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电子显微镜,科学家将肿瘤血管内部(左粉红色区域)的二氧化硅奈米粒子运输机制可视化到肿瘤细胞(右青色区域)的空间。左上图像显示了奈米颗粒的形态。(刘湘圣、Jinhong Jiang提供)

洛加大医学科研团队(左起)孟幻、尼尔、刘湘圣,发明治疗胰腺癌的新方法,显著提高疗效。(洛加大提供)
洛杉矶加大华裔科学家孟幻(Huan Meng)、刘湘圣(Xiangsheng Liu)以及尼尔(Andre Nel),发明了结合肽与奈米治癌药的模式,提高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的疗效,并能预防胰腺癌转移。研究表明,肽(peptide,极小蛋)可以增强扩展,胰腺癌奈米送药载体的血管通路。
洛杉矶加大(UCLA)科学家解密了一个重要机制,允许携带化学药物的奈米粒子,一种在1到100奈米(十亿分之一米)之间的极小物体,可以直接进入胰腺癌肿瘤,提高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提升治疗结果。他们还证实,肽在打开奈米颗粒,进入癌症部位血管通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这项探索了两年的研究成果,由洛加大Jonsson综合癌症中心孟幻博士和洛加大奈米系统研究所尼尔(AndreNel)博士共同发现。这项结果展示通过使用智能设计的奈米颗粒,可以显著提高对胰腺癌的化疗效果。
胰腺导管腺癌为致命性疾病,五年生存率低于6%。引入奈米载体作为普通化疗药物如伊立替康(irinotecan)的输送载体,帮助患有该疾病的患者提高存活率。然而,现实情况是奈米载体在肿瘤部位穿过血管壁的能力受到限制,不能总是达到预定目标,导致封装的药物在有效运抵肿瘤部位之前,就可能丢失或被转移。
因此,科学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帮助奈米粒子一路进入,并留在肿瘤部位。现在,这项任务可以通过定制设计或工程化的奈米粒子来实现。先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一条主要的血管通路机制,在血管壁中被称为iRGD。因此,iRGD可能有助于优化奈米颗粒,向肿瘤部位递送治癌药物。
洛加大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奈米颗粒,它由脂质双分子层包围的中空二氧化硅核心组成,增强了在有胰腺癌的动物模型中的输送能力。该项发明被称为二氧化硅。研究人员指出,当含有伊立替康的奈米颗粒射入血管通路时,治疗效益就可能增强。研究人员使用奈米颗粒结合血管通路,将伊立替康运送到高度模拟人类疾病的胰腺癌动物模型中去。
奈米医学中心助理教授孟幻说,实验证明,肽与颗粒的共同送药可以增强肿瘤模型中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导致肿瘤收缩、转移消失,增强动物生存率。
洛加大博士后研究员兼论文第一作者刘湘圣说,利用金奈米颗粒制成的奈米颗粒载体,可以获得奈米颗粒进入肿瘤的证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并发现了奈米颗粒。这有助于证实,除了依靠渗漏血管将奈米颗粒送入肿瘤外,一个主要的诱导型血管转运途径,可以从囊泡运输系统的形式获得。

津味儿包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