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幼升小面试季,名校的waiting list让人望洋兴叹,而录取率之低又让人心有余悸,每当我们抱怨择校之难,可曾想过择校其实并非如众人想象当中那么重要。
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孩子未来的决胜权来源于人格智商。
其次,市面上越标榜教学体系完善的教育机构,就意味着越落后于现实社会的市场需要。
再次,成功与卓越从来都是稀缺资源,怎么可能依靠名校批量生产。
不论私立还是公立都不是"成功人生的保险箱"而是入世基本素质的"教育生产流水线"。在同规格的资源配置下,并不会产生出品"质的飞跃",所以择校问题上,能力所及范围内,差不多即可。
市场上出成绩的学校实际赢在考试刷题的执行力度上,孩子也许赢了考试,却输掉成为卓越的可能。实际生活中永远没有决胜的标准答案,思想僵化的书呆子必将无法立世。尤其是未来一二十年,大量工作机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今天尚能维生的职位将面临大幅消亡。其实我们这代家长已经身处变革之中,不出意外的话,大量的人员可能退休之前将面临失业。这并非危言耸听,看看我们周围的变化,现实让人不可忽视。所以:
如果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请停止拿孩子的现况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我以前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
请谨记:你过得去,你的孩子未必可以。
如果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请停止拿大多数人的选择做教育参考:谁谁谁家的孩子挤进名校,我们也要效仿。
请谨记:任何时代,成功与卓越都是稀缺资源。
如果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请多腾出点时间培育孩子的人格智商:教育全托?外包素质培训机构?你可以做到的别人也可以,孩子身边人(不一定只限父母)的教育智慧才是孩子决胜的稀缺资源。
请谨记: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下面补充美国科学大牛戴森的教育建议,供大家获得多一种参考。
戴森今年九十多岁了,仍然健在,而且仍然非常活跃。他跟爱因斯坦做过同事,在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中有过决定性的发现,研发过核反应堆,指导过国家宇航局的航天项目,他甚至在数学上也有重要贡献,他在2012年还发了一篇非常新颖的讨论囚徒困境的博弈论论文……可以说凡是物理学家想干的事儿,他全干过。
同时戴森还是一个特别博学的人。物理学之外,他对很多领域有深入了解,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无所不知。他在《纽约书评》上写了很多文章,《反叛的科学家》这本书就是他的一个文章合集。 
科学,原本是反叛的产物。现在有人认为科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还有人说是基督教的产物,戴森根本不承认什么"西方科学"。
科学家在世界各地都专门反对当地文化。阿拉伯人搞科学,反叛了阿拉伯文化;日本人搞科学,反叛了日本文化;欧洲人搞科学,也在反抗"欧洲传统文化"。科学家从来都是反叛者。爱因斯坦从小在学校就不受老师待见,作为德国人也不热爱"德国文化"。科学家们唯一敬畏的,只有大自然。
所以戴森建议,如果你想培养小孩当科学家,不要对他宣传什么西方文化,你应该首先培养他的反叛精神!当然这个反叛不是说非得去反政府反社会,而是让他对现状持有一种不满的情绪。现实世界有太多的虚假、丑陋、贫困和不平等!从这个心态出发,才是最正宗的搞科学的态度。
最后,莉香个人认为就算我们不为培育科学家,戴森的建议也值得拥有,事实上,想在任何领域出类拔萃都必须具备一点反叛精神,逼自己走出舒适区才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可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