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总结了美国教育的分层现象。文中提到:
在美国,底层应试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娃能够着一个饭碗,说白了,就是把娃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工具就可以了。
中产素质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还有探索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中产出生的孩子将来才能更好胜任社会中层以上的管理职位,为顶层做好承上启下的服务。
顶层精英教育,则完全不在乎大众教育路线。顶层教育的核心使命只有一条,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决策能力。他们无需让娃“变得更好”,因为“变得更好”是为了被人选拔,顶层从来都只专注于挑选别人。
顶层只需掌握大众所稀缺的能力与资源,再就能运筹帷幄将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
事实上,社会精英层不仅非常善用“稀缺”,而且更懂得如何制造“稀缺”。因为他们知道“稀缺思维”才是市场上最赚钱的灵药。
当然大多数知识阶层也深谙“稀缺”的妙用,但是大多数人对于“稀缺”只有一个懵懵懂懂的感觉,却忽视了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自调能力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每个人都在创造稀缺的时候,稀缺就减少了,魔法效力也随之消减。

比如说,某些私立名校突然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大量生源踏破门槛,无赖之下不断扩招,与此同时其他竞品如雨后春笋般地疯长。一时间,但凡有能力够得着的家庭全都咬牙硬上,久而久之,稀缺的不再稀缺。“别人家有的,我家也必须有”;“别人学钢琴,我们也学”,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与心血换来的只不过是:我跟大家一个样儿。结果得不偿失。
在美国,选择应试教育的家庭,只需着眼于选择出成绩的学校,家庭无需过多介入。选择素质教育的家庭,择校上真没有那么重要,大家都差不多,最终发挥作用的是“家庭教育”。以家庭为主,学校为辅的联合教育,才能让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而最顶层的精英教育,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基本的社交平台,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创造“稀缺“的决策思维。
莉香认为这多少对于我们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有些启发,父母在教育上应有取舍,不能全都兼顾,更不能跟风胡来。看清楚自家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打造自家的稀缺能力才是关键。在没有太多资源可依靠的情况下,专注力以及父母的智慧才是我们孩子唯一最宝贵的稀缺资源,善用并创造自己“稀缺”资源,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说到底,教育的关键并不在于你家有多牛,也不在于你孩子有多牛,而在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比其他牛人家长强在哪儿,你的孩子比同级的人群强在哪儿。眼界有多宽,比较的差异就有多巨大。如果你家的成功可以被复制,那你这儿就不叫成功。创造并掌握“稀缺”的力量,才是托起孩子自主未来的保障。

本文作者:莉香老师
本文来源:世界之心多元文化交流中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