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宇:“第一次和Lilly见面是去年九月,在一个俱乐部组织的人脉活动上,我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她。Lilly是个有想法而且有趣的人,特别是那次活动的“精英范”装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和其他“精英”都不同的是,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和她聊天没有任何压力。甚至在刚接触的时候,她就让我产生了一种已经认识许久的感觉。至于Lilly是如何做到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她自己是怎么说的罢!”
出国靠朋友
Lilly,波士顿大学大三学生,兼BUGCC(全球中国链接·波士顿)的联合主席。她聊起天来阳光爽朗,元气满满地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可让人怎么也猜不到,她的双专业外加辅修竟分别是经济、数学和计算机。她倒是觉得没什么,当初选择专业时有“经济与数学”这一专业,但因为数学课少了许多,Lilly干脆双修了经济和数学。我有点吃惊,她却语气轻松:“数学对我来说还比较简单,而且很有用嘛。”
单看过她履历的人,大概都觉得她身上有股精英范。在GCC从部员当到联合主席;在BU招生办当学生大使,面向国际学生和家长做宣传和咨询;她还是学院的课外助教,每周抽空为学弟学妹们辅导功课,最忙的时候一周辅导将近20小时。这几年除了在校内发展,她也在校外收获了三四段实习经历。
然而她特别恋家,所以出国需要克服的难题也更多。大概每个出国留学的人,面对的最大障碍从来就不在周围,而在自身。她总说身边大神太多,自己看上去挺忙,也只是个“还好”的努力者。但毫无疑问,Lilly出色地完成了自我过渡和内心成熟的历程。这个巨蟹座女孩如今可以真正独立和强大,她一定也无比庆幸当初出国这个决定。
“大二的时候出来租房子住,刚开始那段时间挺难过的,想家。后来慢慢学会一个人遇到很多问题的处理方法,比如忽然停电停水应该怎么解决,或者在学校没考好、心情不好怎么办,在国内我肯定就回家找爸妈哭去了。但是在这边遇到问题,爸妈在睡觉,同学在学习,那怎么办?没有人依赖的时候,我可以自己去面对很多事情,包括失败。”
独立不等于独处,反而是令一个人能更好处理人际关系的筹码。Lilly逐渐谙熟美国社会的生存之道,也明白为什么大家的社交意识如此高。她举例,“单靠自己找工作当然也可以,但如果你认识了更多朋友,其中有可以帮助到你的人,这样肯定会更好。”
大家或许会有“国外就是这样,出了国的人都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社交高手”的错觉,但仔细想想,其实“广交朋友能改变生活”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除了随大流参加party和饭局,Lilly找到更合适自己的社交形式,这个形式让她只花了4个月就解决了不会聊天的困局,还快速形成了自己的社交体系——Information Interview(信息采访)。
宅,不代表不能社交
“宅,不代表不能社交。我其实就挺宅的。”Lilly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她把社交一词完全解构,卸下标签,揭开它的本质——产生联系、提供价值。时下通讯工具发达,社交已经不局限于见面吃饭,“宅”与社交看似相悖却也不再矛盾,反而为一些不知如何开始社交的人们解了围——假如很难做到马上与人面对面谈笑自如,那不如试一试给陌生人打个电话吧。
Lilly做到了。4个月,她跟50+位在网上找到的行业精英通过电话沟通,几乎不需要太多成本,却一举多得。我听完惊呼“这太有意思了!”她叮嘱我要把Information Interview这个社交思路传达给大家,因为这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社交有很大区别。首先是电话交流,且对象不局限年龄,反而更容易接触到经验丰富的老前辈。
“人经历越多,说话就会越容易在某个点上触动你。即使他们轻描淡写,对你很可能就是至理名言。”
Lilly采访的,都是与自己发展方向相符的业界精英,这样聊的时候也会更有针对性。她在网上看到对方的资料,感兴趣的话就发邮件邀请,约时间通话。打电话说着简单,实操后发现挑战真不少。首先大家互不相识,如何让对方愿意和你通话?社交中的破冰,是不管哪种形式都要直面的问题,Lilly收获的心得给得很准:
“在邮件里有礼貌地告诉对方你想了解的大致内容。你得让对方知道你是有备而来,而不是只想随便聊聊。真诚和厚脸皮是好搭档,最坏的情况不过就是别人不理你而已。”
她还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做Information Interview时的窘况。刚开始以为聊半个小时小菜一碟,结果聊到28分钟时对方问她“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她大脑空白,仓促地结束了采访,最后一句Have a good day还没说完,对方就把电话挂了。Lilly回忆,直到采访第10个左右,她跟陌生人聊电话才慢慢变得自如起来。
让她愈发清晰感受到做这件事带给她巨大影响的,不是“聊完就掌握了某个专业知识点”,也不是“今天认识了一个精英,明天他就帮我找到工作”,而是迈出舒适圈后,主动抛出橄榄枝,让自己的新关系网慢慢编织成形。她向着未来需要的方向寻找采访对象,那些采访对象也会引荐业内朋友给她认识。关系网像藤蔓交织一般延伸的方式让Lilly相信这数十次Information Interview产生的滚雪球效应,将会在未来某处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这对我是沟通软实力的锻炼,未来去公司面试人家也想看到你自然淡定的一面,做了这些Information Interview,其实内容不可控,但我们怎么聊是可控的。每次做完之后觉得自己更会聊天了,而且能量密度也高了。”
她完成了从不会聊天到半个社交达人的飞跃,新学期她还定好了小目标,“走出家门去社交”。Lilly提到,她很欣赏泽宇这个交友行动派“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的做法,半个月前她加入聚星会,看来真是卯足劲要拓展和打理人脉圈子,为未来做准备了。
要多尝试,也别三分钟热度
Lilly总说自己除了介绍Information Interview之外也没什么值得被采访的,但其实我和聚星会的星友,跟她接触过的人都会发现她还有许多值得玩味、有意思的经历。高中她读的国际部,在同龄人还在做应试教育下的英语考卷时,她要提前适应国外语言环境,早早开始接触如何写英语论文。这个酷爱理科的女孩在毕业时就边做实验,边写了四千字的物理论文。
她高中时还攀登过乞力马扎罗山。我暗暗想,她了不起的地方,是明明做了许多似乎“不那么女孩子”的事情,但竟让我觉得她认真可爱得没边了。想想,这个外表柔弱,偶尔犯懒、偶尔依赖别人的女生,“一不留神”做了那么多事情,内心其实韧劲挺足。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要多尝试,但也别三分钟热度。要么把一件事做深,要么把很多事情做好、做广。”
我问她还有什么其他爱好,她说特别喜欢西班牙,想学西班牙语。然后她特别不好意思:“其实如果可以一天什么都不做,看剧是我最喜欢的放松方式……不过哪有那么理想的情况呢?哎这个你还是别写了(笑)。”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学家通过观察分析也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工资约等于关系最好的5个朋友收入的平均数。这说明,朋友间的想法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相互影响。所以,如果我们每天只活在自己狭小舒适的社交圈内,而不去主动交友、交流,就很难有新的突破和本质性的进步。
人脉就是命脉——如果你可以每天花1-2个小时去跟比自己优秀的人打交道,互相交流工作和生活的想法和心得,长期坚持下来,你将发现自己会效仿那些优秀的人的思维习惯和行动模式,并且在他们走过的成功路上加速成长了。
在公众号主页回复“Lilly”,立即获取她的私人微信,今天就开始建立自己高质量的社交圈。
我们下周见!
泽宇
或许你还想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