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表哥”与“赫敏”主演的新版《美女与野兽》,大家去看了吗?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沿用了动画版的歌舞片形式。 大荧幕又响起熟悉而好听的音乐,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不少往事?
近些年,迪士尼热衷于把经典动画回炉重造,陆续推出了真人版的《沉睡魔咒》、《灰姑娘》和《森林王子》。真别说,电影里的3D画面和原版动画居然一模一样!
能做到这样,只有一个法宝——特效!很多人都说特效行业“苦逼”,究竟是怎么个苦逼法儿呢?
原来,我们一般认为“牛掰”的效果,经常需要特效师一帧一帧的描绘,一帧就是一张图片。在一部电影中,每秒最少有24帧。想象一下,即使我们看到的特效画面只有十秒,对特效师来说,那就是240张图片!
然而,做特效不是最慢的,渲染特效才是最慢的……即使用性能很高的电脑,渲染一帧所需的时间还是有可能达到48个小时!另外,渲染会拖慢电脑的运行速度。如果后台正在进行渲染,特效师大概就没办法用这台电脑工作了……
这些种种原因,加上电脑死机等不可控因素,特效师们常常因为渲染问题,没办法在制片人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而且,维持电脑渲染所需要的人耗、物耗、电耗对制作公司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今天,小探要给大家介绍的这家公司,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好莱坞称为“Pain in the Ass”的特效渲染问题而存在的!它叫Conductor Technologies,刚成立两年多,就一边与Google合作,一边和Google的同类产品对飚得风生水起!
它的创始人Kevin Baillie可以说是玩转好莱坞!看一下这家公司华丽丽的履历——与它合作过的电影,你有几个不认识的?
论有一个牛逼老板的重要性
星际迷航 、变形金刚、权利的游戏、加勒比海盗,能参与这些超级IP的制作,虽然不能说完全依靠Kevin,但也八九不离十。
(年轻时的Kevin)
早在1997年,年仅18岁的Kevin就加入了卢卡斯影业(Lucasfilm),参与了《星球大战I:魅影危机》的特效制作。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罪恶之城》中,也都有过Kevin的手笔。
2010年,翅膀硬起来的Kevin和一位同样来自西雅图的老乡Ryan Tudhope共同创办了自己的影视特效公司,Atomic Fiction。
他们的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Deadpool》里死侍从大桥上跳下来、用肉身拦车的场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段特效中一切的背景,大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小到汽车、路牌、烟雾和空气中漂浮的颗粒都是Atomic的特效师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而帮Atomic一炮而红的其实是2015年的电影《云中行走》里的片段。这部电影改编自法国走钢索表演家Philippe Petit挑战美国世贸中心双子塔的真人真事。多亏了那些特效师们,这部电影才能还原1974年纽约和双子塔的真实模样,让观众们身临其境。
与其他的制作团队一样,渲染对Atomic Fiction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对此,传统的解决方案是渲染农场(Renderfarm)。渲染农场的学名叫 “分布式并行集群计算系统”,是指用现有的CPU、以太网和操作系统构建的超级计算机。
特效工作室可以通过租用渲染农场的方式进行渲染,但是价格非常贵,根据美国最有名的渲染公司RebusFarm的定价,租用5个节点7天要1203.53美元,约人民币8285元。于是,有大量渲染需求的特效公司,就会建立自己的渲染农场。比如皮克斯(Pixar)、梦工厂(DreamWorks)等 。 但是,这些都是小的特效工作室无力负担的, 这也是为什么多年前我们只能在大制作的电影中看到高质量的特效……
“为了渲染《阿凡达》,维塔数码动用了占地10,000平方英尺的服务器群 。其中有4,000台服务器,共35,000个处理器核心。单机渲染一帧的平均时间为2小时,160分钟的影片, 整体渲染时间需要2880000小时,相当于一台服务器要工作328年!”

不过,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成立于2010年的Atomic Fictions发现,那时电影行业已经出现了一种叫“云渲染”技术。
“云渲染”就是把素材上传云端,远程使用Google、亚马逊等公司的云计算系统进行渲染。这就意味着,不管特效师在哪儿,他们都可以使用云渲染完成“三部曲”:1、上传素材;2、等待渲染完成;3、下载到本地。并且,他们还能根据紧急程度自己安排渲染的顺序、随时监控渲染的进度。
另外,云计算技术可以将一个或者多个渲染任务分割成若干部分,由集群中的各个节点同时渲染,从而降低整体的渲染时间,缩短电影的制作过程。
如果Atomic Fiction要渲染一段60秒的特效,1秒24张图片,渲染云可以自动把这1440张图片分给24台机器,每台机器渲染60张图片。这样渲染的时间就变成原来的1/24了,制片人再也不用担心特效师渲染不完!”
Kevin和同事们发现这种技术以后,非常兴奋地开发出了自己的云渲染软件Conductor,先致力于解决内需! Conductor基于谷歌云计算平台,按帧数、渲染时长(以分钟计)、处理器型号计费,并且也对云储存空间按量收费。
(Conductor的任务管理器)
它除了能够实现刚才提到的“三部曲”,还有预算监控功能,能够帮助特效公司控制预算。并且,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有上下级之分,上级能够给下级设置“预算额度”,比如,如果你是特效总监,你可以规定特效师小白在这周花在渲染上的钱不能超过1000美元,而他的同事小红花的钱不能超过500美元。这种预算控制对于电影这种烧钱没个声响的行业来说非常实用!
(Conductor的预算监控页面)
几乎是在Conductor诞生的同时,市场中的云渲染公司如春笋一般涌现。于是,Kevin也决定加入这波浪潮,在2014年底成立了Conductor Technologies。经历了将近两年的私下测试与开发,到2016年10月,这款软件正式上线,开始公测。
(Conductor的实时用户使用数据)
让我们再回到本节开头讨论的问题。《星际迷航》、《死侍》等超级IP完全是Conductor Technologies的老板从自己的另外一个公司Atomic Fiction引进来自产自销的。但是,这种情况帮他们在业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电影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Variety曾在它的报道中说:“云渲染引领了未来发展的趋势,而Conductor Technologies是其中的佼佼者。”
考虑到影视作品的制作周期都比较长,而且前期保密工作非常重要。即使Conductor Technologies在2016年底公测之后,获取了一批好的新客户,现在我们也难以知晓。不过,在独家采访中,Kevin表示正在与他们合作的有1家游戏公司、2家虚拟现实制作公司和好几家电视、电影制作公司。对他们来说,在业界找客户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
可见,有一个牛掰的老板有多么重要!
戏台上看门道
如果把如今的云渲染市场比作一个戏台,可以说,几乎所有提供渲染业务的公司都想往这个戏台上挤。
这种改变是自然而然的。由于电影制作的特殊性,特效公司不是总有活干。能接到电影的时候,它们可能需要集中、大量的渲染一批素材;但没活干的时候,是真闲!于是,自己建了渲染工厂的公司必须承担间歇性闲置大量处理器所带来的负担,总是租用处理器也不划算。而云渲染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Kevin把云渲染的计价方式比喻为“家用电表”,只有用时才收费)
云渲染的另外一个红利就是抹平了特效制作的门槛,它让小的工作室也可以担负起高质量素材的渲染。在电影行业,这次技术变革不亚于云计算本身给IT行业带来的改变。
比如,获得2014年第8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哈布洛先生》(Mr. Hublot),正是由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小动画团队,配合云渲染技术制作的。以后,我们也有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团队带来高质量的作品。
再拿RebusFarm举例。如今,云渲染已经占领了它的官网首页,并且被打上了“标准渲染服务”的标签。而传统的租用服务变得非常不起眼。
在这么熙熙攘攘的市场中,我们就先拿Conductor Technologies的几个主要对飚公司做一下对比——RebusFarm, 皮克斯的Tractor和 2014年由谷歌收购的Zync。
先说Tractor,它本来就不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渲染需求而开发的,而是专门用于皮克斯的特效软件RenderMan的渲染。所以,它不单独售卖,而是打包在RenderMan里一起卖,这就决定了它很难在广阔的市场中与Conductor竞争。不过随着RenderMan成为业界标准,它也有一定的竞争潜力。
RebusFarm在渲染行业浸淫了11年,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并且支持所有的特效软件的渲染,这是它的一个巨大优势。不过,它的云渲染平台真的是太难用了……只有网页版,渲染时还只能看到单次任务,用户体验非常不好!
说到这里,Kevin透露他们正在与RebusFarm谈合作,Kevin出平台,RebusFarm出资源,小探私以为这种想法非常机智。
至于Zync,这款软件的功能和平台都与Conductor非常类似,同样基于谷歌云计算,价格优势也不相上下 。主要的打擂点就是在合作伙伴上。Zync的硬伤是没有牛掰的影视公司用,难以打开电影市场;而Conductor的硬伤是不支持RenderMan的渲染……
不过,两家公司的情况有点相爱相杀,在谷歌介绍云渲染的网站上,下载Zync的入口下面,就是Conductor和Kevin的专访视频。
Kevin说,他现在正致力于和RenderMan谈合作——这两款软件究竟谁能更胜一筹?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战。
就在今年2月,Conductor Technologies刚刚完成了A轮融资,投资人有曾经领投了Pandora的Walden venture capital和美国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商Autodesk。艺术家出身的Kevin一手把这家软件公司从零发展到现在,与他在电影行业打拼多年积攒的人脉和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经验之上,他既顺应了大趋势,又敢想敢做。
于是又回到了那句话: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是也得有人敢当猪才行!

硅谷密探报道的项目被以下资本密切关注:
GGV、Y Combinator、DFJ Venture、丹华资本、华山资本、SV Tech Ventures、LDV Partners、NewGen Capital、华岩资本、SocialStarts、TEEC Angel Fund、Amino Capital、500Startups、Plug and Play、博将资本、新进创投、西湖资本、HEDA Ventures、浙江创新中心、BOE Ventures、UpHonest Capital、国科投资、德成资本、腾讯众创空间、百度战略投资、真格基金、经纬创投、红杉中国、中科创星、黑洞资本、集结号资本、云起资本、线性资本、星河互娱、丰厚资本、浩方资本、阿尔法创投。
欢迎更多的项目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关注硅谷密探
紧盯全球创新趋势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神马,这居然是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