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尤其是在精神分析上有一个名词,“被动攻击”。
意思是,你的攻击性一直都在,只是你用了一种很被动的方式让别人体会到。
网络上有则新闻:一位女性乘坐飞机,乘务员多次提醒她,让她手机关机,但她就是不关,而且全程据理力争。
最后,乘务员报了警,这位女性被拘留了。
当时,我看到这则新闻,觉得真是大快人心。
因为我经常坐飞机,对于她这样的行为,我认为是需要受到惩罚的。
也许有人质疑,“不就是手机没关机嘛,难道因为一个人的手机不关机,飞机真的会坠毁?”
问这种问题的人,我无法回答,原因是我对航空电子等各方面都不是很了解,但最起码,我知道这是一条规定。
是一条规定,也是一项规则。
规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我们的作用,当然,如果我们无视规则,很可能就会被规则惩罚。
1月29日下午,浙江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死一男子,事故发生的原因是,该男子逃票翻越围墙进入了老虎散放区。
 由此看出,被动攻击更多的表现是: 不愿认同规则。而不愿认同规则的后果,严重些,就是血的代价。
被动攻击经常出现在人际关系交往中
朋友圈有这样的人,跟他提前约好了见面时间,但他特别慢,总迟到,而且迟到后,态度特别好,“抱歉,对不起,不好意思......”
虽然,对方迟到,我们内心感到不舒服,但就像老话说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当对方笑着跟你道歉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算了吧。
尽管心里告诉自己算了吧,但那种被爽约,不舒服地感觉依旧存在。
后来,下一次,对方依旧迟到。(摊手~)
我跟他有一定的合作关系,慢慢地,他这样的行为让我内心有些许的担心。
事实上,我的这种担心是合理的,因为他并没有合作的概念。
被动攻击的概念很简单,简称“三个”,不主动,不合作,不妥协。
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呢?
幼年时,他跟妈妈的关系出了问题。
掌控力极强的妈妈,特别想掌控孩子的方方面面,希望孩子的言行完全按照她所期望地进行,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机会。
于是,孩子开始用这种方式攻击妈妈。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那磨磨蹭蹭地吃饭,妈妈非常焦急,可能要赶着去做一件事情。
这时,妈妈就不停地指责孩子,“你吃饭怎么这么慢,这么大了,连饭都不会吃。”
对于妈妈的这些指责,孩子心里特别委屈,但这种委屈的感觉不能直接表达出来。
同时,妈妈是他必须要认同的规则,他不得不听从,毕竟他需要依靠妈妈才能存活下来。
他也很想吃快一点,但他又觉得委屈,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表达自己的委屈呢?
越吃越慢,不配合你,也不跟你合作。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表面上,孩子对妈妈没有任何的不满,但内心深处,他恨他的妈妈无缘无故地指责他,把错误都推到他身上,自己一点错都没有。
孩子不能直接攻击妈妈,就学会了用这种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二、你对规则的态度,看出你对别人的态度
众所周知,埃及的治安管理等都不是很好。所以,对于第一次去那旅行的我们来说,没有选择自由行,特意报了一个旅行团。
而且考虑到,如果自由行的话,还要提前做出行攻略等等,总之,各方面都比较麻烦。
同行的旅行团中,有一位50多岁的先生,他是单独一个人出来的。
根据他自己的表述:他跟家里所有人的关系都不太好,被家人边缘化。
因此,他经常一个人出门旅行,去过很多地方。
他总是给旅行团带来一些麻烦。
他特别爱拍照,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每到一处地方或一个景点,喜欢拿着一架相机到处拍。
以上这些行为都没有什么问题,但他总是最后一个上车,甚至有一次离谱地迟到了差不多半小时,整车的人都在等他,也影响了我们下一次的旅行。
几次之后,整个旅行团的团员都对他有意见。
可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他晚到上车的时候,没有人说他。
但他上车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不愿多看他一眼。
是的,他又被边缘化了。
哪怕他说某个地方很好玩或怎样,没有一个人愿意搭理他,全车人都在用沉默,不回应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愤怒。
是的,沉默是最大的攻击:我不理你。
后来,我们一起去坐热气球。
本来一切都挺好的,我们在吊篮里拍了很多照片,风景也超级美。
当热气球准备下降时,驾驶热气球的专业人士让我们所有人全部蹲下来,靠在一侧。
热气球降落时,落在地上的时候,一定会侧翻,因为有风。
所有人都蹲了下来,唯独他一个人还在拿着相机站在篮筐边拍照,当时我非常愤怒。
篮筐里还有我的孩子和家人。
我了解热气球降落时,为什么我们整个人都要团在篮子里边,靠着背后,因为侧翻的时候,我们会翻滚。
如果他是站着的,在侧翻的时候,他就会往我们身上扑过来,让我们受伤。
说句实在话,这位先生受不受伤,我不在意,我在意的是我的孩子和我。
那一刻,我非常愤怒地告诉他,这位先生,你拍照没关系,但现在热气球驾驶员让我们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你这样子(站着),受了伤,我不在意,但如果你导致我们受伤的话......,我不想我自己和家人受伤,请你蹲下来。
当时,我愤怒到了极点,我相信,那时候我说出这些话的时候,眼神中是有一股愤怒之火的。

其实,那股愤怒之火,不仅仅来自他在热气球上的行为,还包括他之前做的所有事情,长期堆积,带给我的感觉,让我对他非常愤怒,而且,他一直在不断地控制我们所有人。
正因为如此,他才被边缘化,不被我们待见。
从你对规则的态度,对世界的态度,能看出你对别人的态度。
三、什么是控制者?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关系模式,我们没办法去理清,一种是控制和服从的关系模式。
在这种关系模式里,我们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成为一个控制者,要么成为一个服从者。
幼年在强势妈妈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中积累了很多的委屈和愤怒。
一旦我们还像小时候那样,听妈妈的话,按照妈妈的话去做事情,内心中的那种委屈就会涌上来,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成了一个服从者。
我们不想体验被控制的感觉,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又特别渴望做一个控制者。
什么是控制者?
很好理解,就是周遭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别人都应该为我服务。
这是很多人内心中相处的模式。
因为如果我不是控制的那个人,那么,我就是一个服从别人的人,委屈的人,受伤的人。
我们也经常看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挑战规则,挑战权威,挑战身边所有的一切。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几个初中生的孩子,结伴闯红灯,过马路。不幸的是,他们三个人都被一台车撞上了。
闯红灯的现象,在我们国家屡见不鲜。
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闯红灯的人内心中认为,这些规则都不需要遵守,一旦遵守了规则,我们就成了服从者,于是乎,本能的抗拒感就产生了。
就像条件反射似的,只要有了规则,我们就特别想去挑战,以此来获得掌控感。
很多次,我在斑马线等绿灯的时候,总是看到有一些人,左看看,右看看,看有没有车辆驶过,如果没有,就走过去。
其实,在他们走过去的那一刹那,挺孤单的,所有人都在看他们。
我相信,他们在走过去的那一刻,内心是有一些愧疚感和羞耻感的,但愧疚感和羞耻感并不能去阻碍或调整他的行为,他们还是很想挑战一下规则。
现在很多人开车都不愿系安全带。
有人看到了这里的商机,发明了一种安全锁扣。
安全带不用插进去,只要把锁扣插进去,车子就不响了。
在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内心中是否产生了一种想法:这些规则全TM是狗屁,我一定要打破它。打破它们让我们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勇敢,无畏。
四、很乖的孩子,长大后真的很好吗?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乖越好。
然而,很乖的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事业发展真的很好吗?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一位强势的妈妈和一位乖巧的孩子,在乖巧孩子的眼神背后,一定有小聪明式的把戏,“人前很懂道理,很乖巧,背后却一直打破规则,做一些小动作,伤害别人。”
当有人指出他的把戏时,他又立刻恢复成了一副乖巧的模样,以至于,他不需要受到任何惩罚。
但这种感觉带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是很糟糕的,很可能影响到别人的利益。
从另一方面来讲,他在不断地攻击你和挑战你。
当我们内心的关系模式是掌控和服从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把周遭的所有人分成两部分:按照我的规律来运行的好人,不按照我的规律来运行的坏人。
认知治疗理论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核心信念:
如果别人不能满足我的需要,这时,我一个人是无法承受这种焦虑的感觉,所以,我会很愤怒,身边的所有人都可能是伤害我的那个人。我有理,别人都是坏人。
在潜意识中,当我们利用这种核心信念去对待周遭的人事物时,我们根本就没办法跟别人建立一个很好的关系,而且特别孤单。
有一句话能很好形容这种关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里的“人人”是指“规则”。
实际上,这里的“人人”被我们投射成了强势的妈妈。
内心中,我们不是在跟别人互动,而是在反抗强势的妈妈,自然而然,曾经所受的委屈都被激发了出来。
就像那位50岁的先生一样,他把跟团旅行的所有人都投射成了他妈妈,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成功地让自己受到了大家的责备,大家都不喜欢他,讨厌他。
大家为什么那么讨厌他?
因为他真的是在不断地挑战别人,用不合作的方式,试图掌控他人。
五、妥协不代表服从
重点来了,怎样解除这种相处模式呢?
不要问别人为什么不喜欢你,而是觉察到这种模式在我们自己身上存在了,问自己,“在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你对待别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焦虑的妈妈之所以焦虑,是因为害怕我们的世界没有按照我们的规则去运行,失控的感觉更让我们感到焦虑,恐慌。越失控,越需要强烈的掌控感。
可是,你想要掌控别人,别人并不一定愿意配合你去完成这种掌控感。
这导致很多父母有了这样的行为:在外面是脾气非常好的好人,在家里就像一个暴君。在外面是一个服从者角色,在家里,特别渴望掌控他人。
这也是一种掌控和服从的关系模式。
不过,很显然,这样的相处模式很难寻觅到一个真正地,知心地,彼此之间比较真诚的关系。
当一个人服从服从他人的时候,内心中一定充满着委屈,隐藏着许多愤怒,只是隐忍不发罢了。
很不巧,这样感觉被带到家里来了,希望家人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当你有自主意识或个人喜好时,这是不被允许的。
因此,他成了暴君,用打骂,指责,发火的方式对待你。
我的小儿子小豆子的成长非常有趣。
3岁以后,他有了自主的概念,体现在有自己想探索的东西,遇到一些事情,会本能性地反抗。
在小豆子五六岁的时候,他学会了跟自己的奶奶吵架。
奶奶:哎呀,几点了,该洗澡了,还在那慢吞吞地。
小豆子听到了也假装没听到。
然后,奶奶生气了:豆子,洗!澡!了!
豆子:凭什么。
(做爸妈的应该知道,当孩子说出“凭什么”这句话的时候,代表孩子要建立自我了,你已经侵犯了他的边界。)
如果做父母的没有给孩子自主的机会,这句“凭什么”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延续到孩子成年的时候,那时候,可能就比较糟糕了。
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说“凭什么”是可以的,那是他在维护自己的边界,想自己做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全部听父母的。
但到了成年,那句“凭什么”就演变成了他对控制的反抗。
他从小到大的感觉是,我不被人待见,很多人都在针对我,尽管我已经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事情,讨好了身边所有人,但为什么别人还是不喜欢我?
为什么别人不喜欢你?
有可能你正在对别人进行被动攻击,而且没有人需要你的讨好。你的讨好只是你的模式,没有人需要你去顺从。
妥协不代表服从。
妥协是对关系的尊重和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尊重的一种表现。
包括开车的时候系安全带,过马路的时候遵守交通规则,这都是你在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如果你把遵守规则理解成,是别人强迫要求你做的事情,或你认为挑战规则就是自己完全自主的表现,那你可能要的就是一种绝对的掌控——所有人都应该按照我的规则运行。
六、妥协不代表服从
自然是一种规律,就像天下雨了,我们要打伞,这样才不会淋湿。
如果你不打伞,反而不断地怪罪老天为什么要下雨......,其实没必要。
雨天打伞,是我们尊重规律的一种方式。尝试去欣赏雨景吧,这能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一点快乐。
本文作者胡慎之,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慎之(id:hushenzixl)。LinkedIn经授权转载。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