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篇的历史论述,可以说儒家很多的理念自宋朝之后,就没有再进行过大的革新,纵使曾经再先进、历史再悠久,也成了村口的老大爷,一辈子故事很多,但那些种地的智慧已很难指导当下年轻人的生活!
中华文明的复兴再造之路,目前看来可能有两条:
要么出现一位中国的 马丁路德‘式的大儒,对传统儒学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孔子之后那些所有只适合封建农耕社会的逻辑体系打破,回归到儒学“仁爱”的本义,然后重新建立一套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社会的文化逻辑,并将其普及到普通大众,从而实现文化重生。
要么学习唐朝,敞开怀抱,拥抱世界各种文明的精华,不怕被‘胡化’ ,“食之以匕不以筷”,大力鼓励民间与世界各族文明的自由融合和碰撞,实现文化再造。
“近人有主李唐为蕃姓者,其事作否无确据。然唐高祖李渊母独孤氏,太宗母窦氏,外祖母宇文氏,高宗母长孙氏,玄宗母窦氏,皆胡族也。则李唐世系之深染胡化,不容争论。唐人对种族观念,亦颇不重视。即据《宰相世系表》九十八族三百六十九人中,其为异族者有十一姓二十三人,时人遂有“华戎阀阅”之语。崔慎猷至谓:“近日中书,尽是蕃人。”又唐初已多用蕃将,甚至禁军亦杂用蕃卒。(《国史大纲》)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
在世界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第二条路明显更符合时代发展。放眼当今众多文明之中,基督教文明应该是很值得我们放下冷战思维,重新去学习和了解的。
基督教不是洪水猛兽,抛开二战之后被灌输的敌对思维,客观去看,基督教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是有过很多积极影响的。帮助中国建立过很多知名的大学和医院,包括燕京大学和协和医院。另外很多学者名人都曾是基督文化的倡导者,例如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国父孙中山、东北的张学良、作家老舍冰心林语堂、教育家陶行知等等。现在从牛津、剑桥到哈佛、耶鲁都脱胎于历史悠久的神学院。世界各地的卫生组织,公益组织都与教会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既然起源美国的互联网思维可以被广泛接纳,孔子学院可以毫无障碍的服务美国人,而我们为什么要将基督教文化视之为文化侵略呢?
只要是让人们过得更好的东西都是全人类的,不应该因为意识形态,或者在没有了解清楚之前,便将其拒之门外。虽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但也不能傲慢的一味抵制外来文化。
在山姆哥看来,至少有以下三点是现代中国在文化层面上急需构建的:
一、打破忠孝观念,实现人格平等
主要包括“民与官'的人格平等和家庭关系里的人格平等。
在一个人格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人都是受害者。人格平等是推行和完善法制的基础。强化对个体生命的爱和尊重,淡化传统的“忠孝"等级观念。不仅孩子对父母要尊重,父母对孩子也要同样的人格尊重。不仅下级对领导要尊重,领导对下级也同样要有人格上的尊重。
在一个对任何人都有爱和尊重的社会和家庭里,其实是不需要”忠孝“观念的。“学而优则仕” 的逻辑背后体现出儒家对普通百姓的一种不信任。认为不懂圣贤之道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法管理好自己的,一定要有一群熟读圣贤书的“父母官”像家长一样来管好百姓才行,而百姓只要做到顺从就行!
这种不信任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是:无论孩子多大,在父母面前也都是‘孩子’,“大人的事,小孩少插嘴”,但小孩的事,包括择业择偶都可以被父母理所当然的干预。
在官与民的关系中体现在:政府一定要牢牢掌控住国家命脉,断然不能交给民间,若任由民间发展,肯定会出乱臣贼子,天下大乱。而事实往往是民间做得好的事,政府做的效率不高;民间做不好的事,政府也照样做不好。
法制社会的建设阻力也往往来自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从古代普遍的酷刑或者各种冤假错案,到如今工人伤亡常可息事宁人可以看到百姓在压迫误判面前普遍选择“大事化小”,选择宽恕那本应该对此事负责的”父母官“,并能很快重新相信他们,对过去的伤害选择忘却。可以说在”忠孝“观念面前,法制和个体生命都常常不被尊重。
二、权钱以外的使命感
在尊重人格的同时,人人都应该从心里尊重自己的职业。这需要找到一种权钱之外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日本的“工作现场有神明” 到美国的清教徒“天职”使命感,都可以看到让人戒骄戒躁,学会节制,扎实的提高自己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极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而”宰相都有一个皇帝梦“的浮躁心态,让中国的“宰相”和“皇帝”们都寝食难安,而最终让人被心中的贪欲所吞噬。
现代社会中充斥着成功学气息和各种成王败寇的论调。单一的世俗标准,导致人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别人的看法敏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知道很多道理,但过不好自己的一生”,然后又将自己的遗憾和希望寄托给下一代来实现。下一代便又承接着家族的荣耀和父母的期望开始新的循环。这样的文化环境下,经济发展再好,也难有幸福感可言。
三、重塑死亡观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很忌讳谈论死亡。但未知死亡,又怎能好好对待生呢?发现一个现象,最近国内新闻上如果有人不幸离世,最常看到的留言都是诸如:天堂安好愿天堂没有病痛” “为你祈祷之类安慰的话,可以看出国人还是倾向于相信人死后有个天堂的。不然呢?“人死如灯灭”?还是“阴曹地府见阎王”?都是极其悲凉和消极的。
死亡其实最公平,在死亡面前,我们才能知道世上一切的美好和短暂。死亡就如同从这个“世界”大学毕业,进大学校门时,就清楚的知道“四年”以后会毕业。这“四年”里,你可以欣赏校园美景,使用教室桌椅,但你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学校的,你只是暂居这里,走的时候这些都带不走。所以你要珍惜时光,感恩眼前,爱周围的美好。其他诸如分数,荣誉,职位,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等毕业离别那天,尽管恋恋不舍,伤心难过,但还是会彼此道一声珍重,祝福其下一段的旅程。正确的死亡观可以让我们学会更好的宽恕和爱,而不是恨。

如若文化不改革,老百姓始终没有一套与之现代生活相匹配的文化逻辑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则会一直活在一种拧巴的社会关系中,人人都很焦躁不满,这样的国家即使GDP世界第一又如何?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还可能会继续上演啊。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和节制。
---加拉太书 5:22”
山姆哥理想中新一代的国人应该是 敬畏上天,尊重人但不讨好人,敬业有使命感,心怀正义良善但不拘泥于人的看法和人的制度,敢于对权威说不,能超越种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偏见,去爱!去感恩!去宽恕!
如果你喜欢美国,请长按下面二维码订阅“北美山姆哥”!定制话题 深入探讨!
如果你讨厌美国,请长按下面二维码订阅“北美山姆哥”!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公众号ID:UncleSamChina
北美山姆哥
每期向国人介绍一种美国特有文化现象,
并解读其背后的思维逻辑! 
进而探索美式思维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与应用!
发现美国的好,‘搬运’回中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