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集谈到东西方教育优劣势时,提到"应试教育会让人缺失社会性关怀。" 

今天就特别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应试教育下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不雅记忆:学业舞弊。

"学习是为了自己,学业舞弊等于自欺欺人",可是,当一个个考试扑面而来,成绩排名压力如山倒,家长软硬兼施利益诱导,另一方面,班里又有一些消息灵通者可以弄到考试答案时,真正可以坚持原则的同学简直凤毛麟角。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全社会唯"成绩"马首是瞻,学生身在其中又怎能无惑?!

面对考试:不作弊就意味着参与不公平竞争,排名不好看不说,也不会有人因为你的正直而喝彩;举报吧?又唯恐成为众矢之的,被公众排挤怨恨;同流合污吧!反正不过是平时的考试而已,期末谁也搞不到答案,到时再真刀真枪亮本事…

面对海量习题:国庆假期,物理老师居然布置500道运用题,简直变态无节操。"把题目抄得工整些,习题随便做做,最后一页认真答题就好,一个班五十几人,每人500道题,老师怎么也不可能细看"…果真本子发下来,只有最后一页大大的写个"已阅"。

在应试教育中,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且越是名校,越是重点班,越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考试、作业多到已经让人应接不暇,没有人再讲究仁义道德;没有人再考虑公平公正;没有人再甘愿做一个诚实却吃亏的老实人。

学习到底有什么用?除了功利,再无其他。等高考一结束,尘归尘土归土,人生皆大欢喜。

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很多人都不再认真对待"没有决定性的考试",能应付就应付,反正一切都有标准答案,重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很多人都只关注"决定性的考试",而等终极考试"高考"结束后,烧书、撕书、扔书变成一种集体泄愤的行动。很快,不论你考到何种学校,只要专业不相干的知识,全都统统忘光。

不是应试生不善于思考,而是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有标答。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地赢得竞争,这套思路,俨然成了多年的学习精髓,终身相佐。

由此,我们当今社会所看到的一切诟病都可追溯于此。当官的只追求政绩;开工厂的只追求产量;做商业的只追求绩效;做投资的只追求上市;做员工的只追求薪资…没有人再关心社会如何,环境如何,集体如何,他人如何?

竞争只为结果不问后果,这是多少人从小就开始反复练习的本事。
在结果至上的竞争社会,没有人可以真正感受幸福。没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体察与关怀,获得再多终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莉香之前有提过,家庭应该帮助孩子摆脱"狭隘竞争意识"。竞争意识的扭曲其实多半来源于家庭对于教育的观念,因为孩子"不择手段"争取分数最开始是为了讨好父母。

如果父母不急功近利,给孩子创造一个开明向上的学习环境,必能帮助孩子在面临诱惑、面临压力、面临不公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应试教育只是一种教育工具,真正让它变得无情的是我们家长自己,以及由无数家长连成一片的成人社会。我们把孩子的教育推向社会,权当自己是教育市场的消费者,最终又把自己当成考核绩效的消费判官,这,才是我们目前教育的思想死套。
在欧美,优质教育尤其是优质幼小教育从来都是以"家庭为主"。学校只管抛砖引玉,家庭则负责夯实品德、素质、学理的地基。我们今天所羡慕的欧美教育,其实是一个讲究社会协作,众志成城的结果。
公平地讲,我国的应试教育被妖魔化,多半与病态的社会集体意志分不开。我们没有足够能力改变大环境,也没有足够时间等待问题集体改善,就请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格局足够开阔,充满人性关怀的家庭小环境:重视孩子的想法与需求;尊重孩子付出的任何努力与尝试;赞赏孩子高尚的行为与品格。
社会的责任是为每个人创造平台,唯有人,才能赋予其生命与意义。同样世上也没有全能教育机构,唯有家庭的关爱与引导可以为教育付能,并从根本上遏制教育负能的萌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