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是精英,但以反精英的言论和做派,取悦普通民众,迎合民粹,一黑到底,入主白宫。
而在中国,精英们却一直在号召反民粹,吸引了许多拥趸附和。问题是,中美社会结构不同。中国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民粹,就跟着反民粹。
一篇传播甚广的报道,讲西安的反日游行中,那个砸日本品牌车和车主的青年。记者的结论是要警惕民粹主义及其危害。这明明是民族主义,和民粹有什么关系?
今年因车祸去世的资深外交官吴建民,生前的演讲中,也经常告诫中国要警惕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许多人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甚至混为一谈。
民族主义是什么,大概都清楚。而民粹主义和它并列,显然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经常被误用的概念,要不要警惕民粹,首先要明白它是什么。
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平民主义,它是相对精英主义来说的一种政治意识。精英主义不仅是智识上优越的一群人,也包括掌握权力和财富的群体的认识。
精英主义的思想并不统一,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比如中国应该是推进民主自由,还是保持集权稳定,朝野内外的精英认识不同,甚至体制内部也有纷争,否则就不会有原来的胡、赵下台,也不会有现在《炎huang春秋》的去留缠斗。
精英主义尽管有分歧,但在对待平民和普通民众上,都有一种权力至上或智力优越的意识,认为民众是需要被管束、教化、启蒙的对象,民生民意或者被忽视,或者需要他们来代言。
更重要的是,在任何社会,相对于民众,精英一定是少数。
而民粹主义,字面的意思是民之粹、民精粹,他们认为精英集团高高在上,或夸夸其谈,或腐化堕落,不了解民众的生活吁求,还自以为是的要代表民众。民粹主义宁愿人民相信自己,也不要相信精英和现存的设计,他们对现状不满,渴望从生活到地位的改变。
通俗地说,有几句话能反映民粹思想:人民群众有力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以食为天,以民为本等。
民粹主义是外来思潮。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什么民为贵、君为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由于权力产生和资源分配的关系,民众原来总是经济上被盘剥,政治上没有地位,舆论上没有影响,温饱生存都是问题,谈何教育福利发展?
中国一直没有民粹,何来反民粹?
过去的几十年,民众的生活虽然得以改善,但政治上被代表,媒体上被代言。
民众人数众多,对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大,但却处于被代表被代言的窘境。现在开始出现民粹,有两个条件:
一是对外开放和交流,让民众觉得先进国家的人民才是真正当家作主,有地位,有权利和福利。很多经济不如本国的国家,由于选举和议会、媒体监督的关系,民生优先,福利好于自己。
二是互联网导致的信息门槛降低和内容丰富,民众完成了自我启蒙和认识上的飞跃,看清了各国权力集团在维护谁的利益,而知识精英的代言也显得隔靴搔痒和一厢情愿。
民族主义是对外的,它的极端言行是复仇、扩张、宣战,各国的教训无一例外证明由此导致的军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于国于民都是灾难。
而民粹主义是对内的,它尽管众声喧哗,但无非主张民生、民意、民权。民粹对统治集团有压力,和知识精英设计的也不一样,但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就是要倾听民众的呼声,满足他们的利益福祉吗?
有人说反腐是利用民粹的压力,得到巩固权力的目的。这应该是好事,果如此,压力还不够,反腐只让民众心理愉悦,还没得到还利于民的现实好处。
有精英说民粹泛滥,阻碍经济增长和大国责任。难道民众反对各种涨价,或要求涨收入增福利,就会影响经济吗?那么发展经济到底为什么?民众要求国内民生优先,少一点外援或各种劳民伤财的赛事、展会、会议,就是民粹影响国家战略吗?
吴建民或上层精英反民粹,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民。记者、自由知识分子反民粹就不可思议了,难道他们不是民,改姓赵?他们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吗?
他们应做的是把纷杂的民粹主张,进行清晰化和理论化的梳理,和民众一道,争取表达和权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政治上分享权力,才能维护自身的言论和财产权利,也能最终满足民众对民生和福利的吁求,这也就是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富强、平等、公正、和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