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朋友们转发至个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作者:章骞(海军史学专家)
德国使自己同时陷入了陆地与海洋的包围圈
萨拉热窝的枪声将世界拖入了血雨腥风之中,而这场世界大屠杀所带来的余震至今尚存。将世界带入这场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威廉二世对于海神三叉戟的那种执着之情。 如果新兴德意志帝国能够平稳地顺着其开国元勋俾斯麦所设计的外交路线发展下去的话,德国乃至世界的命运将完全会是另一个景象。然而不幸的是,威廉二世狂妄地认为大英帝国已经衰弱,德国可以取而代之,于是,德意志帝国开始扮演一个世界秩序破坏者的角色。威廉二世未顾及北海是德国唯一的出海通道这一事实,不惜大力扩张海军以挑战英国的海权,触动了以海洋立国的大英帝国之禁脔,使得这个普鲁士的传统盟邦化友为敌,双方展开了炽烈的造舰竞赛。于是,德意志帝国再也没有了俾斯麦时代在外交上的主动,反而同时在陆地与海洋陷入了深重的包围之中,而造成这个包围圈的,恰恰是德国自己。
威廉二世,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1918年在位。他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图为威廉二世在“SMS.Geier”号视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在1912年德国《舰队法》公布以前曾经发表过这样一段演说:英国海军,对我们说是必需品,从某种观点上看,德国海军对他们来说在本质上更多的是一种奢侈。我们的海军力量涉及英国的生存。海军对我们是生存,对他们是扩张。
狭隘的爱国主义让德国国民普遍抱有偏执之情
这次演讲中将德国舰队形容为“奢侈品舰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非常传神的。英国需要在欧洲的一个陆军强国作为盟友。而这个传统盟友一直是德国。德国只要维持与海上强国英国的良好关系,那么通向海上交通线的大门便始终对德国敞开着。然而,当德国在将自己的舰队从一个沿岸海军扩展为世界第二强舰队的同时,其陆军费用的增长却大大地停滞了。1904-1912年,德国海军的军费从2.06亿万金马克上升到4.62亿万金马克,增长率高达137%;与此同时,德国陆军的军费则从6.47亿万金马克上升到9.48亿万金马克,增长率仅为47%,而1897-1911年,三项小规模的陆军法案仅增加区区3.5万人。这对于一个两面处于陆上强国夹击的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这也可以看出德国在威廉二世以后的“世界政策”给德国带来了什么样的负面结果。
德意志帝国的宪法体系与英法等国根本不同,是其皇权的至高无上,故威廉二世之冒险政策无法被有效地遏制。其军队究其本源看,并非一支国家的军队,而是“御林军式的权力工具 ”。而且德国的教育中,狭隘的爱国主义让德国国民普遍抱有德意志民族至高无上的偏执之情,多少人为德国海军的强大而狂热。然而,这支舰队的建设却远远超出了德国财政的极限。例如,1901年冯·比洛担任帝国宰相之际,便依靠大幅度提高谷物的进口关税获得财源,使得小麦的价格从每吨3.5马克一跃而升至 5.5马克,将负担完全转嫁到国民身上。海军预算在1900年便占整个预算的25%,到了1905年又升至35%,而到了1911年更是达到55%!更何况德国还要维持一支同时应对法俄两大陆强国的庞大陆军,海军预算只能通过债券市场获得贷款,使得德意志帝国本来就脆弱的财政体系更是雪上加霜。
孙子在 《军形》 篇中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德国最终在本身并未立于不败之地的情况下便叩开了世界大战的大门。提尔皮茨原本提出的“风险理论”其本意是迫使英国无法下决心针对德国的海上战略进行最后摊牌,只要英国对德国扩张海军的政策抱姑息态度,“风险理论”便算是处于成功状态。而两国宣战之日,便是“风险理论”破产之时。因为不管英国在承担这个风险的结果将会如何,处于劣势状态的德国海军最终败北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
伯恩哈特·冯·比洛,1900-1909年间任德意志帝国总理。他未能抑制德国军事集团的形成被认为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部分原因。
德国海军政策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
德国海军战略学者罗辛斯基博士曾经说过:“德国海军政策的判定原本是出于预防危险的目的,最终却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荒诞幻想,正如我们今天所见,德国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它只是挑起了德国与英国之间的战火,而根据两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德国完全没有赢得胜利的希望。” 
英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深远封锁战略,不但使得德国海军逐渐削弱,在最后的决战中一举击溃对手夺得制海权的战略陷于失败,而且还使得德国战争经济的崩溃,嗜好海军的威廉二世非常讽刺地被自己的水兵赶下了皇位。耗资巨大的德意志帝国舰队最终无法发挥什么决定性作用,便在几名饥肠辘辘的将校与胜利者的商谈下,如同由牧羊犬驱使的绵羊般被押赴英国本土,到头来还是无可奈何地在斯卡帕湾随着自沉的信号而找到了归宿。丘吉尔曾经将德国海军揶揄为“奢侈品舰队”可谓是形容其本质的点睛之笔。
1919年6月21日,被羁押的德国舰队在斯卡帕湾集体自沉。
德国武装力量最终屈从于纳粹主义的魔力之下
虽然德国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工业、技术、科技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是其武装力量却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维护传统社会政治地位的状态,越来越专注于维护特权而牺牲效率, 最终更是挣扎于维护一种自以为作为民族认同终极体现的、膨胀了的自我形象,在心灵与肉体两方面都屈从于纳粹主义的魔力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德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时期,其领土也是德国历史上最为广阔的, 这时候德国给人类在文明上带来的贡献也是无法比拟的。然而,因为一个内心深处交织着虚荣与自卑的君主,对于海神三叉戟的那种异样的热情,德意志原本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大文明的技术力量而后却两度给全世界带来了涂炭。对此,也许“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之语也同样适用吧!
在19世纪后半叶,也有不少值得瞩目的其他海上力量,比如意大利王国海军、奥匈帝国海军以及日本海军,但是当时这还只属于区域性力量。它们对于整个英国海军在五大洋的统治并不造成直接的威胁。其中,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长为一支更为巨大的武装力量,与其发生冲突的,也将是一支崭新的海上力量,这支力量与昙花一现的德国海军具有鲜明的对比。而被这支力量推出历史舞台的,也不仅仅是盛极一时的日本帝国海军,就连不列颠手中的三叉戟也将落入其手。
(本文选自《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章骞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辑:陈菲。腾讯思享会获出版社授权刊发,文章标题和小标题、图片为编者所加,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章骞(1967--2016),字德淳,曾供职于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以网名“宝剑橡叶骑士”活跃于各军事论坛。主要专著《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深受读者喜爱,还曾在多种报刊发文百余篇,主要有《十九世纪英国海权与全球化》、《海权与海上丝绸之路》、《海那边:海上自卫队将领谈岛屿防御》、《迈向“蓝海”的第一步:西沙海战》、《从橙色到彩虹: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计划追踪》、《探寻战后日本的航母梦》以及《迎来还历之年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等,并曾在《现代舰船》等杂志设有专栏。
图书简介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章骞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
在十九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拥有了无可争议的海上统治权,然而,这一支规模空前的海上力量逐渐被美国所取代,一些同样企图以对抗形式攫取海上霸权的其他力量却遭遇衰败。这对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依然有着耐人寻味的启示。本书以十九到二十世纪各国海权发展之路作眼,对于美国如果一步一步走向海权大国的历程加以考察和分析,寻求对于当今中国的启示。
出版方介绍
十九世纪末,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出版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载誉出世,其在设立之初便确立了宏伟的目标,即“为成才之助”、“周知四国之为”,出版了严复的《原富》(即国富论)等风行一时的书籍。发轫于此,上海交通大学的出版事业延续不断:1925年成立了专管出版工作的领导机构——出版委员会;1947年组建交通大学出版社;解放后出版社一度停办,直至1983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创建。以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顶尖科技和文化成果为己任,以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下大工夫打造精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