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不是权力,不是发号施令,不是头目。美国名校招生官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全面、立体的高中生,他们期待找到那些主动关怀别人、可以聪明地与别人交谈的人,愿意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并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能够为别人指引所要走的道路,并鼓励他们和自己一同走完道路的学生群体的灵魂人物。这才是招生官所看重的领导力。


大家都知道美国名校很重视学生的领导力,以前我心里一直有种隐忧,怕儿子缺失这一块。他生平当过的最大的官就是班长,课外也从没发起、组织过什么大型活动,他的领导力从何体现呢?现在,我有了新的感悟,一个能把《独立宣言》当作礼物送给父亲的少年,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

        

鲁鲁不必走和别人一样的路,因为他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人,只有做你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鲁鲁有他自己的特质,我不必为他担忧。在宜农贷宣传及联合国青年大会选拔中,他表现出了在大型活动中演讲、鼓动、应对媒体以及参与团队行动的能力;通过英语夏令营当助教和研究报告的写作,他体现出了思想的敏锐性和行动的坚持力;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他体现了独立的思考以及勇气,获得了群体的尊敬,建立起了影响力;还有小说的创作和出版……所有这一切,都是领导力的组成部分!

        

我意识到,领导力不只是存在于组织活动中,更多的应该体现为精神上的影响和引领。


中国家长往往将领导力理解为“权力”,而且是一种组织权力,就像他们平时所见的大大小小领导所具有的权势一样,能够管人,发号施令,他们认为这就是领导力。

         

固然,世界上有很多大权在握的强人,风光无限吃香喝辣颐指气使,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但同时也有像曼德拉,像昂山素季这样的人,一辈子有很多时间都在监狱度过,孑然一身,不仅“管”不了别人,连自己本身都不能自由支配。但他们却是真真正正的领袖,是世界风云中的权力者,不仅作用于当下,还将流芳于后世。他们的“权力”不是来自于控制,而是来自于影响,是思想和人格的结果。

        

更极端的例子,譬如数学家纳什,不仅管不好别人,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自理,一度精神分裂,但这个世人眼中的疯子,却为纷乱的世界理出了头绪。作为数学家,他的博弈理论广泛地影响着劳资谈判、国际关系、美国选举,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他难道没有领导力吗?虽然他每天木讷地,默不作声地,独自一人步行去学校,待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那个角落里,沉浸于自己的数学世界,但我们提到他时,却不能不称其为博弈领域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这个词他当之无愧,在这个领域,还有谁比他更有领导力呢?

        

管理人的只是头目,影响人的才是领袖。财富固然是一种权力,组织也是一种权力,但无论是财富领袖还是政治领袖,真正领袖级的人物,其成功背后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头脑,在于思想,在于人格。

         

不能狭隘地理解“领导力”。 如果不能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理解所谓的领导力,“培养孩子的领导力”这件事也会做偏。中国学生的家长拼命想让孩子当干部,在履历里弄一大堆头衔,想以此证明领导力,其实是很肤浅的,一个少先队大队长,一定就比中队长有领导力?!真的不一定。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对儿子缺乏亮丽“活动”的焦虑终于消失。之后才突然发现,儿子安静内敛的外表下,其实也潜藏着强大的“领导力”,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

         

记得儿子在中学时,有一天他和老爸聊到学校舞蹈比赛,说他不打算参加。他爸让他做个鼓劲的牌子,比赛时在下面鼓鼓劲,“不要成了边缘人,要显示自己的存在。”

       

 “我存在的意义就是观察。”儿子淡然回答。我惊了一跳,多么智慧犀利!他在那样的年纪就有了如此的独立思想,只是我在当时,还没有把这与“领导力”联系起来。

       

 我和很多人一样,都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必须参与,必须行动,才是积极的态度,旁观是消极的可耻的。但实际上,旁观也是积极的,旁观也是参与,旁观本身就是一项事业,也可能取得大成就。世界上有很多人就是以旁观为职业的,譬如学者、艺术家,他们以观察和思考为生,他们就是旁观者。有一本写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传记,书名就叫《旁观者》,我自己也正是从这个书名得到感悟,彻底消除了自卑,安心做一个旁观者,这才写出了更多的作品。

        

正因为此,我也终于理解了儿子不参与的态度,让他按自己的选择去生活。也终于,儿子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并最终正式出版,实现了一个旁观者的价值。

        

可见,任何困扰的根源,其实还是那个老问题——“认识自己”。对自己如果没有清楚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有自信,不可能有标准,对外来的信息也就越难取舍。在“做活动”这一点上尤其如此,因为它不像标准化考试,有分数衡量,有方向可循。在做活动这件事上,你不知道国外大学在用什么标准评判,如果要去迎合别人,你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说不定还弄反,事与愿违。

        

 所以,最好的标准就是“做自己”,把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价值充分展示出来,相信自己是金子,识货的人自然会看上。而要做到“充分展示”,就不能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更不能没有动机,要让人看到你内心深处的想法,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记得鲁鲁还在高一时,我们参加了一次美国大使馆留学与教育交流中心的交流活动,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学生凯文分享了他申请耶鲁的经验。

         

凯文是一位黑人青年,高而壮,看上去像篮球明星,但实际上他精通音乐,拉得一手小提琴,还是摇滚乐队中的核心人物。他的SAT成绩并不是特别高,但他的课外活动很丰富,在入学申请提交的个人陈述(PS)里,主要就是讲他与音乐的故事。

         

我记得,听完他的分享,我怀着既羡慕又焦虑的心情问他,我儿子也会演奏架子鼓,还得过奖,但他的活动不如你丰富,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他喜欢写作,写作算不算一项“活动”?假如他在写作上有所建树,美国的名校会不会认可?

         

 凯文没有具体回答,只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为什么要去做。”这句话我是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的,之后,又从不同人嘴里反复听到,但真正理解并且相信这句话,还需要假以时日,需要自己的思考和事实的支持。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回归到留学活动本身所讲述的“领导力”。美国更看重的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他们通常努力培养孩子形成以下这些特点:


公平,并且不是一个爱抱怨的人。

思维敏捷,聪明,总是做出明智的选择。

精神充沛,身体强壮。

具有同理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认同并理解他人的处境、感受和动机。

是有竞争意识和毅力,在困境中能够有奋发向上的意志。

  

这些特点是一个具备领导力的人所拥有的优秀品质。美国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去积极地做到,不管他们将来怎样,相比只重视智力、只盯着分数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会有更为全面的发展。

        

中国学生要借助领导力脱颖而出,如何做?

  

美国名校招生官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全面、立体的高中生,他们期待找到那些主动关怀别人、可以聪明地与别人交谈的人,愿意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并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能够为别人指引所要走的道路,并鼓励他们和自己一同走完道路的学生群体的灵魂人物。

       

1.学会适应。

  

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与热情所在的关键,是勇于尝试不同的活动。只要坚持头脑风暴、集思广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理想和目标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时间非但不会因此被浪费,从活动里积累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赢取的人脉反而会为你在日后打开一扇门。

        

2.参与其中。

  

多去参加信息分享会,与校园里表现活跃的朋友交流,同时别忘记上网查找你有可能在未来加入的社团信息。在日程表上记录下所有会面的时间安排,再拉上一位密友作陪。这样一来,过程不但会因此变得更有趣,而且你们两个人相对来说也会更加分工明确、能对彼此负责。

        

3.如领袖般行事

  

这意味着承担责任,也意味着和善友好。一个花哨的名头并不能对你的团队发展做出任何贡献。当你竞争成为领导角色时,要学会尊敬他人并具有前瞻性。主动为自己创造机会,与现任负责人讲明你的愿望,让他们从你的精力与热情中看到你作为成功领袖的潜质。

  

美国名校所看重的学生领导力是希望看到你加入学校后真正可以为学校带来什么、将来可以为社会带来什么。因此,你需要通过课外活动向招生官证明你是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有真诚、社会责任感和领导才能。


作者: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本文摘自作者的家庭教育著作《三年能走多远》,快报君诚意推荐,转自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