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国际范儿”
1816年,简·奥斯丁在修改《诺桑觉寺》书稿时,对大众能否接受这本小说惴惴不安,于是提笔在书前添加了一段自辩:“这本薄薄的小书完成于1803年,计划即刻出版。文稿交给了一位书商,出版广告都打了,至于后来为什么没有下文,作者也不得而知……恳请公众谨记一点,从完稿之日至今已过去13年,世事人情、时兴的书籍和看法已大不一样……”遗憾的是,奥斯丁次年因病去世,未及目睹小说面世及读者反馈。
奥斯丁担忧自己的作品熬不过13年的考验,放在200年后的今天来看,不过是一则名人趣谈。简·奥斯丁名垂文学史,学者们不厌其烦探讨她的叙事结构、人物刻画、语言风格,推究她的社会观、女性观和道德哲学,不知道生产出多少专著和论文。与此同时,奥斯丁的名字也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商业品牌,为英国出版业、影视业和旅游业广招财源。“奥斯丁产业”兴旺发达,英格兰银行“投桃报李”,将这位女作家的头像印在了英镑纸币上。
奥斯丁雅俗共赏、书迷跨越国界,曾被小说家吉卜林尊称为“英格兰的简”,也曾被另一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戏称为“每个人的简”。而我们今天只谈谈作为婚恋专家的简。
简·奥斯丁中心
简·奥斯丁中心位于英国巴斯镇的盖尔街上,再现了奥斯丁在巴斯期间的生活。其所在街道依旧保持着200年前的面貌,BBC也曾在这里拍摄电视剧《劝导》。作为曾在巴斯居住过的众多文人墨客中最富盛名且最受欢迎的一位,简·奥斯丁与巴斯的渊源很深,她在此度过两个长假,并写出了成名作《傲慢与偏见》。1801年随退休的父亲定居于此,又根据此地的生活经验创作出了《劝导》和《诺桑觉寺》。 
婚恋与英国的社会等级
论专长,把简·奥斯丁归为小说家中的婚恋专家,想来不会有异议。她的6部小说“成全”了10余桩婚事。大部分姻缘为她所“首肯”,也有个别她不赞同、不满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婚事无一例外聚焦于女方,在单边展开观察和描摹。女作家取女性视角讲述情事与家事的发展和纠葛,看起来更自然更真实,这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一点:奥斯丁作为体面阶层的知识女性,深深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对自己性别的不公。虽然她个性谦卑保守,笔触远离政治,从来不涉控诉和抗争,但她绝非对现实无动于衷。她在轻喜剧中挥洒幽默讽刺才华之时,也在缓缓道出女性的难处和痛处。
简·奥斯丁笔下的婚恋,核心包含三要素:情、理、钱。情感部分,喜欢谁,不喜欢谁,女性貌似可以自己做主。但是,决定谁能嫁、谁不能嫁、谁可高攀、谁不可俯就的世俗情理、社会法则和财产法规却由不得她们说了算,因为她们生活在摄政时代的英国,受制于一个严苛而复杂的社会等级系统。
简·奥斯丁的三部小说(从左至右)《爱玛》、《诺桑觉寺》和《曼斯菲尔德庄园》由英国BBC改编成了电影,女主人公分别为爱玛、凯瑟琳和范妮。
就奥斯丁的微观世界而论,等级顶层是继承世袭爵位和地产的贵族,《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托马斯·贝特伦爵士、《劝导》中的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即属此类。他们多数愚昧可鄙,少数心眼儿好却平庸无趣,但无论如何,高贵的血统和地位是生来注定的。
第二层是没有爵位头衔但拥有地产、生活闲适的乡绅,如《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先生和达西先生、《爱玛》中的奈特利先生。如果说奥斯丁有灰姑娘情结,那么,她的王子基本来自乡绅阶层。可以说,该阶层寄托着奥斯丁的道德理想、审美理想和社会责任理想。
剧版《傲慢与偏见》(1995)中的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
第三是出生时口中未含银汤匙、成年后必须自食其力的专业或职业阶层。由于英国贵族和乡绅阶层实行长子继承制,没有继承权的幼子通常不得不从事某个领俸禄或有收入的职业:当牧师,当军官,当律师,当医生或者投身工商业。在以闲为贵的英国传统文化中,劳作意味着卑贱。因此,一般而言,他们的社会地位处在体面阶层的边缘。倘若家道殷实、资产可观还罢了,如果不是,那么免不了要受到前两个阶层的怠慢甚至歧视。《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牧师、《爱玛》里的埃尔顿牧师之所以成为全书的笑柄,除品行有亏外,他们的饭碗来自教区地主的恩赐是重要原因。伊丽莎白的姨父是律师,舅舅舅妈在伦敦奇普赛街经商,在重视门第的达西以及彬格莱小姐眼中,这两门亲戚都是她的“污点”。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走运,职业阶层也是可能跻身乡绅阶层的。《理智与情感》中的布兰登上校原是家中的幼子,但长兄早逝,遂得以继承地产成为乡绅。再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彬格莱先生,虽然富有,但其实是北方的工商业新贵,他花的钱是“新钱”,比承继祖荫而来的“旧钱”低一等。然而,通过结交达西这样的朋友、购买地产以及与班纳特先生联姻,他最终顺利爬上一格,晋身为绅士。
电影《理智与情感》(1995)中的布兰登上校与玛丽安
再往下,第四阶层,则寒酸得称不上“体面”了。《爱玛》中的牧师遗孀贝茨太太母女、当家庭教师的简·费尔法克斯小姐都属于这一层。他们因失去主要家庭经济来源而堕入穷困,只不过受过教育,地位比大字不识、干体力活的佃户农民、仆人略高一点。
处于不利地位的女性
看得出来,上述等级区分是以男性为主体来衡量的。由于爵位和绝大多数地产自古限定男性继承,女性只是每个阶层的男性的附庸:某个男人的女儿、妻子或母亲。女性没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和权利。成年女性除了婚姻以外几乎别无谋生之道。因此,如果家里没有诞下男丁,那么最明智也不过是像班纳特太太那样火急火燎替女儿张罗亲事——最好赶在班纳特先生去世前给5个女儿都找好婆家,否则,待家产落入法定继承人、堂侄柯林斯之手,一家子就很可能像《理智与情感》中的达什伍德母女四人一样被扫地出门,非得仰赖娘家远亲的恩典才能找到栖身之所,而且不得不节衣缩食直到女儿觅得好归宿。或者更惨,沦落到《爱玛》中贝茨母女的境地,女儿熬成老姑娘,一家人贫困潦倒、备受欺凌。
电影《爱玛》(1996)中的女性角色
普通人家的女儿愁嫁,豪门也有豪门的苦恼。矜贵如咖苔琳·德·包尔夫人,也必须为独生女儿安的婚事操心。虽然祖产罗新斯花园极罕见地没有限定继承权,将来可归女儿所有,但是,按照英国当时的法律,已婚妇女没有财产权,婚后,女人的财产就变成了丈夫的财产。女儿将来的幸福全系在未来女婿的家世和德行上,老太太在择婿一事上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她对达西亲上加亲的希冀、对伊丽莎白横刀夺爱的愤恨,也有可悯之处。
奥斯丁的小说出版于1811-1818年间,此时妇女还没有起诉离婚的权利。1857年颁布《离婚法》,才把离婚裁决权从英国教会转移到民事法庭手上。1870年,英国女性等来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1882年,已婚妇女对自己名下的所有财产才拥有独立处置权。这意味着,在奥斯丁的时代,家境富裕、嫁妆丰厚的女孩在求婚者眼里实质上不过是行走的钱包。《傲慢与偏见》中韦翰诱拐乔治亚娜未遂,便是一起失算破产的婚姻敲诈阴谋。《理智与情感》中的风流浪子威洛比,心属玛丽安却另娶他人,图的也是对方的财产。即便是为人正派、英俊潇洒的费茨威廉上校,说到为前途着想、把婚姻当作求取未来事业投资人兼生活伴侣的机会的时候,也并无愧色。
剧版《傲慢与偏见》(1995)中的咖苔琳·德·包尔夫人
电影《理智与情感》(1995)中的玛丽安与风流浪子威洛比
奥斯丁的忠告
可见,阶级结构、财产安排,对于婚姻市场中的女性——不分贵贱贫富——是一百个不利。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不得不勇往直前,期望在婚姻中安顿好自己。这个任务有多艰巨,可想而知。奥斯丁对她们怀有万千同情。她的小说,极为耐心地向同时代的女读者们传达忠告:谈婚论嫁前,要知人、识世,唯有在此过程中迅速成长、成熟,方有可能苦尽甘来,寻得幸福。
奥斯丁时代英国的女性服饰
知人包括两方面:认清别人,认识自己。这首先要把《傲慢与偏见》中吉英与彬格莱这一对天造地设的幸运儿排除掉。他们两人品貌合称,性情相近,一见钟情。要不是亲友出于私心无事生非,小说写到1/3处就该报告喜讯了。此等小概率个案,对一般人谈不上有什么指导意义。知人识世之初级难度,体现在《理智与情感》中的埃丽诺和爱德华、《劝导》中的安妮和温特沃思之间。两例都是天意弄人:前者是相逢恨晚,爱德华早已与人私订终身;后者是相遇太早,安妮多年前因年幼软弱听信亲友误导而悔婚。但是,埃丽诺和安妮有相似的性格和品德:冷静明智、隐忍克己、爱人利他。两个故事展现的是两个成熟女子如何应对失意的逆境和失去的机会,如何因为自知、自明和自律而终获幸福。奥斯丁对她俩无疑是赞许的,因此,苦虽苦,但给她俩的回报巨大:她们到底没有看错人。
电影《劝导》(2007)中沃尔特家的二小姐安妮
识人方面的教训再深刻一点,就要谈到伊丽莎白和爱玛了。伊丽莎白的弱点是容易为成见所左右。由于对自己的虚荣心估计不足,对自己的判断力过于自信,她险些将正义感和情感用错对象,贻误终身。而爱玛的缺陷是迷失于优越感,为自大和势利所障目。她乱点鸳鸯谱,毫无顾忌地伤害可怜人,差点给无辜者招致不幸。
对自己了解不足必导致识人方面的偏差,这是伊丽莎白和爱玛的问题所在。不过,两人是幸运的,来得及自纠错误,也有正确的道路摆在眼前。可世上还有一种最难的情境:对现实有了通透的认知并不必然带来希望;女性作为婚恋中的被动方,有时只能向生存屈服。《傲慢与偏见》的夏绿蒂是一例,《理智与情感》的玛丽安是另一例。玛丽安对威洛比的爱情体现了她的精神理想:生活应该充满激情、诗意和欢笑,婚姻必须以共同语言和精神愉悦为基础。然而,生活的教训很残酷:威洛比靠不住,她只能选择仅比母亲小5岁、严肃寡言的布兰登上校。夏绿蒂不是看不到柯林斯的荒唐可笑,而是看到又能如何?生活前景只有糟和更糟两种样式,她必须挑一个。对玛丽安和夏绿蒂而言,知世不能改变世界。在她们两人这里,奥斯丁也无计可施。事实上,简·奥斯丁自己便终身未婚。
电影《成为简·奥斯丁》(2007)
电影用传记方式描述了女作家的一生:她的母亲竭力为她撮合婚事,对象是上层社会的有钱人。但是简不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认为女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养活自身。于是,她拒绝贵族瓦斯莱先生的求婚,爱上了心灵相通的汤姆•勒弗罗伊。电影用一桩奥斯丁可考的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位女作家一生未婚的原因,但是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或者女作家的故事不只是这部极像《傲慢与偏见》的电影所说的如此简单,毕竟她写了六部传世的小说,而不只是仅有此一部。
奥斯丁最敬佩的文坛前辈约翰逊博士曾说,文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或者更好地忍耐生活。对于一代一代在婚恋问题上迷茫的女性读者而言,应该说奥斯丁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凭借她的小说,还是她自己的人生。
简·奥斯汀中心

电影版《傲慢与偏见》(2005)经典片段:达西先生雨中向伊丽莎白表白
简·奥斯丁 Jane Austen
简·奥斯丁: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丁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终其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六部传世的小说:
1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桩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
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待字闺中,没有子嗣,依照当时法律,他们死后家产须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成了贝内特太太最大的心愿。宾利,一位未婚富家子弟,与美丽贤淑的大小姐简相爱了。宾利的朋友达西对聪明直率的二小姐伊丽莎白颇有好感,却因在一次舞会上出言不逊使伊丽莎白对他心存偏见。品行不端的威克姆与伊丽莎白此时展开了一段情缘,而达西则因为伊丽莎白的母亲及其他妹妹的缘故,劝说宾利中止与简的关系,结果四人不欢而散。威克姆对达西的诋毁,以及达西的劝说对简造成的伤害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但同时达西为伊丽莎白所倾倒,向她求婚,却因其言辞的傲慢,遭到伊丽莎白的愤然拒绝。不过伊丽莎白的态度因为达西先生的转变也随之发生转变。
伊丽莎白随舅父舅妈出游时经过达西的庄园,以为达西不在,进去参观,不料达西突然归来,伊丽莎白感到十分窘迫。然而,达西丝毫没有以往的傲慢,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此时,伊丽莎白突然接到家信,得知威克姆带着妹妹莉迪亚私奔了!匆忙回家后,全家一筹莫展,不料达西暗访到两人的行踪,出资促成他们的婚事并安排了他们的生活,为贝内特一家保全了尊严。此事使伊丽莎白与达西尽释前嫌,宾利也和简重修旧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2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小说讲述了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面对爱情时作出的不同反应: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而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
埃莉诺和玛丽安姐妹两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属于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寄人篱下。她们不得已搬去德文郡,在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这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头恋爱都发生了波折。当埃莉诺听到露西私下告诉她和爱德华私订终身已有四年之久时,她硬压住了感情,保证为她保守秘密。埃莉诺把失恋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玛丽安终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绝,精神大受刺激,后来甚至在病倒的过程中,竭力安慰妹妹,帮助她振作起来。爱德华母亲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子罗伯特,这时,埃莉诺心胸还是那样开阔,受人之托,通知爱德华可以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有条件和露西成婚。而此时露西转而去追求那交好运的罗伯特,和他结了婚。这样一来,埃莉诺和爱德华在小说结尾终成眷属。
埃莉诺和她母亲经过长期的接触,都深深认识到布兰登上校的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3
《爱玛》
《爱玛》是奥斯丁于1814年1月开始动笔写的,1815年3月底写完。在这期间,之后将要提到的另一部作者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于是这部《爱玛》在这年年底顺利地问世了。而《爱玛》也是女作家生前最后一部与读者见面的小说。
爱玛是海伯里村首富伍德豪斯先生的小女儿,聪明美丽,从小受到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的良好教育。父亲的宠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使她养成了自命不凡的性格。爱玛二十岁那年在寂寞中认识了当地女子学校的学生哈丽特,与她交上了朋友。哈丽特是个私生女,姿容俏丽,性格温顺,非常可爱。爱玛想方设法把她和青年绅士埃尔顿撮合在一起,叫她拒绝了佃户罗伯特·马丁的求婚。
其实埃尔顿的意中人不是哈丽特,而是爱玛本人。埃尔顿本人非常势利,根本就不会看上身世不明的哈丽特。爱玛没有撮合成功,又一次要为哈丽特安排一门亲事。爱玛对别人的婚姻干预,引起了她家的老朋友奈特利先生的不满。他告诫爱玛应该让恋爱双方自主地处理婚姻大事,别人干预只会把事情搞糟。
当弗兰克与简·费尔法克斯公布恋情之后,爱玛难以置信。这也让爱玛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最终与简·费尔法克斯成为了知心好友。奈特利先生很器重罗伯特·马丁,也经常帮助哈丽特,这样使哈丽特对奈特利先生产生了崇敬和爱慕的感情。当爱玛发现哈丽特崇拜的对象是奈特利先生的时候,她大吃一惊,原来她自己一直悄悄地爱着奈特利;奈特利常常指出爱玛的缺点,其实心底里也有意于她。
此时的泰勒小姐生了一个女儿,这使爱玛开始向往家庭生活。经过一番周折,奈特利先生和爱玛终于互吐衷情;罗伯特·马丁在奈特利的帮助下,最后也得到了哈丽特的爱情。
4
《曼斯菲尔德庄园》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于1814年出版的小说。小说主要仍是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作为主要题材和故事内容。但是本书而是公认的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的一部小说。
随着儿女逐渐成年,托马斯爵士为了在安提瓜岛的农园生意,必须离开一段庄园一段时间。而在这两年间,思想新潮、玩世不恭的克劳福特兄妹亨利和玛丽的到来,给平静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带来了波澜。玛丽是位迷人的小姐,对范妮很友好,尽管埃德蒙感到她并不尊重自己牧师的职业,仍不禁爱慕她。而亨利,则恣意玩弄曼斯菲尔德庄园两位小姐的感情,包括已和富有的拉什沃思先生订婚的玛丽亚。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一群年轻人一时兴起,欲共演著名剧作“情人的誓言”(lovers' vows)。虽然认为托马斯爵士不喜欢,范妮和埃德蒙都不怎么同意,但最后还是演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此时范妮也出落得越发标致了。
亨利回到曼斯菲尔德庄园来,而且打算让范妮爱上他而从中取乐,但范妮的真诚和善良反而使他自己迷上,继而向她求婚。但范妮因留意到他之前跟玛丽亚和朱丽亚调情的非君子之举,亦因为自己对埃德蒙的爱,干脆地拒绝他了。由于这对范妮是极好的婚事,大家都很吃惊。托马斯爵士骂她不知感恩,于是将她送回到她贫穷父母的家中好好反省,亨利到了她家找她,向她证明自己已改过,范妮的态度开始软化,但仍然没有接受。
但亨利走了不久,范妮随即听说亨利和玛丽亚私奔的消息,原来他们在伦敦遇见了对方。更糟的是,朱丽亚亦同时跟一名叫耶茨先生的人私奔了,汤姆又生下重病。范妮马上赶回曼斯菲尔德庄园,玛丽也在那里,但她在危机发生时的处理态度暴露了她的本性。埃德蒙看清事实,跟她断绝关系而转而眷顾范妮,而他们两人最终也结婚了。
5
《诺桑觉寺》
《诺桑觉寺》与其他五部奥斯丁的长篇小说不同,它采用了公开的叙述者和外露的作者型的叙述声音,奥斯丁1798年开始写作《苏珊》,那时奥斯丁才23岁。《苏珊》后改名为《诺桑觉寺》。虽然这是简·奥斯丁早期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中最早的一部,但它却是最后出版的。
《诺桑觉寺》前半部分的故事在巴斯,年轻小姐凯瑟琳·莫兰进入社交界,靠着善良、真诚,一开始就赢得了心仪男子亨利的心。后半部分写凯瑟琳被邀去亨利家宅地诺桑觉寺做客,因为在巴斯结识的好友伊莎贝拉的哥哥约翰·索普追求凯瑟琳不成,又看妹妹与凯瑟琳的哥哥詹姆斯的婚事无望,这个狂妄而贪婪的家伙恼羞成怒,对亨利的父亲编造谎言,贬低凯瑟琳及其家庭;凯瑟琳被亨利的父亲从诺桑觉寺赶走……故事峰回路转,男主人公亨利充满智慧、勇气和正义,生活中风趣幽默,终于再次让两颗相爱的心走在了一起。
6
《劝导》
《劝导》完稿于1816年8月,一年之后作者奥斯丁病逝。本书出版最终于1818年由奥斯丁的弟弟整理出版面世。
故事讲述了韶光正从安妮的身上消逝,风华正茂的时候,因为接受了他人的“劝导”,她终与意中人温特沃思上校分道扬镳。虽青春不在,又备受虚荣的父亲和姐姐的冷漠,但她的高贵仁慈却使她成为亲朋中最受欢迎的人。
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故人重逢,旧情难忘。慢慢地,温特沃思上校原谅了当初安妮的无奈选择,并对成熟、个性而有主见的安妮更加喜爱;安妮本就一直对他念念不忘。两个年轻人历尽波折幸福牵手,最终得以有情人终成眷属。
纪念简·奥斯丁逝世200周年

国际范儿
我们力图做到
专业  好看  有趣
主编:吴云
本期责编:蒋思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