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囧囧 · 主播 | 及静
真正的历史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尽管变化无穷,但是我们眼前所见的永远只是不变的同一本质,一如既往、恒久如一。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尽管风俗、人情、习惯、道德风尚各有差别,或许贫穷,或许富有。但在各种形式的变化中岿然不动的东西,就是人性,人心。
——叔本华《论历史》
在无尽相似的轮回中,曾征服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也终于见到暗淡的黄昏。他们所崇尚的武力与横征暴敛,正在反噬着自己。
最底层的人民,放下他们信仰的忍辱负重,揭竿而起。
或许高高在上的蒙古贵族们没有想到,这群如此温顺、任人宰割的自称为炎黄子孙的百姓,为何突然像疯牛一样狂暴起来。
不仅仅他们没有想到,包括近乎所有的“亡国之君”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你们斩断了他们所有生存的希望!
他们不求翻身为主,也不求衣食无忧。但凡你们能吝啬地施舍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生的希望,他们依旧会是你的顺民。
其实也并非这些统治者们贪得无厌,只是他们无知。
无知到以为自己真的是神,就算把百姓盘剥得一干二净,百姓都不会反抗。不幸的是百姓成为了暴民,拼尽全力的想要谋求一丝生机。
历史的惯性也就这样开始了……
在这样的循环下,中原大地要么陷入无休无止的混战,要么就有一位传奇的人物正在秣兵历马,挽救“苍生”。
元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随着安徽凤阳的一所破庙里洪亮的哭声,一位传奇人物就此降生,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太祖——朱元璋。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会用两节时间与大家一起探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朱元璋。
在共读之前,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被我们历史称为“农民皇帝”的有哪几位?
2.历史的发展趋势,真的是必然的吗?
3.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可以在乱世中脱颖而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皇帝的前半生:《历史的惯性:脸谱:朱元璋》
若说起“农民皇帝”,大家应该很快会想到两位:刘邦、朱元璋。但真正出身贫农的,我想仅朱元璋一例。
从古代到近代,人们都有一个固有的观念:“养儿防老”。
但元末糟糕的统治让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对生育已经不感兴趣了。残酷的生活把四十七岁的他折磨成一个老头。可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陈二娘,又怀上了!
一家人只能叹息着:“听天由命吧!”
这个意外怀上的孩子就是朱元璋。不,那个时候应该称为朱重八。
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连块裹着身子的破布都没有,幸好他的二哥在河边提水时,捞了一块破绸子,解决了燃眉之急。
生于当代的我们很难想象,那时究竟是贫困到什么样的地步?
其实不仅仅是元末,几千年来,我们认知里那一览无遗的神州大地,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民,那个一直领先世界的泱泱中华,都处于这样的贫瘠之中。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用他的政治理想,向我们揭示了神州大地的酸楚。
一个耕种“百亩之田”的“数口之家”,只要五十岁前,可以衣帛,七十岁之前,可以食肉,就是我们祖先梦寐以求的“王道”理想。
但遗憾的是,这个理想却很少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过。
一位来华的传教士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将告知你一个矛盾的事实,这个世界上最富裕、最繁荣的帝国,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最贫穷、最悲惨的一个国家。
这个帝国,尽管疆域辽阔、土地肥沃,却不足以养活它的子民。
人们熟知,极端的悲惨驱使人们采取一些最骇人听闻的行为。
一位到中国的观光者,如果他认真观察,将不会吃惊于母亲杀死或抛弃自己的许多子女,父母为了点点钱物而出卖女儿……街上到处是乞丐。
让人吃惊的是,最为可怕的事这里都发生了。”
我们得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
——查尔斯·K·威尔伯
贫穷蒙蔽了人们的眼睛,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
贫穷禁锢了人们的身体,让他心甘情愿地备受折磨;
贫穷剥夺了人们的力量、尊严和权力,让人们在权威面前软弱、卑躬屈膝。
我父亲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温饱,那么请不要犹豫,快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但如果你连这都难以维持,那你的梦想就无从谈起。”
我想一个再有梦想、野心的人,在面对无穷无尽的饥饿时,都会感到无力吧。
朱元璋那时,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元末的动荡,我想他只是一个叫朱重八的身材魁梧玩着“做皇帝”游戏的孩子王。
谁说历史一定是必然,历史其实是无数个偶然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然。
如果不是一次灾荒,带走了除了二哥以外所有的亲人,我想朱重八不会放下世代相传的农民身份,走进庙宇;
如果不是寺庙粮食已尽,我想他不会流浪三年,四处乞讨;
如果不是那三年的经历,他就不会知道社会的残忍以及为了生存必须不择手段。
他被斩断了所有赖以生存、由始至终信奉的锁链。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农民,变成一个胆大狡黠的野兽。
在正常的社会里没有了身份和地位,流民们失去了羞耻感,也就不会遵守以往的信仰。
也许历史中,真的没有圣人,也没有恶魔,他们都是凡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只是人性,与被历史进程倒逼的“不得已”。
张宏杰先生在书中这样评价过朱元璋:“他是一个流氓化了的农民。‘农民’为体,‘流氓’为用。
骨子里,他永远是一个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农民,但是江湖的经历,为他的血液中注入了流氓的狡黠与狠毒。
他的流氓手段,帮助他周旋在群雄之中,而令他笑到最后的原因,却是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农民式的谨慎、持重。”
终其一生,朱元璋始终把元朝入主中原、享受汉人膏血视为“奉天承运”。元朝被推翻后,他把元祖的排位列入列代帝王,世世祭奠。
也许这并非他为了重建伦常而施行的权宜之计,对他来说,报元朝养育之恩,尽前朝良民之责,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论阴险狡诈,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只是中上游水平。他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也在于他身上另外的品质。
第一点是重视军纪,善于打造仁义之师的品牌。
虽然元末农民起义军很多,但是目光短浅,成为了他们的通病。走过的府县,无不烧杀夺掠。
而朱元璋却不放纵自己,他参加起义,不是一时冲动,或者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向往。是他深思熟虑后慎重的选择。
也许只有那些站在格局之外看待事物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吧。
这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皇帝之一的人,登上皇位前,对待百姓却是最和善的面孔。中国的百姓就是这样容易满足:乱世之中拥有暴力的人,不全力残害他们,他们就感恩戴德。
民心所向,也就无可厚非。
第二点不同的是,他对书籍的兴趣和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士人的态度上:一方面难以摆脱的自卑,另一方面反感他们的酸腐柔弱。所以,大部分群雄抓到读书人就一杀了之。
而朱元璋却不同,乱世中断绝生计的读书人,久闻朱元璋“不嗜杀人”,纷纷来投。他们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元末群雄中最雄厚的智力资源库。
刘基、宋濂、朱升等名士尽收囊中。
第三点不同,是他的“谨慎”,他最突出的军事特点是“持重”。
朱元璋耐性极佳,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恰好符合了朱元璋一贯的思想。
他是反元势力中最晚称王称帝的一个,但也是唯一笑到最后的一个。
战争是一只有力的重锤,它对心态、性格、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无法逆转的。
他的战争经验在不断的优化,与此同时,他的无情,也在他心中无限的升华。
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他终于百炼成钢。他练成水一样沉着,弓弦一样柔软,钢一样坚硬,冰一样冷酷的心。这颗心只会受利益支配,绝对不会被感情所融化。
终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应天府(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
饱受争议的洪武大帝,三十一年的统治也由此刻展开。大明王朝,由此建立。
如果历史只是悬浮在上空,那它只能叫作故事。只有它能够映衬于当下,它才能被称为历史。
那从朱元璋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切实的东西呢?
第一,努力成为一个可以脱离组织存在的个体。
在我国封建时代,每个人都跟时代绑在一起,农民失去土地,无法生存;大臣不受到皇帝信任,而面临死亡;皇帝失去军队,如同傀儡。每一个人都依赖着其他的东西,所以他们最大的追求,就是稳定。
所以,农民对那些不断剥削他们,但是能让他们不挨饿的皇帝,感恩戴德。所有的一切任由他控制。
而我们这个时代不同,环境更替过于迅速,一家老牌企业说倒闭就倒闭。
一旦你过于依赖某个组织,某个人,甚至于某项单一的技能时,一旦社会结构更替,你很有可能一钱不值。
第二,不要关闭自己的认知窗口。
我觉得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前,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主动关闭自己认知外界的窗口。他谨小慎微,却又相信一切存在的可能性。
就像现在,昨天我们否定的东西,很有可能成为打垮我们的对手。
比如柯达公司,他们否认了数码相机的市场价值,结果因为数码相机的竞争而被迫破产。值得嘲讽的是,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却是柯达研发的。
第三,做事,不要一时冲动。
朱升的九字方针,虽然没有像别的群雄一样为朱元璋取得最尊贵的名号,但是却避免了他成为众矢之的。为他取得很多缓冲发展的空间。
反观去年前年,“互联网+”概念提出后,不知道有多少企业盲目的效仿,连概念都没有理解,用传统企业的方式去做互联网企业。
最终成为那些徐图渐进、规划明确公司的垫脚石。
历史并非没有教训,而是,我们不愿意聆听它的声音。只是一心悬空幻想着我们心中的理想。
早读略为冗长。朱元璋的成功,也许我们无法复制,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实他还有更多的闪光点,大家不妨到书中一一体会。
好了,晚读我们再详谈朱元璋登位之后的面孔——《明朝的乌托邦:皮影:龙椅上的农民明太祖》。
作者:囧囧,有书原创作者,带你穿越七百年,用人性洞察历史。
主播:及静,有书签约主播。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微信公众号:静扣心弦(ID:jingkouxinxian)。
↓↓点击“阅读原文”,完成今日早读签到,回复“APP”,下载有书共读APP,找人聊聊这本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