银色铝钢板、玻璃幕墙搭配装饰。玻璃幕墙对馆内有自然采光功能,体现科学、环保的的设计理念。整幢建筑由展览中心(即主体大楼)、天文馆、会议中心、裙楼组成,室外安装有扶手电梯。馆内硬件设施先进,在天文馆天象厅安装有放映三维效果的8000×8000图元影像球幕,为世界顶级的室内影像放映设备,比中国北京和香港的同类设备还要先进。
02
苏州博物馆新馆
项目名称:苏州博物馆新馆
项目地点:中国苏州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2006年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 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收藏了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然而,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和谐上:
第一,良好的馆舍位置。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使拙政园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博物馆新馆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旁建设新馆,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发挥旅游景点集中的联动效应,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第二,独特的建筑风格。新馆建筑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作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新馆建筑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03
香港中银大厦
项目名称:香港中银大厦
项目地点:中国香港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88年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Bank of china tower)在1985年破土动工,以每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整座超级建筑结构在16个月内完成。”1988年8月8日,标志着大楼空中进程完工的封顶典礼正式举行。一个楼高70层的标志性建筑物出现在香港的天空底下,高367.4米,这座银光闪闪的摩天大楼,其外形正如贝聿铭所形容,像是雨后春笋——中国传统文化中希望和进步的象征,设计中银大厦的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获美国政府颁发“史密斯松尼安古柏惠特全国设计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成就。
由四个三角形立柱构成的塔楼坐落在52米高的立方体上。位于四个不同象限内的立柱节节高升,在最高处只余一个三角柱。带刻面的表面覆盖着反射玻璃,映衬出周围环境的风云变幻。中银大厦坐落在香港繁华的商业区,为城市高耸的天际线提供了极具个性的竖轴。
建筑的四个立柱构成了现代感十足的复合结构系统,不仅可以抵挡高流速的风,也避免了在室内使用竖向支撑。因此,与同等尺度的典型建筑相比,中银大厦的钢材用量更少。
对于贝聿铭来说,设计的关键是该结构对于中国人民和当时作为英国殖民的香港而言的象征意义。原有的计划包括X形的横拉条。但是在中国文化中,X形具有代表死亡的意思。因此,贝聿铭选择了更加柔和的菱形。
竹子是该建筑的设计非常重要的灵感来源。这座大型结构的躯干代表着竹子的生长方式,象征着希望和中华文明的复兴。
塔楼临街的一层向内缩进,向公众开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们远离城市的喧闹。建筑由宽阔的散步道包围,两侧是凉爽的水景花园,屏蔽了周围的交通活动和由此而产生的噪声。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
04
香山饭店
项目名称:北京香山饭店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82年
香山饭店是1982年建成,贝聿铭曾经说过:中国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上也不例外,他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的建筑特点,把自然作为其作品的重要元素,将自然引入室内,把建筑融于自然。据贝聿铭自称,香山饭店不单是一幢旅馆而已,而是籍此探索中国建筑的新路,指引方向,希望后继有人,能坚持不懈的继往开来,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吸取发掘,树立起中国风格的建筑。
香山饭店的建筑外观
本着寻找一种新式建筑语言的追求,贝聿铭开始了新的探寻。在长江流域的苏州、杭州、扬州、无锡等城市,贝聿铭参观了曾被大家族居住过的园林和庭院,看到了飞翘的屋檐、富丽堂皇的屏风、多彩多姿的窗户和涓涓的流水。
在参观中,贝聿铭相信,尽管中国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但这种建筑语言对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使这些为普通人设计的建筑风格重现生机。
经过考察,贝聿铭认为,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比如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内空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园林建筑中观赏路线的布置使人感觉到从幽静僻静到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这些优秀的建筑手法,都应该继承下来。
▲正门入口
▲侧门一角
▲建筑南侧立面
▲北侧辅庭院一角
▲庭院一角
▲南侧配楼一角
香山饭店的室内表现
饭店宽阔的常春厅大堂,采用玻璃屋顶,自然采光,使内庭成为光庭,乃是贝氏建筑设计的特点之一。贝聿铭对香山饭店倾注了心血,如果按他通常的做法,把想法告诉设计助手后,他就开始构思别的建筑了,只是定期回来评估助手们的工作进展,把情况告诉客户。但香山饭店是他对新中国的理解和表述,因此需要他亲自操刀设计。助手们很惊讶地看到,贝聿铭在露天的工作室中手握铅笔在设计桌上沉思默想。设计师卡伦·范·兰根说:“在建筑香山饭店的两三年时间中,他每隔两小时就会带着图纸和立面图到我桌边来。我们的工作时间特别长,他非常执著。”
影壁正中悬挂的中国节与建筑设计中的菱形元素遥相呼应。香山饭店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于此。
建筑的平面布局图被刻在汉白玉上。木匠说,这个想法很巧妙。
▲中庭北向南方向
▲中庭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视角
▲中庭北侧墙顶地细部
▲回廊,看点是墙上的壁灯,设计元素与环境协调统一。
香山饭店的庭院设计
贝聿铭在材料运用方面更是精益求精。他希望香山饭店的窗户采用北京城墙上的那种旧式瓦片来装饰。贝聿铭的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在北京找到了一位已届七旬的老工匠,很快地在城郊一座幸存的窑中复制了这些瓦片。瓦片从窑中烧出时工匠们给它们上了釉彩,使这些瓦片具有与众不同的深灰色的光泽。这就是贝聿铭喜欢的建筑材料——简朴却不失优雅。
解决了瓦片问题后,贝聿铭开始着手解决小花园的装饰问题,香山饭店的西式客房有十一座栽有奇花异草和参天古树的静谧花园。花园中的小径蜿蜒曲折,小径上面有彩色石子铺成的精致的竹子和梅花图案。
贝聿铭希望在客房多、占地面积庞大的香山饭店重新创造出老家苏州私家花园的小巧玲珑感,但贝聿铭童年时代的那些带假山的花园规模太小,无法用到香山饭店。有一天,在从巴黎飞往北京的路途中,贝聿铭无意中读到一篇游记,文章提到云南石林那如剑一般的石灰岩柱,它会给人一种凝重森然、神秘脱俗的感觉,与香山饭店的灰瓦非常匹配,这个发现使贝聿铭激动万分,他对方佛瑞大喊:“我就需要云南的石柱来装饰香山饭店的花园。”
随即他们在云南的石林外围仔细选择岩石,并用彩笔标明选好的石块。然后,工人们把这些总重量达二百三十吨的尖柱形岩石从二十米深的地基中拔出,装上四十辆平板货车,经过两千四百公里的行程运到香山,那些岩石为花园平添了一份神秘的原始气氛。
香山饭店的建筑细部
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小插曲,贝大师眼睛里的鹅卵石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许就是下面图片地上铺装的鹅卵石。话说,这些石子是贝聿铭的助手曹凯文从越南边境附近的边远河床采集来的,当村民们得知这个外国人要花上万美元买他们的石子时,都惊讶得目瞪口呆。结果村子里所有的人都下到溪床上拣石子,即使三岁小孩与当了祖母的老太太也不例外。
05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项目名称: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99年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位于离故宫约2公里的西单商业闹市区长安街边,大厦主体高度为45米,南面和东面两个入口各宽54米,高9米,进深14米,在仅有45米的高度衬托下,建筑的体量显得很大。
在本大厦的身上,贝聿铭善用几何形体设计的特点再次展现,与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的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等一样,本大厦也具有强烈的几何雕塑感,体现出贝的个性,贝聿铭一直追求依托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建筑风格,因此其作品总是与众不同,从而能成为经典。
06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办公楼
项目名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办公楼
项目地点:美国华盛顿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新办公楼位于华盛顿特区西北隅的国际使馆中心的12号地块,总建筑面积为39900㎡,总占地面积为10760㎡。本地块由三块地块组成而成。基地北面为梵奈斯大街,其西侧为国际街,其南侧为国际路和中央公园。毗邻新加坡大使馆,美国联邦办公楼,以色列大使馆。
新建筑的设计尊重并借鉴其所在国际中心的特性,致力从建筑尺度和选材上与相邻建筑融为一体。整体使用、温暖细致米色法国石灰石,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传统联邦建筑十分协调。
新驻美使馆办公楼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的象征,其建筑设计和规划遵循了以时代观阐释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划原则。入口大堂的正南居中,室内外空间的次序条理以及庭园的巧妙运用从整体上达到了建筑与园林之间的和谐。按功能和基地的自然条件,使馆新办公楼分为三部分: 西翼办公区(紧靠联邦办公楼),东翼办公区(与新加坡大使馆相邻)和连接两翼的中部入口厅堂。
07
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项目名称: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项目地点:德国柏林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2004年
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它的任务是向参观者展示德国从孕育初期直至现代的历史。展览馆不仅体现出了德国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与世界历史的关联,也注意到了多方位地展示本地区的特色。
而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则以一只玻璃瓶曲线造型楼梯作为大门,真是“貌”不惊人死不休。当年在为历史博物馆建新馆招标时,尽管有很多人反对,但那时在位的科尔总理在不经过任何竞争程序的情况下,就把这个项目给了贝聿铭,难怪德国一些建筑师相当吃醋。
贝聿铭设计的新馆是个一边带圆弧的三角形,建筑物用乳白色石料砌成的两侧呈现锐利的线条,另一侧则是玻璃与钢结构围成的圆弧。流畅的几何图形显示了建筑的现代风格,而它在现代感中又透露出优美的古典丰韵,和周围两座由古典派建筑大师辛克尔修建的建筑遥相呼应,浑然为一体。生活在19世纪,深刻影响了柏林城市建筑的辛克尔,是贝聿铭敬仰的前辈,在德国的首都,在辛克尔建筑比邻的地方修建一座当代风格的建筑,对贝聿铭来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贝先生对德国之声记者说:“德国的风格,德国的历史,德国的文化也应该考虑,这很重要。德国的历史不长,但是有很好的建筑师。
光、影和运动是贝聿铭建筑的生命。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泄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起支撑作用的网状钢材赋予玻璃一种力度,玻璃不再只是透明得好像不复存在,而是接纳了钢材的形态,变得钢柔并济,可以抵抗风雨。网状钢材投洒到地面的影子随着太阳的高地而变幻,室内走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筑物流动的风景,这一切的动感和因为透明而产生的室内外的联系让贝聿铭的建筑变成了都市生活的舞台。
08
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
项目名称: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
项目地点: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79年
历经九年之久,经过约14位建筑师的角逐,约翰•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终于在1979年10月20日竣工了。建筑师贝聿铭用具有代表性混凝土、钢筋和玻璃几何形体构建出这座建筑,准确地传达出庄严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氛围。空间、光线和清晰明朗的交通流线交织在一起,让参观者按时间顺序了解约翰•肯尼迪的生平。
早在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就为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选址进行考察,并打算用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当时美国已经有四座其他总统图书馆,但肯尼迪想要更加强化和更方便公众出入的体系。肯尼迪的宏伟计划包括建设大型档案室,与教育机构合作(毫无疑问是与他的母校哈佛大学合作)并展示自己开放的统治政策。
在此次考察过后的一个月,肯尼迪总统就遇刺了。事后不久,以杰奎琳•肯尼迪为首的委员会开始寻找建筑师。候选建筑师包括路易斯•康、密斯•凡•德•罗、阿尔瓦•阿尔托、弗兰克•阿比尼、卢西奥•科斯塔和五位当时还不太出名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其中就包括贝聿铭。除了资质和知名度,杰奎琳•肯尼迪更看重潜质和创造力,因此,她选择了贝聿铭。
在进程再三停滞和拖延后,将建筑建在肯尼迪总统原先选定的场地上很快就不具有可行性了。很快,新场地就选定在哥伦比亚角,紧邻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的海港校区。充满活力的新场地占地9.5英亩,并可以欣赏波士顿港和天际线的景色,这两点是场地引以为傲之处。
结构的主体是一个精妙绝伦三棱竖体,它矗立在由几何形体构成的大面积基座上。紧邻三棱竖体是的玻璃和钢结构的立方体,通高的中空空间肃穆庄严,这种空间感唤起人们对肯尼迪总统的追思。

图书馆坐落在半岛端部,结构宏伟,构成形式低调而又常见。它依海矗立,气度不凡。约翰•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是一座纪念馆,建筑本身也是一座纪念碑。
09
卢浮宫金字塔
项目名称:卢浮宫金字塔
项目地点:法国巴黎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88年
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并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玻璃金字塔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10
路思义教堂
项目名称:路思义教堂
项目地点:中国台湾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63年
在臺中的东海大学.有著臺中最美丽的校园之称,其中的「路思义教堂」,更是臺中最著名的促足地点。
东海大学為一所教会学校,因成立时交通不便,校方觉得校园附近缺少供身心休养及礼拜集会之场所,故决定在校内建立一所教堂。此教堂是美国著名的<时代杂誌>创办人亨利路思义為了宣扬福音并纪念父亲亨利温特斯路思义牧师而捐款兴建的,因為目前教堂也被命名為路思义教堂。
教堂的结构所使用的「薄壳结构」產生出了相当特殊的造型及空间。外墙的四面曲面完全分离,运用力学将应力沿著曲面传至地面,因為内部不需使用梁柱而让空间更显得开阔。建筑採类似倒置船底般上小下大的形状,给人一种安定的感觉。
由於其特殊的曲面设计,路思义教堂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
座落於大片草坪上的路思义教堂,有别於大学内其他建物被隐没在树林之中,有如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一大片草地除了成為校内师生共有的休息放鬆之地外,每到假日更是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欣赏。
到了晚上,从外部设置的四盏投影灯再加上从楼板之间透露而出的内部灯光的相互搭配之下,而让路思义教堂显得神圣庄严。
11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项目名称: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项目地点:美国罗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的博尔德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67年
在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四州交界处,有一个1000年前印第安人居住的遗址,叫做Mesa Verde(西班牙语,绿色桌子的意思)。住宅靠峭壁而建,由土黄色的砖筑成群塔。贝聿铭先生从古印地安人遗址中获得灵感。
他把大气研究中心设计成几个塔楼,中间有大平台连接各个塔楼,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部门和实验室的保密性和独立性,又可以方便各部门的联系。建筑是由粗糙的褐红色混凝土而建成,这样和落基山的褐红色岩石浑然一体,使建筑完全融入自然环境中。建筑有很多像相框一样的窗口和休息处,在任何方向可以欣赏到熨斗峰四季变换的美景,并且可以俯瞰整个博尔德市的风光。
这个有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容纳了500多名科学家,在这里进行了对大气的研究,部分地方对外开放,游客可以免费参观访问学习。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也是博尔德市参观的一个重要景点。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大门入口
走廊及熨斗峰
半圆形拱门中的熨斗峰和蓝天
从室内大玻璃窗看熨斗峰
在外部楼梯上看熨斗峰
在中心平台上看山坡和树林
从大气研究中心远眺熨斗峰。大气研究中心周边经常有小鹿成群结队出没。
12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项目名称: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项目地点:美国华盛顿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78年
博物馆的初始部分,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国家美术馆西馆是由艺术品收藏家安德鲁•梅隆资助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建筑师约翰•拉塞尔• 波普受雇设计这座博物馆,他在设计之初就为建筑未来的扩建预留了空间。数年之后,梅隆的儿子保罗负责为博物馆的扩建挑选建筑师。他转而找到了在20世纪具有前瞻性的建筑师—贝聿铭。
对于贝聿铭来说,有两个突出的因素导致设计变得非常棘手,那就是建筑的外形和功能。为建筑预留的狭小的梯形场地使人不知从何入手。北侧呈一定角度的宾夕法尼亚大道限制了场地的范围,使场地的外形十分奇怪。南侧的国家广场也给设计师造成了同样的困扰。此外,相邻的场地包含在总统的就职活动路线中,这也限制了建筑的场地。但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筑要与国家广场的宏伟规模相匹配,同时又要与既有的西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相协调。
在研究了场地的形状后,贝聿铭采用了与梯形场地结构相呼应的建筑形式。在首次与贝聿铭就场地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他说自己“首先用一条对角线将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这就是设计的开始。”第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将容纳展览空间。第二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将容纳行政办公室、一座图书馆和艺术研究学习中心。等腰三角形成为了贯穿建筑始终的母题,从大理石地板、钢框架到玻璃天窗,都能找寻到它的踪迹。建筑的六边形电梯和梯形办公桌也重复应用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图案。
西馆的特点是平衡和对衬,为了在视觉上与这种新古典风格保持统一,容纳当代艺术品的东馆的外立面采用了同样应用在其他建筑中的淡粉色Tenesse大理石。室内墙体由同种石材的粉末与混凝土的混合物装饰,颜色优美大方。
第二个统一的要素就是强有力的轴线连接。东馆的主入口通道与西馆的东西轴线相交,在两座建筑间构建了一座小广场。小广场借助大理石铺地材料和玻璃金字塔等元素与其他区域区分开来。玻璃金字塔与东馆的框架天花板相呼应。这些玻璃金字塔就此成为了贝聿铭博物馆设计的标志。
室内有一个大型的中庭,十分开阔,引得游客举目仰望。他们可以审视整个建筑,毫无局促之感。贝聿铭想要对室外和三角形设计棱角分明的线条进行改造,但是他懂得要用温暖和热情的氛围来软化这些线条才是上策。他设计了大型的圆形花池,以此来中和这些棱角。每个花池中都种植着热带树木,有助于游客在大型中庭内感知空间的开阔。
13
伊弗森美术馆
项目名称:伊弗森美术馆
项目地点:美国纽约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67年
位于纽约州西拉克斯(Syracuse)市中心区的伊弗森美术馆(Dverson Museum of Art)是贝氏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品。

伊弗森美术馆以其造型著名,其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件巨硕的雕塑品。与其它的美术馆比较,伊弗森美术馆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馆,其藏品虽不少,且尚不足以造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得依速不停地举办特展或巡回展来支持运作,所以其空间必须要能适应多变的、类型不同的展览。再则其基地位于市中心更新区,以其规模若想成为吸引 人的场所,势必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所以贝氏从造型着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同的十个展览室。最大的展览室是两层高、50英尺见方的雕塑庭,雕塑庭是整个美术馆的精华。在雕塑庭西北角有一座螺旋楼梯,此楼梯雕塑味十足,螺旋楼梯是雕塑庭的中心。螺旋楼梯是贝氏最爱的建筑元素之一,在他日后所设计的美术馆中屡屡被引用。 
14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项目名称: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项目地点:卡塔尔首都多哈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2008年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被认为是贝聿铭最后的“宣言”。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的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
15
美秀美术馆
项目名称:美秀美术馆
项目地点: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建  筑  师:贝聿铭
建成时间:1997年
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的工程。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1997年11月竣工。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博物馆是联合日本和美国完成的项目,由建筑师贝聿铭和kibowkan国际公司于1996八月在日本滋贺县自然风景区附近长崎的山腰建造。
博物馆的细节体现了设计者创新的努力,希望打破常规。倾斜的玻璃幕墙组成了空间框架,外观新颖。内部所用材料温暖,特别是Magny Doré花岗石、彩色混凝土,并使展示和艺术作品在最佳条件下保存。
在第一次现场参观博物馆使,贝聿铭感动地说,“这是香格里拉。”他表示自己的想法是将中国故事中的“桃花源”献给Mihoko Koyama女士,美秀博物馆的创始人,她立即同意了他的想法。
从前在中国东部的一个渔夫,有一天,当他划船到了山涧,他遇到一个桃花盛开的果园。在离开果园时,他注意到一束来自山脚的一个小洞的光。进去之后,他发现自己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中,深入之后,壮丽的风景突然在他面前。
只有在爬过一个坡度平缓两旁的树木葱茏的坡路,穿过隧道,穿越桥之后才能发现美秀博物馆。博物馆就是的那一瞬间的表达,那一刻,博物馆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如同设定好的剧本那样。
贝老为建筑设计用尽毕生精力,其所有设计作品,都要身临其境的去体验周围环境,以求从中找到灵感。作为建筑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他用其一生来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认真做事,用心做事。今天是贝老100岁生日,让我们用虔诚的心和崇敬之意来祝他老人家永远健康幸福......


  • 来源:园景人(微信ID:xyzwin)
  • 版权声明:如有问题请通知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1 60868320
关注美国房地产
获取更多美国房源及实用资讯
已为数万中国客户在美成功置业
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休斯顿、达拉斯、奥兰多、迈阿密、波士顿、亚特兰大、波特兰等美国各大城市,我司均有房源项目或当地持证经纪人。对美国房产感兴趣的朋友们请直接致电联系我们。
电话:021 60868320
韩经理:130 4565 2630
微信联系人:jessicahsn
【温馨提示】
凡是推荐认识的人或朋友成功购买我司美国新房或澳洲新房,交房后我司均赠送推荐人5000元人民币现金大礼包!
凡是推荐认识的人或朋友通过我司办理海外移民如美国EB5投资移民、澳洲技术移民、欧洲买房移民等,被推荐人移民办理成功后,我司均赠送推荐人10000元人民币现金大礼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