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网络用语中有这样一个热词——玻璃心。它通常指那些面对他人合理或无理的批评、指责,都表现得十分在意、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人。
“玻璃心”说白了就是受不得委屈,无法忍受不顺从自己心意的事情发生。而在孩子的成长中,涉世未深的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时,很容易产生“玻璃心情绪”。因此,挫折教育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挫折教育是否意味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增加挫折呢?
首先,家长很难把控挫折模拟的力度与分寸。挫折太小,不足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挫折过大,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伤害孩子的自信与自尊,甚至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其次,刻意制造挫折,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煎熬。不仅需要绞尽脑汁让挫折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最小化,起到激励的正面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孩子受挫后的焦虑、低落时, 更要经历内心的纠结与矛盾。


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在“挫折”上,孩子在童年经历的挫折的数量也不能和他的抗压能力画上等号,挫折教育是要教孩子面对挫折时的正确态度。而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和自然发生的,在实际的场景中, 挫折的未知与不可控,也恰恰是挫折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孩子遇到可战胜的挫折时,家长可以在通过语言的鼓励,来激励孩子,也可以通过行动的示范,来指引孩子。就像孩子跌倒在地时,父母可以在一旁说:“宝贝,加油!你一定能再爬起来的!”,也可以反复模仿孩子摔倒的动作,然后站起身,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克服困难。

孩子童年常见的几种挫折,大致可以归结为学习挫折、情感挫折和交往挫折等。
学习挫折

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而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碍就是学习挫折。学习挫折一部分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施压,家长不应该用成绩当作“威胁”亲子感情的筹码,同时也要适当宽慰孩子,不要用分数的高低衡量自己的价值。
交往挫折

有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不适、惶恐,害怕与人接触。对于这种内向的孩子,家长应该以渐进式的心理疏导为主,不要强迫孩子社交。增加对孩子的陪伴,多带孩子参与亲子活动、家庭活动等,逐渐扩大孩子的交友圈范围,帮助孩子逐渐克服与生人交往的恐惧。

情感挫折

友谊对于孩子来说珍贵而特别,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让他们获得情感满足。而当好朋友欺骗了自己,或是伤害了自己时,孩子就会产生情感挫折。 
要想帮助孩子走出情绪、情感上的起伏波动,首先需要鼓励孩子向家长吐露心声,父母才能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开导。而对于不愿意袒露心声的孩子,家长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主动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和好朋友闹别扭的故事,委婉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见解。
那么遇到无法攻克的挫折,在年纪和经验尚浅的孩子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家长又该如何帮孩子走出低谷呢?
面对巨大的困难,孩子的反应往往不尽相同,有些人表现得十分焦虑不安,有些人则选择冷漠与逃避,还有人变得暴躁易怒,言语行为极具攻击性,或是蛮不讲理地耍赖企图让让挫折向自己“妥协”。

而这些都说明了一点——在面对挫折时,人们,尤其是孩子,内心的脆弱。脆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它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与羞耻,但它不等于软弱。

脆弱是有力量的,而脆弱的力量源于孩子正视自我、接受脆弱——接受在不可估量的挫折面前,自己表现出的无能为力。让孩子接受和明白人能力的有限性,从被挫折击败的懊恼和悔恨中挣脱出来。
因此,除了必不可少的积极开导和鼓励外,让孩子明白挫折的可畏与自己的“脆弱”,才能真正帮助他走出自怨自艾的死胡同。

挫折教育随时随地都在生活中上演,比如孩子感冒时要吃冰淇淋的要求遭到父母拒绝时,就可以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好机会。让孩子知道不仅自己的要求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无理的要求更不会得到满足。


利用这样自然的生活场景中,锻炼孩子的抗挫折、抗打击能力,让孩子消除自我为中心前提下的“玻璃心”。在遭遇挫折之后,陪孩子一同分析自身的不足、客观评判挫折的可战胜几率、总结下次可能有用的经验教训,这才是挫折带给孩子和家长的真正财富。
 *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