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南方视觉(nfrbsy)
南都君获授权转载
最近,你的的票圈被某茶刷屏了好几轮,排队!排队!排队!某茶作为快消饮品行业的“网红”,受欢迎程度为“现象级”,票圈好友常常等上好几个钟只为喝杯某茶,但网上也有许多人怀疑他们雇人排队炒作。说实话,到目前为止,不知道有几个人真正喝过某茶,但它的“大排长队”却早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常生活中,想办事,排队在所难免,但不是每次排队都能排得那么开心,排得那么“时尚”,今天,视觉君就带你看看“排队的中国人”。
排队的日常
△最心甘情愿的排队:带孩子看病(特别是挂专家号)。
有人说,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觉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吃喝拉撒闲扯淡了,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一半用来挣钱,实现貌似远大实则卑微的人生价值,一半还给了虚无、等,在等待中就这么消磨过去了……
出门上车要等,下车进单位电梯要等,中午吃快餐要等,去银行办个事要等,生病了看医生要等、交钱也要等,买了车加油要等、年检也得等,买房子要等、买卖房子过个户还得等。
△最忐忑的排队:买火车票。
△最无聊的排队:银行排队。
△最甜蜜的排队:排队相亲。
△最痛苦的排队:饿着肚子等吃饭。
△最耐心的排队:等玩游戏。
△最高大上的排队:排队买名牌。
△最焦急的排队:排队等电梯上班。
△最痛苦的排队:排队等洗手间。
我们的脾气在排队中慢慢磨去,我们的耐性在排队中慢慢增长,淡定的生活态度没有缘自修养,而来自生活等待的磨砺。在这样那样各种排队等待里,我们的人生就,圆满了……
排队的历史
△1975年,上海市民在三角地菜场挂着"坚决堵住开后门的不正之风"标语下排队买菜。
中国人多,在日常生活中,排队似乎是必然。有一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这40多年来中国式排队的变迁。1975年,在"坚决堵住开后门的不正之风"标语下,大批上海市民排着队买几分钱一斤的青菜。40年了,队伍一直在排,而排队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1984年,人们在杭州羊坝头银行门口排队购买奖励住房一套的有奖储蓄。
△1985年,钱塘江咸潮倒灌,杭州部分地区靠送水度日。
△1987年,报纸也要排队购买。
△1991年,市民排队申请安装电话。
排队,是生活中一件头疼而又不可避免的事,尤其是在商品短缺的年代,除非与你无关、或者不顾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超脱在长长的队伍之外,不然,你就要有这一份耐心去等待。
△1997年股市红火时,人们在杭州的证券登记中心排队开户。
△1998年,居民排队办理拆迁手续。
△2001年9月,市民排队购买一只开放式基金,大量保安维护现场秩序。
随着时代的变化,排队的形式虽没有变,但排队的心情、内容和原因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们为了一斤肉、一块豆腐乃至几盒火柴,不惜熬通宵、赶大早,在寒风中瑟缩,在酷暑下忍耐……还常常是徒劳而返。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排队“发明”:搬一块砖头、拿一只破篮“顶岗”或挨个儿在背上用粉笔画圈编号……
△2002年10月,市民排队领取商品房资料,当年商品房开始走红。
△2003年,李湘签售,排队等签名者无数。
△2004年,浙大西溪校区近万人排队报考全国公务员。
△2008年,市民排队买奥运纪念人民币。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前等待参观的长队。
后生的孩子们现在已无法体会到那时的滋味,因为他们眼里看到的是排队装电话,排队买国债,排队登记进入股市,冒雨排起长队买不能吃的龙卡,整夜排起长队为了早日搬迁……而如今的孩子,看到的是等候明星签字排起的长队,为报考公务员耐心地排着长队,顶着酷暑在上海世博会里一次又一次地排队……


队伍今后还将不断地排下去,但是它的“变迁”却切切实实地告诉我们,这个国家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图片:南方视觉图片库 吴国方 校对:洪江
编辑:曾强 王良珏 张梓望
统筹:严亮
* 公众号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南方视觉(nfrbsy);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