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宇:“我们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而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来源于我们的价值观和格局。那我们该怎样塑造更加正确的价值观、更大的格局呢?答案很简单:混牛逼的圈子。牛逼圈子里的人拥有的资源、人脉、思想,经常可以让你醍醐灌顶,改变自己的认知。那么问题来了,‘我也想认识优秀的人啊,但是上哪找这样的机会?’其实认识牛人的方法很多也很简单,今天就是机遇——我邀请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李紫翀 来与你分享他的故事和宝贵经验,如果你想认识他,可以在文末获得他的私人联系方式。”
追求“真实”的思索者
本期嘉宾李紫翀(chōng),波士顿大学大三在读,双修金融和法律,也是波士顿大学职业发展部部长。如果你跟他在微信上初次聊天,他一定会在自己的名字后面附上拼音,然后告诉你大家都叫他Charles或者尖尖。能在对话开始才两个回合就给人留下细心、为他人考虑的印象,直觉告诉我跟Charles成为朋友,会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
这个直觉因这次专访而得以延续并得到印证。在对话过程中,一开始他就表明希望采访的内容不要只围绕他过往的实习、创业经历。比起讲故事,他更想分享一些生活中对社会、人性、哲学以及更多领域的观点和思考结果,这或许更能贴近真实的他——如果说向来温和的Charles有绝不退让的东西,那“真实”一定是其中之一。
“我没觉得(自己的实践经历)有多了不起,其次是在接触人多之后我发现,在交往过程中会更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情,而是他是一个怎样的人。”Charles追求真实,善于洞察分析,喜欢从观点出发讨论事实,以至于他在采访中说了不少一针见血又不致伤人,却能引起深思的“大实话”。
比如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他指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很难不在心里评价对方,会视情况选择是否表露更多敬畏,也会习惯性用借口来平衡心理。“但说到底,交流的本质还是内容的传递和情感的交互,聊得开心、畅快就足够了。”在遇到问题时,Charles发现很多人会更想把问题“排除”掉而不是“解决”掉。“我更倾向于直面问题然后解决它。”
“正能量”一词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文化,Charles却不忘点醒“人总会有难过的时候”,也更关心一直都“不得人心”的难过情绪到底何去何从。与解决问题的态度一样,他直面内心的难过,并且尝试理解和修补它。而提到事物对人的影响时,他又抛出观点“我们有时会高估一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而事实是,如果一场考试你在一年之后会忘记,那你现在的担心就不太必要了。”
谈话中他那充满哲学和感性色彩的“箴言”随机出现,总能不经意地引起我的共感。我想起先前曾询问过Charles朋友对他的印象,收到其中一条回复是“和他聊天总能收获一些新思维”,想必与他坚持主题阅读的习惯有莫大联系——从一个主题出发,将主要的相关书籍看一遍,写写总结,如此类推。
尽管他说“也并非读完就都能搞懂每个主题背后的意义”,但在这份对世界大小事的好奇和坚持下,Charles的知识广度与思考深度从谈吐和气质中自然流露。不得不说,阅读确实令他的生命线延展出一条风景绝好的新轨迹,赋予他一副饱满人格。
读完一本书,就像跟它交谈过一样
采访预设的大纲里关于阅读的问题只有一个,却毫不妨碍Charles一上来就“阅读二三事”的话题和我聊了超过半小时。他阶段性进行主题阅读,最近一次读了有关大众社会心理的系列书籍,包括《乌合之众》、《房间里的大象》、《人性的弱点》、《狂热分子》在内将近十本书。这么一圈看下来,他冷静地得出一些“不太乐观”的结论。

“真正有见解的聪明人,他们知道群众力量很多情况下没办法讲道理,在群众性影响下,他们有时候会为了避免一些冲突而选择不发声。不过悲观归悲观,我相信‘国王的新衣’始终会被有勇气的人指出,也有可能会是个孩子。”
Charles平时人挺乐呵,可他自称悲观主义者,主要体现在考虑问题常常预设最坏情况。对“人”的观察和思考也同样,他倾向于观察当负面情绪蔓延,折射出一个人的真实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如果要挑选创业合伙人,我会看这个人最最生气的时候做些什么。”我问他生气郁闷的时候会做什么,他说“听音乐,把音响开到很大声。或者唱唱rap。”
一年读的书大约60本左右,Charles并不会强迫自己完成多少任务量,对每本书的涉猎程度则是“至少能给我一个新的观点,就足够了”。王小波、村上春树、冯唐……他谈起这些作家时总会谈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不止是谈论他们的书和文字本身。“我觉得看待问题要先从一个地方的文化开始,到时代变化,再到作者的经历变迁。了解了这些,看完书后你就会明白是某个原因导致他写这样的书。”
他也会做读书笔记,有意思的地方勾勾画画,“在旁边写‘哈哈’的情况也是有的”。我问他,读完的书会忘记吗?他说“有可能忘记书名,但是读完感觉跟它交谈过一样,书的内容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是不会忘记的”。他给我发来了几篇读书笔记,我节选了他给《我们夜里在图书馆谈恋爱》写的一段感想,Charles果真如他自己所说“喜欢写点东西”。
“文珍真的是太会写了,有些句子的形容手法翻来覆去看了好几次都舍不得继续往下看……人到中年,爱情,亲情,友情的烟火相互碰撞,才有了天空之昙花一现的美妙烟火。每一个故事,都是精练却又引人回味的。但是我会再想看一遍吗,答案是不会的;不能说是逃避,只是每篇文章看的太累了,精妙的语言结构把你老老捆绑在作者设立的那个空间中,好像自己能够感受主人公的心里活动,一言一行背后的无奈与悔恨。久久回不过神来。”

Charles甚至给我一种随时去当作家都不奇怪的错觉。他听见我的感想也没有着急否定,给我分享了一下在他眼中像村上、渡边、冯唐那样的作家的一些共同特质:对生活的反应比较迟钝。并非麻木不够敏感,而是一种对生活体会的延迟感,比常人有更多空间去体察生活细枝末梢的形状与走向。“我有时太擅长划重点、抓主干,这个层面上看我不太适合当小说家。”我只惊叹他竟然会想到这么细致的一步。
可能不了解他的人读到这里,都很难从上文联想到他所学的专业,当然也几乎让我忘记Charles另外的很多面、很多故事——高中就来到美国的他曾在三个信仰不同的家庭寄宿,大学受父亲影响开始养成阅读习惯,加入职发部三年也令他的就业观和社交圈悄然改变……
来聊聊职发部吧
“职业发展部更像是一个家庭。”如今已是职发部部长的Charles细细地回忆起大一加入职发部的自己,当时负责做宣传海报,记忆犹新的是在举办第一次创业大赛的时候他认真地为评委和嘉宾们设计定制名片,“没想到成为了嘉宾们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一”。对于各大求职机构平台还没那么火的那个时候,BU职发部可称得上是非常新颖有创造力的组织,Charles很感慨,“我感觉那个时候的创业氛围是最浓的。”他自身也被职发部的热情所感染,才有了他大二时候的创业经历。
当上部长,Charles的视角和格局有了很大转变,把目光更多放在每位部员身上,思考如何让部员各司其职,设法给大家所做的事情带去动力。“比如当下国内的就业形势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而国内各大上市公司为了求才也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招人,我们就跟这些企业合作举办招聘会。跟留学生们讨论未来就业方向,并且可以间接地帮助他们,虽然花的时间不少,但也是值得的。”
让我有点意外的是这位职发部部长坦言“有大致的职业方向,但具体还没想好以后要做什么”,他认为大学更像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非要求所有人都要越快找到明确目标越好,不能着急。不过我很认同他“顺势而为”的观念,在择业问题上也应遵从内心的选择,要找到那件能够令你拥有“在最累最累的时候也能坚持下去”的工作,或许就是事业的最佳选项。
我们前后两次谈话总共将近三个半小时,对话中还有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细节无法一一呈现,比如他反复提到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热爱和执着,比如他给自己的第三个标签“强迫症,极度自省”。当然三个半小时固然也不足以让我了解Charles的所有故事,但他呈现在我眼前的形象在最短时间内被他开阔有趣的思维、深厚的知识库填充到最有立体感。
这意味着一个人有正向积极的一面,就必定会有对比之下显得消极的一面。好比他也有“忙得想打人”的时候,也会犯懒、打打游戏,却依然是那个能坐得住读掉一堆书、跟谁聊天都能让对方舒服自在的Charles。说不定你可以接着我未了解完的部分再与他聊聊,感觉大概也会像一口气读了好几本书那样意犹未尽。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学家通过观察分析也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收入约等于关系最好的5个朋友的平均数。这说明,朋友间的想法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相互影响。所以,如果我们每天只活在自己狭小舒适的社交圈内,而不去主动交友、交流,就很难有新的突破和本质性的进步。
人脉就是命脉——如果你可以每天花1-2个小时去跟比自己优秀的人打交道,互相交流工作和生活的想法和心得,长期坚持下来,你将发现自己会效仿那些优秀的人的思维习惯和行动模式,并且在他们走过的成功路上加速成长。
从今天开始建立自己高质量的社交圈,在公众号主页回复"李紫翀,立即获取他的私人微信,或许他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大贵人。
我们下周见!
泽宇
或许你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