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哥按:这篇文章的原文作者是旅欧的专栏作家叶克飞,有删减。)
我至今仍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青岛是中国最美的城市。那个由德国人规划并草创的老城区,一个个欧式庭院高低错落,掩映于绿树之下,面朝大海,几乎代表了某种审美的极致。
青岛的德式建筑
吴冠中的画作《滨海城市(青岛)》
后来,老城区里的许多房子被拆,甚至整条路被拆掉重建,如今你再去青岛,虽仍可能会为那一条条老街而沉醉,但已经无法真正领略旧时之美。东部开发之前,老城区海边立起了一栋栋高楼,尤以一栋名为百盛的巨无霸最为碍眼,以至于现在站在观象山、观海山这些儿时观景地拍摄美丽的天主教堂时,比教堂更高更宽的百盛永远“抢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栋外形无比粗陋的“百盛”,蛮横地插入秀美的青岛老城区,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审美的缺失,还有权力的蛮横,以及对权力的崇拜。
青岛百盛商业大厦
在网上各种地域之争里,不管由头是什么,最后总会扯到经济发展上。山东人似乎更喜欢这样,他们会动不动就拿出GDP作为武器,也会将各种数据排名当成宝贝。前段时间见到一个关于全国百强县的帖子,山东有十余个县入围,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只有一个。跟帖一片叫好声,当然,有清醒者提出珠三角多已改县为区时,招来的是辱骂。(笔者按:山东人普遍心眼实,重集体,很适应国企衙门的管理方式
2016年山东“全国百强县(含县级市)”上榜名单及排行(22个)
甚至连山东并不健康的经济结构都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荣耀。众所周知,作为GDP排名第三的经济大省,国企在山东GDP中的占比极高,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之弱,跟另几个经济大省压根没法比。
但许多山东人却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因为山东这种省份的存在,才撑起了中国经济,像广东浙江福建那样,钱都流入私人腰包了,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换言之,并没有在GDP中享受到多少好处的山东人,反而对“藏富于民”有种仇视感。
2016年GDP排名前10的省份,来自国家统计局
对高楼大厦的喜爱,对国企的自豪,对GDP排名的看重,其背后是对权力的崇拜。也正是因为这种崇拜,山东人在数十年乃至近百年来,始终是中国权力生态中一个相当丑陋的样本。
这当然与历史有关,所谓“儒家思想发源地”,时至今日不过只剩下靠孔子赚钱的曲阜,以及已成陋习的“礼”。山东人的“礼”与“好客”,其实与现代文明相距甚远,比如繁复的酒桌规矩,座位如何安排,酒该如何喝,还有席间无休止的劝酒,与其说是“礼”,不如说是巨大的负担。至于层出不穷的闹洞房丑剧,更是典型陋俗,跟传统压根不搭边。
(山姆哥按:不得不说曾经的"孔孟之乡",如今已经成了现代文明的文化沙漠。在一个礼制的稳定农业社会里,大家可以靠着人情往来,体现出一种礼数的文明秩序。但步入现代商业文明后,面对爆炸式的知识增长,多数山东人的业余活动竟然还停留在走街串门,喝酒打牌。一顿饭可以吃两三个小时不喝多就是没有招待好。书店里卖的都是高考考研材料。看看山东台那些乌七八糟的广告和低俗土气的节目就知道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了)
对权力的膜拜往往会制造愚昧和守旧,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在山东发端,并非无因。大跃进时的紧跟形势,同样是依附权力的体现。而当年聊城冠县莘县的“百日无孩”,不管怀胎几月、不管怀第几胎,对孕妇们强制引产的惨绝人寰,也是跟足了政策,甚至将之更加异化。即使有着极长的海岸线,但从山东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脉络来看,受海洋文化熏陶少,受权力文化影响深。
山姆哥按:山东三面环海,良港很多,但在精神上却一直相对封闭守旧。对外交流和开放程度之落后,从各地依然普遍使用自己方言上可见一斑。最近放开二胎后,响应最好的便是山东了。山东人的重男轻女和大男子主义,在全国无人可及了。)
所以,一桌子山东人坐下来吃饭,总是互称头衔,即使对方仅是街道办书记,也要尊称一声“书记”。谈及子女毕业后的工作问题,“有单位”是基本要求,而这个“有单位”,仅指公家铁饭碗,最不济也得是个事业编制、公办教师,公务员当然最好不过。我就常听老一辈山东人说类似的话:“我那儿子不行,在一个破公司上班,连个单位都没有。” 
山姆哥按:在这个千年农业大国的农业大省里,人们的主流意识,还是那种农耕民族才喜欢的“安居乐业”、“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瞬息万变,但人们的思想依然还是把吃公家饭当做首选。)
作为GDP大省,山东人最让人诟病的还有在商言商意识的匮乏。在许多山东人的思维定势里,经济必与权力挂钩。山东民营企业的弱势,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意识有关。
山姆哥按:山东的尊师重教有些严重偏离现代教育理念,家长老师体罚学生早已见怪不怪。山东高考分数也是逐年水涨船高。如果读了个二本,一定会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一本的研究生,导致很多高校对山东考生都会有歧视。除了考试,在学校里其他活动中只有鼓掌的份)
对权力的膜拜,使得山东成为“人情社会”的代表。许多山东人喜欢以“豪爽厚道讲人情”标榜自己,顺便鄙视斤斤计较的上海人和“滑头”的广东人。
山姆哥按:山东人做生意,先论关系亲疏远近。这是典型乡土熟人社会思维方式。协作主要发生在小圈子熟人之间。)
但过分讲人情,反而会造成社会的阻滞。山东人办事,往往不愿循正途,而是习惯于先托关系,所以,“我在哪儿哪儿有熟人”这类拍胸脯夸下的海口,在山东民间极为常见。这反而造成了办事难的境况,并进而使得政府部门效率低下与民众不循正途二者交错扭结,形成恶性循环。相比之下,被许多山东人鄙视的上海和广东,却是中国政府部门效率最高、最为规范和透明的地方。
山姆哥按:最近刷屏网络的山东聊城于欢案,大家都责怪派出所民警的不作为。其实在如今的环境下,民警也跟底层百姓一样,谁都得罪不起。当地哪个权势背后不都是有各种后台撑腰。这种人情关系的存在,很难真正推行法制)
山东人对权力的膜拜,最明显的体现也许是对政治的热衷,以及由此衍生的完全与己无关的虚幻自豪感。在网上常常可以见到“山东籍中央委员为何最多”、“山东人出了多少军界高层”、“山东向其他省份输送数十名副省级干部”、“山东人为什么这么会做官”之类的帖子。那些充满自豪感的转发者们似乎从不会想到,这一切其实跟自己并没有任何关系。
山姆哥按:山东人确实爱当官,记得笔者在大学里专业六个班,五个班长都是山东人。在竞选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程度上都比全国其他地方要高许多)
这样的山东,其实是当下中国权力生态的一个缩影。你当然可以说,类似问题在中国各地都有,但在地缘上紧紧依靠权力中心,思想上沉溺于陈腐观念甚至不乏奴性的山东,它确实得到了集中体现。
山姆哥按:作为山东人读到这篇文章时有些刺痛的同时又有强烈共鸣。谁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好,任何的鞭策和批评都是为了家乡的改良和进步,这跟海外愤青对祖国的感情是一样的。就像国家闭关锁国便会落后一样,人作为个体也要在精神层面上改革开放,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按照祖宗传下来的认知水平去过日子。我们在物质建设上大拆大建,但精神认知却一年又一年停留在同一水平,这样的发展自然不会持久。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