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无意间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了一篇英文报道,发帖的朋友义愤填膺,赶紧找到了《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的这篇原文,读完了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从未看过这么上档次的美国华人窝里斗的文章,不带一个脏字却把所有身在美国的中国新移民们骂了个体无完肤,最绝的是作者是一位美国知名华裔法学教授,Frank H. Wu,吴华扬,就职于加州大学黑斯廷法学院。
(截图来自《赫芬顿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篇文章题目叫做:《写给美国亚裔社会活动家们的关于新移民的一封私信》(A Private Note to Asian American Activists About New Arrivals)。
读了题目就让人没有好感,明明是发布在公开媒体上的一篇文章,却偏说自己是封私信(Private Note),真Zuo!
这篇文章行文很阴险,初看以为是作者想要帮助初来乍到美国的新移民群体、主要要是亚裔群体、更具体的说是中国人提高社会觉悟、更好地参与到民主活动中来,结果却不断感受到了作者的恶意,文章写到中间居然脸都不要了,直接撕下面具代表所谓的美国社会亚裔/华裔精英阶层站在绝对制高点恶意攻击新来美国的中国移民群体。
新移民怨恨老移民?
(截图来自《赫芬顿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开篇先说明“我这篇文章是写给美国民权活动家们的”,表现出同理心想说在美国针对亚裔群体搞开展民权活动特别不容易,因为生活在美国的亚裔们“有些总是抱怀疑态度,有些充满敌意”。
看完第一段有点惊讶,这位在美国法律教育界摸爬滚打了多年,被任职学院授衔“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怎么逻辑如此简单粗暴,一句话就把美国亚裔分成了两拨,而且两拨都听上去都不怎么样。
第一段读完,差评!
(截图来自《赫芬顿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第二段马上进入重点,那些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们总不和我们玩,我们的民权活动、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他们都不参加,所以我恳求大家,请倾听他们的声音,试着去说服他们吧!
这段好像是真诚地让美国的民权活动家们走近华人群体,去倾听新移民的心声。
(截图来自《赫芬顿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无论我走到美国的什么地方、无论是西海岸还是东海岸,都遇到中国新移民在向我抱怨“他们很困惑,觉得自己在这个国家没有被平等对待”。他们的愤怒不仅针对的是美国的白人和黑人,他们看起来对在美国已经同化程度更高的、自视是美国亚裔的人们也很生气。
“是否被公平对待”这个问题在美国的讨论从未停止,这其中涉及到种族、性别、地域、行业,方方面面,不仅只有身在美国的中国人有这种情绪。
当然,吴教授的这篇文章是在讨论华人新移民的问题,所以OK没问题,请继续讨论,结果他笔锋一转,干起了挑事儿的勾当,指责华人新移民对土生土长的美国亚裔心生怨恨,按照他之前的行文逻辑捋下去,难道吴教授你是说“华人新移民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的罪魁祸首是美国亚裔”???
他们VS我们
(截图来自《赫芬顿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他们(中国新移民群体)觉得:我们(土生土长的美国亚裔群体)不能代表他们,我们不够同情他们,我们背叛了他们,我们甚至不能用他们认为理应是属于我们通用的语言和他们交流。虽然普通话(Mandarin)是他们的全国性语言,但我发现在美国参加活动时他们更喜欢使用台山之类的方言。
吴教授想得真是多!请问我们这些所谓的“中国新移民群体”为什么需要你来代表?你来同情?我们之间又曾有过何等关联值得你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背叛我们?
还有吴教授为什么要攻击中国普通话和方言呢?我们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台山话是公认的美国华侨社区里最常用的方言之一,如果在美国遇到老乡说两句方言不是人之常情吗?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吴教授又有什么言外之意呢?这里实在没看懂,请看懂的小伙伴赐教...
(截图来自《赫芬顿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很讽刺,对于我们来说他们特别亚洲,对于他们来说我们特别美国,我们其实并不是一类人,等孩子长大也没用。
真相是我们是不同的,他们来自于正在上升的亚洲,感谢现代科技他们和他们的祖国依旧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并不把自己当做亚洲人,他们是按照种族、宗族、信仰、环境来区分自己的,所以把自己视作美国人。
有句话你说的是对的,我们的确不是一类人,你是美国人,我们怎么变心底还是中国人,我们从未一厢情愿的硬要挤入你笔下的美国亚裔群体中,更别提摇身变成你笔下的美国人,而如果我们要是真的挤了你一定还觉得我们高攀不上,所以请放心我们本来也不想“高攀”!你也不用着急和我们撇清关系,因为我们从未否我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吴教授,你能笃定写出“中国来的新移民觉得自己是美国人”这句话的根据到底从何而来?
不知道吴教授家是什么背景,如果他不是二代、三代移民出身,以他这样的“奇才”应该可以十几岁、二十几岁来到美国一下飞机就立即变身典型美国亚裔成员,完全不需要时间融合,你真棒!
粗鄙的中国新移民
 (截图来自《赫芬顿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我们彼此之于对方都是外国人,尽管别人说我们长得相似,他们也乐得利用我们的谦虚,尽管我们可以随时否认。那些哪怕稍稍早些到达这里的新移民,耀武扬威地好像他们比自己还身在中国的亲戚更加优秀。可实际上呢?他们过分的珠光宝气、没有秩序、抠鼻孔、随地吐痰、车开的差、喜欢在背后使坏,让我们希望他们至少不吃狗肉。
这段对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们的指责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一方面说中国移民“鱼目混珠”,仗着脸和美国亚裔长得一样就冒充是他们的一员;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这两个群体有多么不同,他笔下的新来的中国移民是如此粗鄙庸俗。
别以为写到这里吴教授对中国新移民的羞辱就结束了,比这威力更大的轰击还一轮接一轮地跟在后面。
 (截图来自《赫芬顿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上来先撇清一下,这段评价不是我吴教授一个人说的,是众多美国民权活动家对中国新移民的评价:一些新移民不在乎民主,他们觉得自己比其他肤色的人种优秀,因为这一点太明显了所以他们都懒得指出来,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将会优于白人。
在美国生活了这些年,从来只听说白人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还真没听闻吴教授的这番理论,读了这篇文章也真是开了眼!
(截图来自《赫芬顿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他们才刚刚开始表达自己的主张,他们并未表现出传统上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他们开始攻击,从高等教育到非法移民问题、再到LGBT权利、警察执法暴力,一次又一次地他们站在美国亚裔支持的对立面,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因为吃鱼翅、濒危动物而遭受压迫。短末还嘲笑一下新移民的口音:他们带着口音的英语也没能阻止他们。
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这并非是写给什么美国民权运动家的一封信,也不是为了唤起新移民的民主意识,而是借文章赤裸裸地攻击与自己持不同政见的所谓“新移民”,因为这些异见者可能恰巧是晚于吴教授移民到这个国家的,于是就被扣上了“新移民”的大帽子,而所有初来乍到美国的中国移民也被一起打死了。
本来是抱着“想了解老华裔移民如何看待新移民”的初衷开始阅读的文章,现在看来真是浪费时间,文末吴教授还给出了两条所谓美国亚裔应该接受新移民的理由,归结一下就是“虽然我们不情愿,但他们人多势众,为了自己将来不会被挤出去所以还得将就着带他们玩一玩”。
自己才是亘古
靠自己,
不变的真理
《赫芬顿邮报》是个左媒,能在这里看到这篇文章还以为进错了网站,可能是我肤浅、没文化,读不出吴教授的一片苦心。好奇去扒了一下吴教授的履历,发现吴教授可不是一般人。
(图片来源于changingfaceofamerica.com,版权属于原作者)
吴教授在加州大学官网公布的简历长达九页,哈佛、哥伦比亚、斯坦福、乔治-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加州大学,这些美国名校里都留下了他的任教痕迹,他甚至还在北京大学跨国法律研究中心成立初期担任教授。
除此之外,吴教授还是美国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的会长,百人会的入会资格十分严格,必须由会员推荐,并要经过所有会员的严格审核才能被接纳,李开复、杨致远、贝聿铭、马友友、骆家辉都是其著名成员。
这么一位有地位、有威望的法学教授,却写出了一篇充斥着“他们”与“我们”的恶意挑衅文章,“他们”是粗鄙的中国新移民群体,“我们”是吴教授心中的真正亚裔精英群体,他如此“精分”和在自己文章里批评的新移民按“种族、宗教”划分族群又有何区别?文章看似想探究新移民在美国民权活动中的行为根源,但最后因为吴教授实在站得太高只能写成了一篇逻辑堪忧的谩骂之文。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攻击吴教授个人,而是想让大家看清楚,有些所谓冲在社会活动第一线的、天天宣扬民主民权的精英阶层未必真的可以代表一整个群体,或许他们真的能力不足,也或许他们根本没把你当自己人,那有何来的代表同一族群共同发声呢?
所以还得落在那句老话上:生活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应该自己靠自己,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当地社会活动中来,自己为自己发声,别让所谓的吴教授、X教授稀里糊涂地就把我们都代表了!
相关阅读:澳华裔教授遭遇中东人歧视!中东小孩趾高气昂说:“以前家里的佣人就是中国人...”
作为一个在澳洲生活快十年的中国人,我对我们这个群体还是很了解的。也是前几天,我在公园里带着女儿玩儿,一会儿来了一个母亲带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这对母子一瞅就是中东人,因为我有好几个博士生都是中东人,他们给我的印象并不差。
于是两个孩子一起玩儿,我在边上看着。这个小男孩告诉我他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然后问我是来澳洲旅游的吗?
我说不是,我在这里工作。小男孩又接着说,以前他小的时候,他家里有个请的佣人就是中国人。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得意。
老实说,当时我很诧异他的得意,因为他明显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我看了一眼他的妈妈,他妈妈赶紧打断他,说了一些他们自己国家的话,但表情并没有道歉的意思。
于是我问小男孩是在澳洲出生的吗?他告诉我不是。我又问他来澳洲几年了?他说3年了。我问他是这里的citizen吗?他说不是。
然后他怯怯地问我,在澳洲干什么工作的?我说是大学教授。说到这,他的妈妈赶紧拉着她的儿子离开了,临走前向我尴尬地笑了笑。
(图片来源:网络)
像这样的事,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以前的中国给人的印象就是落后的代名词,以前的海外华人,尤其是那些第一代移民都经历过各种融入当地社会的心酸和无奈。有人批评海外华人只顾过自己的小日子,很少参与社区和社会公益,被人诟病没有社会责任感。可那些批评人哪里知道,一个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和温饱问题,贫穷会让一个的心很硬。
刚才,我再重温了一下马云的演讲,我能感受到他的心是柔软的。柔软的心其实是强大的。不管怎么讲,现在中国强大了,中国人有钱了,然而很多外国人还不能与时俱进,甚至不情愿接受这样的现实,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对母子。
其实,问题并没有出在他们身上,任何傲慢与偏见终会被现实所击碎。马云的表现,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富可敌国而趾高气扬,飞扬跋扈。
他是在用一种平等的感恩的方式,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人的气度与内涵。这是一种力量,一种真正强大的力量。
(图片来源:网络)
我女儿上的小学,在纽卡斯尔这座城市也算不错的小学,很国际化,白人,黑人,亚裔都有。我经常跟孩子们的家长聊天,大家都很友好。
但当我提到中国的时候,他们很多人的反应是中国还是贫穷落后的国家。说起旅游他们还是希望孩子去日本,而不是中国。
然而,当我给他们看北京,上海那些摩天大楼的时候,那脸上的惊讶实在让人无奈又好笑。
有时候,我在想,30年前一个中国小孩的一次澳洲旅游,竟然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30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也能创造一个机会让几个跟我女儿大小的澳洲孩子去中国去看看,他们未来的人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切皆有可能!
来源:网络 

美国同城网荣誉出品商务合作:ad@21usca.com
美国城市快报
微信号
简介
21us活在美国
21us纽约日报
21us洛杉矶日报
21us旧金山日报
21us休斯顿日报
21us芝加哥日报
21us达拉斯日报
美国打折网
www21uscom
ny21us
la21us
sf21us
houston21us
chicago21us
dallas21us
love21usdeal
活在美国
纽约同城网
洛杉矶同城网
旧金山同城网
休斯顿同城网
芝加哥同城网
达拉斯同城网
美国打折网
友情提醒:长按复制微信号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