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知名博主@北美吐槽君,曾经根据粉丝们的投稿故事,总结出了这样一张家庭经济水平分类等级表:
虽然这只是网友们的一种调侃与自嘲,但是从中也不难看出,留学党们的家庭收支水平确实普遍高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在近几年的新闻中,少部分豪掷千金、花钱如流水的富二代们,更是让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奢侈品”、“豪车”、“不差钱”的标签,被简单粗暴地贴在了他们身上。
除了相对而言更优渥的经济条件外,由于远在异国他乡,他们比同龄人享有更大的经济自由与更小的家庭束缚,因此也更容易形成极端的金钱与消费观。
无论家庭背景与财力如何,对于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来说,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金钱观,都是在让孩子独立支配不菲的生活费之前必不可少的一课。
金钱只是衡量
物品价值的标尺
孩子对待金钱的态度,需要建立在对金钱的正确认知上。金钱作为货币,只是衡量物品价值的标尺,并不能用来判断人的价值。无论是挥金如土,还是爱钱如命,实则问题都出在错误地将财富的多少。
豪掷千金的用挥霍与张扬,寻求同伴的关注、赞美甚至奉承,以此来证明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财力、地位与品位。爱钱如命的人渴望挥金如土的生活,将财务收支视作头等大事,待人接物之前似乎都要考虑经济成本与利益。

而这二者都是“金钱至上”与“金钱万能论”的信徒。前者相信金钱可以巩固和彰显自己现有的成就,后者则希望通过获得更多财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形象。

那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都要注意什么呢?
不要总和孩子“谈钱”
我曾经问一个亲戚家的孩子,长大了以后想干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道:“长大以后我想挣很多钱”,我追问道:“为什么要赚那么多钱呢?”她愣了愣,想了半天说道:“因为那样我就很厉害,想买什么都可以。”
虽说童言无忌,不必太过认真,但是这不难反映出在仅仅几岁大的孩子心中,钱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一个能起到证明作用的东西。后来我留心观察,发现她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提到“这个玩具太贵了,买个别的吧”,“刚买的衣服花了不少钱,怎么就又穿不了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勤俭节约”是公认的美德,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大多数父母都会告诉孩子赚钱不易。培养孩子珍惜节约的品质固然无可厚非,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口头上的“谆谆教导”实则苍白无力,加上时不时夹杂其中的负面情绪,不知不觉中教导就变了味,成了抱怨和牢骚。
这也不意味着家长要刻意回避这一话题,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有权也有能力参与到家庭经济事务的讨论与决定中去。比如出国留学,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孩子作为留学的主角,有必要在了解清楚家中经济状况与留学花费的情况后,再与父母共同做出选择。
友情与金钱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当友谊和金钱扯上关系时,确实是件很棘手的事。

孩子小时候父母总会告诉他,要大方一点,有好东西要和小伙伴分享。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他们有了零花钱以后,分享的东西也慢慢从糖果变成了彩笔、漫画书、电影票、大餐......在这个过程中,朋友双方的“分享关系”就变得微妙了起来。

在平等的关系中,分享是双向和对等的,就好比我给你一根棒棒糖,你送我一块饼干。但如果我给你一盒棒棒糖,可你还是只给我一块饼干,这时就出现了不平等的裂缝。要让孩子明白,交朋友的前提是平等,而不是某一方用单向的“分享”来获得和维系友谊。
此外,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向朋友借钱时,可以主动写下书面凭证,并且及时归还。如果朋友向你借钱,也需要双方提前协商好,在朋友归还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醒,但不要把借钱这件事时刻挂在嘴边。
别忽视“看不见的钱”
近两年来,移动支付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线上支付、透支软件也层出不穷,伴随便利而来的是货币前所未有的“虚拟化”,也就是说大家日常用于流通的货币逐渐被手机软件里的“数字金额”所替代。

对于成长在信息科技时代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网购、线上付款各个驾轻就熟。逢年过节大家都手速飞快的在各大微信、qq群里发红包、抢红包,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在他们眼中的真实性逐步降低。

此外,对于留学党来说,为了方便起见,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一张信用卡的副卡,而现阶段升级版移动端信用卡的出现,更是让消费需求较大的孩子们尝到了甜头——不需要信用卡的繁杂手续和门槛,一样可以透支不小的额度,至于后期的还款,大不了月初潇洒月末吃土嘛。
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移动支付”和“超前消费”的便捷背后的潜在危害,合理利用支付软件的记账功能,不要没换成钞票,就把账户余额当成一串数字给稀里糊涂地花了出去。
教孩子怎么“赚钱”
对于孩子的日常开支,大多数家长的关注都在于告诉孩子“怎么花钱”。情况无非两种——“这个月怎么花这么多钱”和“生活费够不够啊,别饿着自己”。
父母通常认为,孩子还是学生就应该专注于学业,而“赚钱”这件事,被理所当然的归结为工作以后的事情。孩子若想多赚点零花钱,至多也就是放假在家里帮忙干干家务,爸妈象征性地给些奖励。甚至到了大学孩子想要做份兼职赚些外快,也会被家长认为不如努力学习拿奖学金来得实在。

而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初高中甚至更小的时候开始打工赚零用钱,无论是修草坪还是送报纸,“赚钱”都被家长和孩子看成一件严肃认真的事。而亲身劳动的体验所得,自然比父母的苦口婆心来得更加直接,也更容易让孩子在实践中建立对金钱的正确认识和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劳动所得。
此外,即使孩子暂时没办法打工挣钱,也要学会“赚钱”的另一种方法——理财。理财的根本就是理清楚自己有多少财富,因此养成记账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之后,无论将压岁钱和零花钱定期存储,还是购买小额理财产品,都是让孩子尝试使用自己的现有积蓄,来获得更多收益的好方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