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荣耀】捍卫灾前被提 @Perry Stone(中文字幕)
(Tories译,以萨迦编辑)

建议wifi下收看:

前几周我想到这个,在书桌前对自己讲了一遍,感觉不错.有人会对我这么说:被提,是一个错误的教义。我想想,历史上的基督徒们多少次认为那些现在普遍接受的正确的教义是错误的?
曾有一段时间,罗马天主教曾判定马丁路德所说的“因信称义”是错误教义,但它才不是错误教义,它是符合圣经的,只是当时的他们无法理解罢了。曾有一段时间,许多美国南部浸信会及其牧师说,如果你相信舌音祷告/方言,那么你是搞错了,它来自魔鬼。现在,高达65%的美南浸信会成员领受说方言的属灵恩赐。曾有一段时间,教会认为为病人祷告,病人是被魔鬼医治。我曾与那些教导做辩论,现在,他们教会的人被医治了,并被圣灵充满,但那个时候,他们说为病人祷告是不对的。曾有一段时间,传统五旬节教会说,祝福与丰盛繁荣的信息不是出于上帝,那也是为什么...他们总是在奉献的时候奉献1美元,他们相信这一点。他们说如果上帝不祝福你,你为什么要奉献金钱呢?感谢上帝赦免了我说的这些。
有人会说,你们五旬节宗、浸信会传讲被提的教导,你们是一群异端。然而我要说,医病、圣灵、耶稣的再来、因信称义都在圣经里!然而,一开始传讲这些名词时,它是“全新”的,而全新的教义,历史上的这些宗派就会认为是异端。
我来讲讲历史里发生的那些事儿吧。需要明白,教会是在最近几百年才开始传讲耶稣基督再来(第二次降临)的教义,以前没人教导这个,我花两分钟大概说说:
第1世纪,初代教会认为,耶稣将很快第二次降临。最后一位使徒约翰故去后,他们就改变了这个神学理论,这时候逼迫临到,他们觉得马上要进入大患难(The Great Tribulation)了;
第3世纪,他们认为敌基督会马上在罗马帝国出现,但没有,敌基督未出现;
第4世纪,教父圣奥古斯丁写了<上帝之城>并教导说,教会要在地上建立千年国度。圣经说,我们要与耶稣基督一同作王治理全地;奥古斯丁却说不是耶稣真实地回到地上,而是教会通过在地上传讲福音的方式,与耶稣一同治理全地;
到了第6世纪,忽然之间,就再没有人传讲耶稣基督第二次降临,他们也不再提起敌基督。接着教会被政权接受,罗马帝国失败、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开始变得强大,忽然间基督教变得流行,他们就开始改变神学理论;
接着,伊兰斯教进攻进来,于是有了与穆林斯的十字军战争,法国、西班牙等等卷入进来,天主教会变得十分强大,教宗变得实力强大,14、15、16、17世纪----在我的私人图书馆里有那些书,许多许多,新教(抗议宗)的教导说,教宗是敌基督,天主教会是兽。这就是那些教导,这也是为什么天主教如此恨新教的原因,不是因信称义的教导令天主教恨新教。而是日常的教导/讲道中,新教说天主教是<启示录>里提到的“淫妇”。新教信徒在全欧洲很努力地传讲这类信息,天主教与新教彼此对垒,我有一些这样的书,怪不得那些人被天主教捉去油炸了。你们都知道这些历史吧,这个神学理论统治了700年。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100年前,才真正有人开始说“被提”的事。让我来告诉你们一些小故事吧:
(1)公元70-->公元1900’年代,没有一项关于被提或耶稣第二次降临的圣经预言应验,没有一个。你可以去找找,那个年代的人们拿着圣经,总是试图挑出日期和年份,Miller曾预言1844年耶稣会降临,也有人预言1917年,没有一个预言应验;
(2)他们没有传讲耶稣再来,因为所有传讲这类正确信息的群体都被干掉了,这真实发生,他们到处逃命,他们被带到宗教裁判所,手指指甲被拔出来,这在欧洲历史上太正常了;
(3)这条比较震撼:普罗大众的手上没有圣经。欧洲的建制教会----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手上有圣经,他们教导说,普罗大众没有阅读解释圣经的能力。普通人的手上没有圣经,他们如何能明白预言?只有天主教会拥有圣经,只有教宗身边的主教们有圣经,所以当普通人得到司可福圣经(Scofield Bible)等,注意!1800年代普通人才真正有渠道得到圣经、并明白一些预言中的事儿:主耶稣第二次降临前,以色列必须要复国,耶路撒冷必须回到犹太人手中,犹太人要归回以色列…
以色列复国、耶路撒冷成为首都、犹太人归回以色列,这是60多年前发生的事儿,最终,这些标志着末期到来的关键事件发生了! 那也是为什么,连续1700年基督徒们猜测的被提时间均毫无意义,所说的大逼迫也未发生。他们在宗教改革时期说教宗是敌基督,那么我要问,好吧,教宗是敌基督,那么谁又是假先知?我要说的是,教宗们都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啊,他们怎么会是敌基督?圣经说,敌基督的灵是否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的。
插一句,我们的弟兄Cason Midly天主教背景的,对吧?天主教徒相信神迹,相信big time,因此你跟他们说圣灵时,不必像搞定那些被洗脑的人一样,你不必一直跟他讲“圣经说了这些这些、圣经又说了这些这些”,他们都会追寻神迹奇事:我看到圣母玛利亚在那儿~你讲道时我看到了天使~。他们是相信神迹奇事的!我们这儿所有天主教背景的人都来自加拿大。你甚至不用去教导他们超自然、神迹奇事、祷告、神的权能,他们原来就相信这些,因此很轻松,而你们这些成长于新教背景的人就有些困难了,你们要通过艰苦斗争来扭转早已形成的观念,相信这些东西就比较困难,因为你信的正好相反。
我们回到被提之事……<出埃及记>19章20节,上帝降临在西奈山上,而摩西上到山顶,这就是“圣徒被主耶稣提到空中”、“被提”的图画。换言之,有人说旧约里不存在被提的图画,他们说“灾前被提”只是1800年以后才有的说法,他们说那是有人编出来。   不!不!好好读你的圣经!<出埃及记>19章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被提”范式。使徒保罗经历信仰的翻转后去了西奈山,在那里花了几年领受耶稣基督的启示。许多学者说保罗在西奈山上待了几年,有人说是三年,读了<加拉太书>后我感觉应该是三年,无论如何,2-3年后,保罗下了西奈山,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并且<帖撒罗尼迦前书>的每一章都提及耶稣的再来。保罗去到西奈山顶,摩西也去到过西奈山顶,而上帝也在云中降临在那里。保罗知晓摩西曾做的事。也许耶稣会对保罗提到祂第二次降临时如何召聚祂的子民,于是保罗就得到了关于被提的启示。摩西也是在同样的地方得到启示。
我曾和一位有名的牧师一起进餐2小时,他不相信被提。我拿来一张纸,对他说,我要以他从未了解过的希伯来视角来谈论被提事件:
以色列人一年中有三个重要节期,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每一个节期都有一样农作物的丰收,逾越节是大麦(3、4月),五旬节是小麦(5、6月),住棚节是各式水果,主要是葡萄(9、10月丰收)。不同农作物的丰收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大麦的收成后需用簸扬谷,你振动簸,让风将大麦壳吹走;小麦是坚实的,因此你需要拿一块板,把小麦放在上头晃动,将坚壳/外壳与麦仁分离,"打麦谷"是拉丁词儿,以色列词儿则相似于“逼迫/患难”(tribulation),也就是击碎/碾碎;葡萄则是放入酒榨里踹。
逾越节是血,五旬节是圣灵,住棚节是王国/国度,这就是那个范式与图画。
继续深入讲,丰收时有三个收割动作:
(1)逾越节时,收割整个庄稼前,要先收割初熟的果子(FRISTFRUITS),数出1欧麦(Omer,3.7升)谷物放到圣殿里
(2)收割整个庄稼,但将庄稼的四个角落留下,暂不收割;
(3)将庄稼田地的四个角落清扫干净,是大丰收/收割的最后一步 <马太福音>24章31节,“神会派遣吹号角的天使...将他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那次“被提”也是大丰收/收割的最后一步。
大麦收割时是逾越节,面包里不加酵母,有7天时间吃无酵面包,而酵母代表罪,因此人们连续7天吃无酵的食物,那就是我们(在灾前被提的基督徒)在天国所待的7年。接着我们来到五旬节,有酵母,因为在大患难里有144,000以色列人处于患难中,他们要与地上的酵母(罪)为邻,但同时必须分别为圣,而葡萄的丰收在<启示录>中有描写,是上帝大怒的酒,天使要讲葡萄放入酒榨,直到大患难结束。因此,大麦丰收没有酵母,指的是那些被提的得胜者;接着进入大患难时期,144,000以色列人身处其中,后来这些以色列人都将被提,<启示录>14章说到这些人都出现在天国里。最后,大患难结束时,上帝差遣天使到庄稼的四周,提走丰收后仍存留在地上的信徒。
于是那位牧师看着我说,亲爱的主耶稣啊....没有人跟我说过这个。他对我说,我这辈子都接受“灾后被提”,原因是<马太福音>24章的叙事次序。我对他说,你必须从希伯来视角去理解----农作物的收割动作是线索。现在,我要说,我相信灾前被提有8个理由
(1)患难是"雅各的遭难"(Jacob's Trouble),不是为教会预定的,<耶利米书>37章;
(2)患难是针对列国的罪的审判,而非针对教会,<启示录>11章18节;
(3)患难是要摧毁地上的罪人,而非基督徒,<以赛亚书>39章;
(4)患难是要将剩余的人(余民/ Remnant)----以色列犹太人放入火的试炼中,<以赛亚书>1章9节;
(5)神并未预定我们进入祂的忿怒,<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9节,却要通过祂的儿子就拔我们;
(6)神要我们祷告祈求...以逃避这一切要来的事,现在,如果我们无法逃避,祂怎么会要求我们祷告?<路加福音>21章36节;
(7)<启示录>3章10节,神说,祂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我们免去试炼。神要保守我们脱离试炼,而非把我们放进去;
(8)<希伯来书>4章9节。<希伯来书>3章、4章特别描绘了安息的图画,要我们进入安息、进入安息、进入安息,其中有10次希腊语"安息"的意思是累的时候睡觉,而<希伯来书>4章9节“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 神的子民存留”,希腊文是" Sabbaton",也就是Sabbath--安息,也就是等待上帝圣民的那个永远的安息。我们不必进入大患难,因教会必须进入天上的安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