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如是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一个时代的概念过于宏大,但在组成这个时代的群体当中,孩子,无疑是最具希望和最能代表未来走向的一群人。
成长在物质条件极其充裕的环境下,95后、00后甚至05后的孩子们却越来越让家长们困惑:明明吃穿不愁,可怎么小小年纪,就让人捉摸不透他们的心思?
这一个个复杂的矛盾体,享受了空前的关注与呵护,又承受了这个年纪本不该面对的重负与压力。他们是物质生活极其富足的一代,他们是精神世界极其孤独的一代。
不缺爱的“孤独患者”

大多数的孩子作为独生子女,至少会接受到6个直系亲属长辈的关爱与关注,更不用说其他亲戚朋友。他们是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毫不夸张地说,他们身上至少承载了两代人的希望。
他们不需要想方设法和兄弟姐妹“争宠”,他们也不得不承受过度饱和的关爱。大人们一边说着不求回报,一边又强塞给孩子们一个又一个早已精心规划好的“梦想”。
孩子的孤独源于迷失,迷失于这些爱的未知附加条件——可能是重点学校,或许是才艺证书。
独立与独特

成长在万众瞩目的环境中,也是一个有两面性的事情。有人会好奇,那怎么和独立扯得上关系呢?明明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差啊。
这里的独立,说的是话语权的独立。有人将这种“独立”解读为“自我”,甚至叛逆“,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新的一代不是享受关注,而是习惯被关注。
在持续的关注中,长辈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淡化了以往“高大全”的固有形象。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是孩子话语权的提升。孩子敢于向家长表态,甚至是反抗。
而这种对话语权的要求,自然也会延伸到学校甚至职场中。这也是为什么90后经常遭到老员工们吐槽“情商低”的原因:他们不愿意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为代价,无条件向权威妥协,来博得领导和同事的好感。

这就又延伸到新生代孩子们身上的“特立独行”了。在争取到了反抗权威的独立话语权后,他们的目光开始着眼于如何将自己区别于同类了。
他们不再像前人一样,选择与大多数保持一致,来规避风险;他们希望将生活个性化,将个人色彩浓烈化。
肤浅来看,这些“独特”体现在新青年们的穿衣打扮、言语举动。但实际上他们思想的天马行空、行动的大胆魄力才是真正体现了他们的前卫和不羁。
虚拟世界与理想国度

现如今,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显著,大部分孩子甚至还没上学就已经能熟练使用手机上网、玩游戏了。
而这些独生子女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同龄玩伴,又有课业的压力,于是早早便将目光投入了虚拟世界中。而这个虚拟世界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追星、收集手办等等,都是现实情感无处寄托而转向距离现实生活较为遥远之所的表现。
动图

至于理想国度,这个词也许在成年人的眼中是“不成熟"的同义词,但却体现了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
他们成长在安逸稳定的新时代里,比起生在动荡时期、对事物总抱着消极的怀疑态度的父母们,更愿意相信生活的美好,更愿意帮助弱者。
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这份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值得被小心翼翼地珍惜。
写到尾声时,我突然想起了数日前,曾在父母的朋友圈中看到的一篇文章《独生子女时代的隐痛: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
独生子时代的阵痛,伤得不仅仅是看似没有得到对等回报的那一方,被动接受爱的一方也有难言之伤。而伤口最终是靠两代人的努力才能愈合。
独生子女一代的特殊矛盾和挑战,是经验主义所不能解决的。少些理想的强加和倾注,多些纯粹的爱与陪伴;少些绝对权威,多些理解尊重;少些刻意纠正,多些积极引导。
比起“爱与不爱”和“爱的份量”,也许这些,才是现如今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在与孩子对话时,真正应该做出的思考与转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