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家庭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其实都没有泾渭分明的错对。

任何情况下孩子都可能茁壮成长,但是那些不需要太多干预就可以独立成才的孩子可能只是万分之一。

其余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只要在110-140之间,其实是不会有质的区别。甚至于好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早在美国50年代的少年天才测试中都因为智商平平而出局,而很多智商超群的孩子在长达40年的追踪调查中发现竟然出奇的平庸。
所以,除了万分之一的特殊天才之外,我们多数人的平庸与卓越其实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干预或是某个关键人物的长期影响。
莉香曾随访了好几位考进北大、清华的地方状元:
有人坦言:自己幸亏是在中国体制长大,体育极差却不至于影响高考,自己所做的无非就是比别人更多努力那么一点儿。
有人则认为:家庭与地域的影响让人与人之间差距不是呈现在分数上而是表现于思维方式上。
有人比较悲观:进入高手如林的环境,发现原来还有比自己强很多倍的牛人,有种前所未有地被碾压的破碎感。
我们很多父母最难的地方莫过于此: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到底应该让孩子挤进精英社群,还是应该让孩子做个快快乐乐的平凡人。
痛点就在于我们自己对于成功的认知太过狭隘。除了成绩,我们似乎很难真心欣赏孩子成绩之外的亮点。就连社会公益也都像作秀一样,背后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让留学履历增加筹码。体制如此,众人如此,我们虽情非得已也亦如此。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抉择,请听下回分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