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来源:围炉夜读(weiluyedu_
有一个人出生时母亲便因产去世,父亲在他十岁的时候也离开了他,后来又当学徒被师父暴打,童年悲惨;长大他却风流成性,同多个女人发生关系,生下五个孩子却都没有抚养,后来他还被贵妇人包养,死的时候也穷困潦倒。
可也就是这个人,他写出了让整个欧洲震惊的书,他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改变了欧洲近代的历史,造就了现代的法国,而且也就是这样一个抛弃自己孩子的人,写出了教育界的圣经——《爱弥儿》。在法国,孩子们上学从小都要学习哲学,而学习哲学都必定会首先知道他的名字——让·雅克·卢梭。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句话我相信你在很多地方看到过,或许是高中的历史课本,或许是在某个外国的影视剧中。从骨子里追求自由的人,必定生活中也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
1
他抛弃了五个孩子,却写下了教育界的圣经。
他风流成性,和旅店女仆一起生了5个孩子,但卢梭却从来没有抚养过一个,却是他们都送都了孤儿院。
他抛弃自己的亲生孩子,当然会遭受到很多人的非议。他却给你辩解说:
“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能够把抛弃自己的亲生孩子说的这么冠冕堂皇,卢梭可以说根本不配当一个父亲,甚至连一个当家长的资格都不够。

可是就是这样连父亲都不配当的人,居然最后写出了一本关于教育学的书。更让人不能忍的是,他写的论教育的书竟然还颇受好评,也受到了很多现代辣妈们的追捧,都快成了教育界的圣经。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更何况伟人。很难想象,年轻时候如此不负责任的卢梭,却还在教育别人怎么养育孩子。或许,就是这种没有责任心的男生太多了,让太多的女人伤心了,所以现在的女人都不想生孩子了。
2
见一个爱一个,风流成性,56岁时和16岁的初恋结婚
卢梭在16岁时遇到了一个旅店女仆黛莱丝·瓦瑟,两人还都年少,但却在此时发生了关系。此后两人也曾经长期同居,生下了五个孩子,但卢梭却很少提到和她结婚。直到56岁时卢梭已经老了,才选择了和黛莱丝·瓦瑟结婚,可是风流浪漫的卢梭人生中当然不仅限于这一个女人。
真正影响卢梭一生的,还是华伦夫人。
卢梭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在他十岁的时候离他而去,被送去当学徒的他又因为忍受不了师傅的暴打,只好出来随便流浪。
童年悲惨的卢梭一见到华伦夫人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这时候卢梭还是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华伦夫人已经是一个贵妇人了。可他们刚认识没几年就开始了同居生活,开始了这段“忘年恋”。华伦夫人是卢梭的情人,也像卢梭的母亲。
她赏识卢梭才华过人,送他去学校上学、卢梭不喜欢学校的环境自己跑回来,华伦夫人没有生气,反而又送他去学习音乐这些当时上层社会人所学习的东西。
对于华伦夫人和卢梭的爱情,很多人指责说华伦夫人是在“包养”卢梭,就好比是贵妇人包养了一个穷书生一样,但华伦夫人对卢梭却是真正的爱情。她是真正欣赏卢梭的才华,所以才倾力资助卢梭,让她学有所成。
但是风流成性而又崇尚自由的卢梭在晚年却无情地抛弃了华伦夫人,与当年的初恋旅店女仆黛莱丝·瓦瑟成亲。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华伦夫人却一直深爱着卢梭,即使是后来卢梭和黛莱丝·瓦瑟结婚她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而老了的卢梭也说,自己最愧疚的人就是华伦夫人。
从古到今,这些越是有才华的男人,对待女人和感情却越是不负责任,中国的民国时期的才子也是个个风流,而最终受苦却是那些付出真感情的女人们啊。
3
生前风流受人非议,死后却成为了法国人的民族伟人
生前的卢梭生活贫困潦倒,写书出名,却得不到当时人的理解,反而都是骂他的。他在66岁时去世,死之前被马车撞翻,又被路边的野狗扑上来践踏。
可就是这样一个生前一生追求自由,风流成性,被人非议的人,死后反而成了法国人的民族伟人。
他在中国可能知名度不高。但是在法国甚至在整个欧洲都是人所皆知。
他写的《忏悔录》是法国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和我们中国学生的课本差不多。
他后来本安葬在法国先贤祠,在法国人看来,这里就是神在的地方,和万神殿差不多。

后来美国建国,都说自己只不过是按照卢梭书里写的变成了现实而已。

就连拿破仑,征服欧洲打仗的时候,也会随身带着卢梭的书。
一个人,生前生后,竟然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经历和待遇,不禁令人唏嘘。不过他骨子里追求自由这一点却从来没变过。
在卢梭看来,人生来自由,但又处处受到束缚
卢梭也算是一生追求自由,一生风流。这种坚定信念的男人也许会有伟大的成就,但是爱上这种人恐怕也是要遭受不少的痛苦吧。
古典书城:gudianshucheng
最受古典文化爱好者欢迎的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每天为您分享诗词歌赋、国学经典、古典文学等精彩内容,与100万读者共同品味古典文化的神奇魅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