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毕业于顶级名校——耶鲁大学,却要一意孤行回中国偏远乡下,做一个月薪只有1450元的村官,你会同意吗?
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里,就有这么一个人。
村民们称他为“耶鲁哥”。 
当他高中毕业即踏入耶鲁大学的校门时,在很多人眼中,已然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光鲜生活。


但让所有人深感意外的是,从耶鲁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高级白领工作,而是选择归国,成为
湖南省衡山县贺家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这个人就是秦玥飞

初次听到他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是六年前。
六年在时间长河中,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却是和生命同等重要的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六年里,随着时间推移,我早就淡忘了千万公里之外的湖南小山村,有这么一个闪闪发光的存在。
而六年后,他再次闯入我的视线,是站在感动中国的领奖台上。
作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央视以君子通大道,修行在基层”为题来报道他的事迹。
而我,在重逢之时,再次折服于这个优秀年轻人的情怀与魅力。一一看过他的演讲、采访、报道,无数次热泪盈眶。体内的理想主义情结翻腾着从胸口至喉舌与指间,跃跃欲试,想要表达点什么。
· 求学 · 
秦玥飞出身在重庆一个非常普通的工人家庭。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妈妈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便带他到北京求学
刚到北京时,妈妈没有工作。白天他们一间学校一间学校走访,看有没有学校愿意收留他做借读生,在两校间隔的途中,妈妈还要时常留意贴在街头的招聘广告。他们住过非常潮湿阴暗的地下室、穿别人送的旧衣服、买超市打烊前打折处理的食物。
就在这种称得上拮据困顿的生活状态中,秦玥飞参加了美国入学标准化考试,获得绝对高分,托福更是取得令人惊讶的满分,最终顺利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得该校一年46892美元的全额奖学金,享受学费、住宿、书费、旅行费等多项免费服务。而当年,耶鲁在整个中国只录取了两名高中毕业生。

秦玥飞喜欢古典音乐、文艺电影、看各种各样的书;除了英语还会俄语和法语大学里组建过摇滚乐队,写歌当鼓手、爱游泳,参加辩论、演讲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还是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
不仅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学业也丝毫没有落下。2010年6月,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完成了经济学政治学专业的课程,拿到了文科学士学位。毕业要求36个学分,他拿了40多个
 · 做村官 · 
他瘦削、温和、笑起来让人觉得亲近,但又目光坚定、做事果决、充满力量。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一个非常优秀,前途无可限量的年轻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未来充满各种可能的年轻人,在毕业后却毅然归国,从美国纽黑文到湖南小山村,放弃大把西装革履进入投行名企的风光机会,卷起裤管一头扎进了地处偏远的乡野田间。
那个时候他坐着绿皮火车到了湖南,说是做村官,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官”,就是个村主任助理
住在一栋建于1950年,被评为三级危房,只有八九平米的砖房里。没有天花板,只有彩条塑料布加木板钉起来遮住屋顶的瓦片,每次下雨都漏得一塌糊涂;屋里光线昏暗,即使白天,也要开着灯。月薪更是少得可怜,只有1450元,没有编制、没有保险。这勉强能够糊口的待遇,对比同期耶鲁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简直天壤之别。
看看这艰苦的生活环境,再看看这个20多岁、履历精彩的年轻人,一切都显得异常格格不入。但这些,以秦玥飞的决心来讲,算不得什么。那个时候对他而言,最大的障碍其实是中国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痼疾。
 · 困境/改变 · 
作为一个外来人,秦玥飞要做的,首先是融入到这种生活里。但这件事并不容易。
在一些演讲场合里,他总提到一件事:初来乍到的他,因天气炎热,层层出汗,身上粘腻,就在清早洗了个澡。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在村民看来,却成了浪费水嫌农村脏的讯号。秦玥飞在采访里,称这件事为“ PR disaster(严重的公关灾难)”
在基层的民众和官员眼里,他虽然是个热忱有礼的年轻人,但左右算是半个“干部”。
人们对他始终怀有复杂的情绪,既有招待远客的淳朴热情,又有习惯性对“当官的”冷眼揣度;有对留洋高才生的好奇和反观自身的自卑;又因从美国回来的这层身份,偶尔还有种对“境外势力”的鄙薄;兴许,有些还觉得他不知天高地厚,有分分钟想教他做人的想法......
秦玥飞很聪明,知道这些弯弯绕,但也不投机取巧,从来只是真诚待人。而且为了融入当地,生活习惯和方式来了个彻头彻尾的转变。
他穿解放鞋,裤管挽起来下地,把印有花哨字母的T恤反过来穿,也学会了抽烟,像山野村夫一般,把烟别在耳后,见到村民能迅速掏出打火机凑到跟前给人点烟,自己笑言“比西部牛仔掏枪的速度都快”......谁能看得出来,在耶鲁那会,他还是一个乐队里留着长发的鼓手呢?
 · 作为/沉淀 · 
就是这么一个人,去湖南的第一年,就募集到了八十多万的资金,首先帮助村民改善水利灌溉系统。因为这个工程,当第二年遭遇干旱,临近的村庄几乎颗粒无收的状态下,他们村的收成不减反增,可以说结结实实给村民做了一件好事。
他还关注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坐着绿皮火车四处奔忙,寻求各种各样的资源:政策支持、高校技术支持、项目运行人力支持等,搭建平台,给安土重迁的老人们筹建了一个集生活和轻劳动为一体的现代化养老院
留守儿童也时常牵动着他的心,他通过公益组织筹集资金为学生购买平板电脑,建立起数字化课堂,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即时掌握率;并通过自己的游说努力和平台搭建,为孩子们解决了老大难的校车问题。
但每一项事情的推进,过程从来都是磕磕绊绊的。
修水渠,明明是公共服务,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了做政绩,是可以拿来讨价还价的砝码,最后不得已,得用“潜规则”摆平一些人;修敬老院也被百般阻挠,问题层出不穷;
当初为学生配置的平板电脑也因教师不愿费力做课件而被搁置起来;校车好不容易买来了却不能上路,说是不够名正言顺......也有人眼红但假装不屑他的努力成果,说这一切不过得益于他的身份。甚至有人猜测,小秦肯定是上面有人,到这儿来是在为自己以后的仕途铺路呢。


有些人总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自己同胞。
 · 自我价值 · 
我不禁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撑着他,让他能在无端反复的挣扎、纠结、退让、不被理解中,一点点蜕变并且坚持了下来?
他曾经这么说过:
我在重庆南开中学上高中,那是个很好的学校,互帮互助的氛围很浓烈,那时候我就有这个想法,但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读大学之后,知识和视野都拓宽了,才能用“公共服务”这个词语来诠释我想做的。
我是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但是上大学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将所学所长和这个目标契合起来。之前也尝试过很多其他的公共服务类工作,最后发现,大学生村官是个很好的开放性平台,农村各个领域的事都可以去做,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等。
这是一个多么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要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像是僵尸一样走在校园里,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想着,去上大学,学点儿东西,然后再去做很多其他事情,比如说很可能去读个研究生。前方是一些不太清楚的目标:地位、财富、往上爬——总之,“成功”
选择什么大学,完全是为了满足炫耀的需要。至于教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读大学,大学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我,或者说大学如何帮助独立思考,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这些问题他们根本想都没想过。只是被动地去做那些周围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而内心却从来没有真正舒服与满足过。
相比之下,秦玥飞是多么清醒而有判断力?他从始至终都无比坚定而执着得去实现理想,一步步走得艰辛缓慢,孤注一掷,但绝不唐突犹疑。他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该如何实现。
这让我想起了他的母校——耶鲁大学的校训:
Lux et veritas 光明与真理
在秦玥飞这里,光明不是上流社会的觥筹交错、耀眼灯光,而是高悬于空中的明月,是乡野小路的流萤;真理不是众口一词的海市蜃楼,而是躬身亲为的勤奋坚持,自己了悟的箴言,是每一道菜都少不了的盐分。
而那些100多年前他的耶鲁校友们,无不跟他一样,以最朴素的理想主义热情,为内心的火热一头扎进几乎无人问津的漫长事业里,譬如詹天佑/马寅初/容闳......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要知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不仅仅需要评论家,也需要建设者。
秦玥飞如是说。
 · 回报 · 
好在,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他清楚记得2012年10月24日是选举日。在基层,人大代表是直选出来的,也就是村民一票一票投出来的。而那一天,秦玥飞得了百分之八十五的选票,一举成了横山县人大代表,他说比被耶鲁录取还要高兴
是的,外界授予的荣誉算不得什么,朝夕相处的村民的认可,才是让他最在意的东西。
 · 彷徨时 · 
秦玥飞自然不是始终如此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喜欢的一句俄文歌词这么写道:
我走过了所有的路,我到过这里,我到过那里。我转过身,却看不见我的脚印了。但只要我的口袋里还有一包香烟,那么今天还不算太糟。
在陷入困境时,他也会彷徨也会失措,也会怀疑初衷,但他不会任由负面的情绪彻底吞噬自己,而是时常告诫:
如果你只是担心你自己——如果你想的是,‘我是不是在往成功路上去?我是不是在一个对的位子上?我的价值得没得到赏识?’——那么你最后只能觉得无奈,进退两难。但只要你接着干下去,你总会摸索出一条路的。总有什么事是可以去做的。
 · 后记 · 
行文至此,林林总总讲了很多,但还有很多没有讲。这用六年青春换取的所得,给予这一代年轻人的启迪,也只有仁者见仁了。
而我,想及秦琴玥飞,唯一觉得相衬的句子,来自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
诚如其挚友所言,这句话,用来形容秦玥飞的村官之旅,实在最恰当不过了。
 *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