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执信中学历史建筑风貌油画册》开篇“应元启航”,第二篇“红楼矗立”扑面而来,一股亲切感涌上心头,历史的记忆恍如昨天。
1921年10月执信学校在应元宫和菊坡精舍原址正式开班,因地方狭隘和校舍残旧,考虑易址新建,遂于1922年1月广州市政府颁发“收用先农坛昆连荒地为执信学校建筑地址”的《训令》,期间虽历陈烔明叛变、省港工人大罢工、东征北伐、商团叛乱、孙中山逝世等动荡,学校易址仍克难而行,于1926年动工奠基。
仅一年时间建成首期的教学楼两座及配套的宿舍和膳堂各一座,于1927年8月迎来新址首批学子。
旭日下农夫沃土耕耘学子红楼书田。
初期校园疏朗野趣。入校门右转即红楼,时称第一院、第二院,吾辈就读时称北楼、南楼,今称仁爱楼、厚德楼。两座红楼一径相连,同处小丘半坡,东侧是丘顶,西侧是丘脚。
仁爱楼石造匾额阴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晓示忠勇、孝順、仁爱、信义、和平分别为爱国、齐家、接物、立业、处世之本。
厚德楼石造匾额阴刻厚德载物。两楼匾额均由国民党元老时任校董戴季陶所题。不知何时这两匾被三合土封盖,直到2000年装修时发现而重见光日。
仁爱、厚德两座红楼石造匾额皆在北面,与初期校门在其北侧相一致,证明红楼初建时正面皆为北面,而非今天南北相对。直到1950年在红楼东侧岗顶建起科学楼(今称执信楼),校门南移到两楼之间。于是三楼与校门构成华夏传统形局,“仁爱”与“厚德”如执信楼前伸出的双臂拥抱今天的学子和曾经的弟子。
红楼三段式造形,底砌花岗岩,中砌红砖清水墙,顶盖琉璃绿瓦,显现高台上红墙绿瓦传统建筑气派。而认真端详,又似乎象西方建筑:高台其实是地下室(当年作校工住宿和贮物)而非平面大于屋体的高台;外柱凸出墙体贯通各层直指屋顶,体现西方建筑昂扬向上的精神与力量。
柱高崇,红砖砌出图案。
红楼正、背立面为砖墙,侧立面则作仿木结构柱廊处理。每层梁枋彩绘,梁枋与柱接合处饰雀替;柱头饰华栱连接屋顶;栏杆有寻杖、栏板、蜀柱。
仁爱楼底座北侧前,当年筑花基种上一排姜花,每当晚修小憩散步到此,清香沁人心脾,脑累顿消。如今花香不闻,换上陶艺坊三字,却也能感受到华夏传统艺术之久远。
仁爱、厚德红楼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执信人,更见证执信中学在现址扎根化育的九十年历程,九十年来一直是学校最前面的建筑。
       今天,我们当年所见的校舍大都拆掉重新规划或外貌已变,唯这与现址同龄的两座红楼书声依旧、容颜如初,迎接每天的曙光与希望,给走出校门的执信人予眷念依皈。
图文来源:78届校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