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行之 · 主播 | 艳坤
《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是金庸在1961到1963年之间完成的。到了1977年的3月,这本书出了单行本。当时金庸在书后写了篇后记,整篇后记只有800字左右,写得散漫而节制,最后的结尾是:
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这句话是《倚天屠龙记》真正的结尾。
金庸为什么会这样写?

其实是这样的,1976年的10月,金庸的儿子査传侠在哥伦比亚自杀而死。当时金庸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波动极大,甚至有跟着自杀的冲动。
五个月后,金庸写下《倚天》的后记,最后一句“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短短一句话,指的就是这件事情。这时,金庸已“明白了”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
他提到的“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其实是在表达丧子之痛,只是说得极为隐晦。
在《倚天》中,张三丰见张翠山自刎的场景,金庸如此写道:
张翠山磕了三个头,说道:“多谢恩师。弟子有一独生爱子,落入好人之手,盼恩师救他脱出魔掌,抚养他长大成人。”站起身来,走上几步,向着空闻大师、铁琴先生何太冲、崆峒派关能、峨嵋派静玄师太等一干人大声说道:“所有罪孽,全是张翠山一人所为。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今日叫各位心满意足。”说着横过长剑,在自己颈中一划,鲜血迸溅,登时毙命。
……
张三丰爱徒惨死,心如刀割,但他近百年的修为,心神不乱……

而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场景,金庸如此写道:
谢逊站起身来,喝道:“可是甚么?是我那无忌孩儿已然遭遇不测么?”殷离扑在他的怀里,抽抽噎噎地哭道:“他……他早在六年之前,在西域……在西域堕入山谷而死。”
谢逊身子一晃,颤声道:“这话……这话……当真?”
在《倚天》原著中,张翠山和张三丰情同父子,当张三丰亲眼看见张翠山自杀在自己的眼前,金庸的描写是“心如刀割”。张无忌是谢逊的义子,谢逊对他感情极深。当谢逊得知他死讯,金庸的描写是“身子一晃”。
其实平常的读者,看着并不易发觉这些描写有什么肤浅。只是金庸后来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觉得当时写的不够深刻。
所以他才说:“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这是他笔下最揪心的10个字。
他这一声叹息,透过小说到现实,浸透了难以言说的痛楚与煎熬。他晚年向佛,大概是不断在平复心中的那一份伤痛吧。
作者:行之,提笔为剑,江湖一名游子。简书的门客,《读者》的赏金猎人。面朝大海,心守一事,开了家文字小酒馆(公众号),就叫:在下行之。
主播:艳坤,有书签约主播。喜欢读书和旅行,希望通过声音传递正能量。个人公众号:snyk88(声暖夜空)原创作品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