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头条(微信ID:canadanews)编辑

\/
加拿大哥伦比亚省皇家博物馆要举办一个以家庭伦理为主题的画展。一个以崇尚个人自由为基本价值诉求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以家庭伦理为主题举办画展,格外引人关注。非常高兴地获悉,旅加华裔画家彭国权先生的作品入选。
一直关注彭国权先生的作品。彭先生的作品,以他个人的独特而丰富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展现了一幅幅中国平民的风俗图。他参展的作品,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观念,洋溢着中华伦理的温情。


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总是折射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时代风情、文化习俗乃至政治风云,因此以家庭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小中见大。以家庭为题材的绘画,古今中外,名作迭出。中国古代著名的如《韩熙载夜宴图》,丝竹管弦之乐、钟鸣鼎食之盛中,韩熙载仍不免忧谗畏讥、若有所思,满面忧患意识。家宴中也隐藏着特定时代(南唐)政治危机的背景。中国现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转型时期,罗中立的《父亲》,在新的时代氛围中重祭写实主义。那种富于冲击性的逼真、直逼感官的细节让人立刻回味古老的农民家庭,思考那张饱经风霜朴实无华的面孔后面的底层百姓的命运,乃至大地上的亲情。
陈丹青《西藏组画》中的《母与子》的审美追求则似乎在刻意地躲避着时代的限制,回到某种更纯朴更原始的伦理情感。
西方近代画家常以基督教圣经中的圣家庭为题材,其中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圣家庭画的最出色。在他的这类绘画中,尽管还未脱尽宗教的神秘气氛,但形象的塑造、构图的设计、色彩的运用已经完全是普通家庭的氛围,寄予了画家的平民意识。以至于有人认为他的一幅《圣家庭》就是以隔壁老木匠的家庭为模特。近代转型期间的荷兰,甚至出现了专门以家庭为题材的著名画派——荷兰小画派。这个画派将家庭展现为时代巨变中的避风港。家庭成了灵魂的归宿,道德的港湾,躲避风浪的世外桃源。维米尔的杰作《读信的妇女》生动地展示了市民生活的家庭场景、世俗画面。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的笔下,展示了底层平民家庭艰辛的日常生活和淳朴的精神世界。米勒的《牧羊女》、《拾穗者》、《晚祷》《务农归来》、库尔贝的 《筛麦妇》《打石工》都是传世之作。
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归来》则是特定时代遭迫害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场景。从特定角度凝聚着俄罗斯的苦难和反抗。
彭国权先生的作品,体现了三个审美特征。

第一,鲜明的时代性


彭国权先生是所谓知青一代,由于家庭出身地主,在那个时代则经历了更多的磨难。政治的歧视、底层的煎熬,都使他对生活形成了严峻深刻的感悟,他将这些感悟诉诸作品,画笔下展现了一幅那个特定时代的底层风俗图。他通过知青生活的看似十分普通却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劳作场景,不露痕迹地叙述了家庭亲情的伦理慰安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避难所。如果说,伦勃朗的圣家族题材体现了近代的平民意识,荷兰的小画派家庭题材体现了时代巨变中的伦理追求,那么彭先生的作品则体现了艰难岁月底层平民的坚韧的生存意识。


第二, 中华伦理价值


彭国权先生的家庭题材作品时代背景跨度很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新时期。从辛酸的岁月,艰难的时日,到改革的风云际会,从祖国的乡土到异域的流连,彭先生都通过家庭生活、亲友相聚这个角度透视和写照,从而时时处处洋溢着温暖的亲情。中华文化本以家庭为纽带,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家族(宗族)伦理的强烈制约和全力渗透。由此形成了重亲情、讲伦理、以家庭为基本伦理载体和情感寄托的文化诉求和审美趣味,彭先生的作品从各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质。看他的《全家福》,合家欢宴的场景看似十分普通,但又十分令人感动。特别是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现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也走向原子化、物欲横流,亲情淡漠,美好的传统伦理温情不断遭到颠覆。如何解决这个文化危机?彭先生的作品给我了我们深刻启悟。



彭先生经历丰富,饱含辛酸,又体现了令人敬佩的顽强和执着。他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辗转于底层社会,受尽欺凌。改革开放后,他凭着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经营天才,成为最早的一批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但中年以后,他却弃商从艺,以他丰富的人生历练,深刻的人生体悟,用画笔展示了一幅幅现代风俗图。其中伦理亲情的流露,出自他炽热真诚的伦理情感。他对普通百姓的执着关注,对底层生活的热情,令人想起米勒、库尔贝这些现实主义画家。他对家庭伦理的执着,对伦理温情的向往。



第三,画风自然朴实


这是彭先生独有的一种审美风格。他的画,色彩运用十分节制,尽管是油画,却常给人中国水墨的感觉。构图简洁而平实,造型甚至有些稚拙。这种画风出于题材的需要,又出于彭先生对生活的独到理解。这种风格用来表现亲情、友情、爱情,质朴得令人感动。




美术界前辈郑胜天先生评价彭先生的画说,他的画现在看似非主流,但非常可能成为新主流。这位美术界前辈的热诚期望是有根据的。


不管艺术流派如何异彩纷呈,艺术风格如何花样翻新,表达人类的真善美应该是艺术的永恒目标。彭先生的作品,正是以对真善美的真挚朴实的追求,使他的作品,产生了感人的力量,焕发着恒久的光彩。


原载4月22日中国文化报第8版文化财富周刊

赵士林

2017年4月15日

于北京魏公村

拙文刚刚付梓,惊悉彭国权先生因病不幸去世的噩耗。不胜悲悼!谨以此文,纪念彭先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介绍:
赵士林
1954年1月2日生,吉林人。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博士学位(导师为思想大师李泽厚)。曾任东京大学特邀研究员,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国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欢迎来稿

广告合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