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长动辄就觉得孩子不出国就是一种落后。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英文学习、国内教育体制僵化、国际化竞争力等。

事实上,您的孩子不论是早出国还是晚出国,也不论是移民还是留学,他们都正在经历第一代移民所经历的身份认同困境。
因为他们都同样面对毫无根基的全新社会,"第一代"新移民或是"意识形态新移民"(这里指仅仅是留学而尚未真正移民)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都远非金钱可以解决。

莉香的家庭涉及四代美国移民,可我们为何选择在中国完成孩子的幼小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更加完整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身份认同问题将会终身如影随行。第一代移民生存最困难,因为没有根基、因为属于少数夷族,生活上面临经济压力,精神上面临文化震荡。
为何莉香在这里不想用"歧视"二字,而是用"文化震荡"?理由很简单,歧视来源于人性而非种族。哪怕同是在中国大家都是中国人,由于地区发展差距,也存在很多地方性歧视。歧视从社会层面来说更属于底层文化,因为恐惧失去工作机会,或是恐惧损失资源优势。只有底层不自信的族群才会迷失理性的自我评价。举例来说:拿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劣势比较,只是为了重申一下"自我优越性"。这些都是不够自信不能真诚面对自我的表现。

新移民真正要面对的是剧烈的文化震荡问题,思想模式差异,认知差异,行为差异,各种各样想得到与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来,很多人陷入无论做什么都别扭的尴尬境地。为第一代必定是孤立无援的,父母不懂你更帮不到你;遭是自己弄不懂,别人也弄不懂你的内外错解的状态。
这种境况其实并非专属华人,而是美国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状。不同的是美国人从小早已练就了独立思考,自我认同的强大自信。哪怕是白人也会因人而异遭受不同的生存考验,但人家照样可以该干嘛干嘛,毫无所惧。最近BBC采访了一位支持Trump的11岁小女孩,作为"政治正确"体系的少数派,小姑娘不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都遭到不解,甚至排斥,但小姑娘全然不在乎,面对镜头照样可以自信大方地侃侃而谈自己的政治立场,一句:I dont care.道出了在美国这个移民社会的生存之道。
这种心智的获得,对于我们中国传统背景或新生代中国特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孩童是极具挑战的!

就单看华人媒体报道:国外如何针对华人,华人如何遭遇不公待遇,云云;再看看华人社群如何告诫华人趋福避祸:什么别人游行别去凑热闹,动荡期间远走避世。

以上完全符合中国认知的内容在西方却完全不受待见。所以西方才会有华人胆小怕事,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关怀等等负面共识。

多少年来,华人的行为与思维在异域引发一系列的文化冲突,严重影响到华人在海外的社会地位,严重影响到子女在学校里的公平机会,严重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健康,甚至严重影响到华人男性在女性中的形象。

这也是为何第二代华人子女大多排斥本源文化而自愿"白人化"或"黑人化"的深层原因。相较于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移民又萌生了新的问题。第一代大都还有根可循,第二代则深度嵌入文化矛盾之中,出生在美国自认为是美国人,但总是碰到有人问你"中国如何如何"。痛苦挣扎努力奋斗,回头却依然不被承认,最终只好逼出第三文化体: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中国当今要送孩子移民或出国留学的家庭,必然面对"第一代与第二代移民的综合问题"。家庭层面必须认识到:竟管孩子是你生养的,但自己的人生经验已经完全不够引导孩子,脱离了父母的认知体系孩子未来的意识形态以及行为模式,家长除了尊重别无他途。 家长必须从小锻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意识,将来面对种种文化震荡问题才不至于陷入自卑、自怨、自弃的绝路。
如果打算送孩子出国,就请在出国前让孩子变得更加强大起来,独自、坚毅、自信比什么英文、特长、金钱更能护佑平安。要知道你派出去的是为家族打江山的奠基人,而不是出去坐享其成,倍受荫蔽的一代。
"逃避国内教育体制?"—恐怕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出去了还可以回来?"—孩子的心早已事不由人!
"有钱到哪都可以?"—请记住,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莉香此时想起了《北京在纽约》的一句经典台词:如果爱一个人,请送他去纽约;如果恨一个人,请送他去纽约。
功成生就,抑或功亏一篑,全在就此一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