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家庭的多语言环境得天独厚,孩子天生学习语言不费劲”这是大多数人都会产生的错觉。
事实上,在莉香采访的跨文化家庭中,发现并非所有跨文化家庭都能教育出“超能”跨文化儿童,甚至也有不少孩子因为多语环境而倍感困惑。究其原因,发现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居然来自父亲。

很多父亲在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之时,其实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为自己负责养家就好。尤其在与幼儿语言沟通方面,更是容易懈怠:婴儿什么都不懂,没有什么可聊的,每天抱过来玩一会儿就好。
如此一来,婴儿时期主要接触的语言仅来自母亲一方,让孩子错失大好的多语塑造期。其实婴儿对于语言的感觉非常平等,没有非此即彼的概念,更没有简单复杂的区别,一切仅仅表现为熟悉程度的不同。
关于这一点Keyur的丈夫JAY深有体会(JAY是哈佛商学院毕业,如今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外驻上海的CFO),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JAY深感妻子的艰辛以及家庭之中父亲角色的艰难。前3个孩子出生在纽约,那时事业、家庭一切都在上升期,工作占据了JAY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的大任基本上由KEYUR一人担当。直到第四个孩子到来后,JAY才真正获得自由把控工作时间的机会,全情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不参与则以,一参与欲罢不能。JAY第一次感受到工作中所无法获得的幸福感。尤其是跟小儿子PEPE的互动,让JAY体会到父亲对于孩子全方位潜能开发的不可替代性。
母亲的精力很多时候会被生活分解得七零八落,在日常亲子互动中,母亲们为了节省心力,更倾向于管束孩子的言行,“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唠叨啰嗦声中将创意、有趣、热情剥离得所剩无几。而且这种烦闷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夫妻关系,让整个家庭气氛陷入紧张。过去由于没有参与其中,JAY承认:作为丈夫,长久以来都无法了解妻子的性格、脾气变化,也无法在妻子需要声援时,准确到位地排忧解难。以至于前三个孩子跟父亲的关系总是缺少一种畅所欲言的亲密感。
自从有了PEPEJAY开始积极改善境况,从孩子出生开始,每天必定挤出午休时间,回家吃饭陪孩子(公司离家一条马路)。孩子不会说话,没有问题,就跟儿子聊聊早上发生的事情:
“爸爸今天早上跟员工开会,发现很多人不喜欢发言,爸爸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激励方法,你猜这是什么方法呢?”这时PEPE总会裂开大嘴呵呵地傻笑。
“爸爸的方式是:每天例会谁先发言谁就可以获得“老板买单的免费午餐”。你猜猜这个方法效果如何?”这时PEPE会闪动着大眼睛看着我。
“爸爸的绝妙方法一点不绝妙”然后做出夸张的沮丧表情。这时PEPE会哈哈地大笑起来~
这个自言自语的过程,看上去很可笑,但我相信PEPE跟我一样能感觉到:我们的心是相通的。他甚至很可能听懂我说的某些话或是能够读懂我的表情。他就像一个乐观的听众,帮我整理思路,将阴云一扫而空,让我情绪饱满地回到下午的工作中去。日复一日,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无话不聊的知己,当PEPE开始尝试用宝宝语回应我的问题时,这种奇妙的感受再次升级“原来爸爸不是在演独角戏,感谢你一直耐心倾听”。
长期不经意地闲聊,我其实已经把自己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系统性地输出。我们一直有事可聊,虽然孩子语言还比较粗陋,但是在理解力上,我敢相信,我们是在叠加理解的沟通进程中,从他的专注度、对话题的反应、声音表情的回应,我都可以感受到小小人在日益长大,变得越来越深得要义。这种奇妙的感受,是我在之前3个孩子身上所错过的,PEPE跟我之间的这种独特关系链接让我初感:为人父的巨大快乐。“子承父志原来可以如此轻松地传达,当然,我们一直在使用印度语沟通,我自认为只有印度语才可以完美地展现自我的精神世界,而PEPE似乎也能乐在其中,这让我很欣慰。”
最后JAY总结道:如果婴幼儿从出生开始“频繁接触到某种语言形式”就可以自然过渡到“牙牙学语的模仿阶段”,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别扭的地方。人们都普遍更喜欢自己熟悉的领域,婴幼儿更是如此,不论是语言还是兴趣爱好都具有极大地可塑性,甚至于人格塑造也是开始与此。但是这个可以任由父母自由创作的黄金时期大概也就止于2.5岁之前,无论你想将孩子引向何方,只要不断高频率地重复即可。然而,过了这段时间,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父母再想干预,恐怕得拿出十八般武艺跟“小怪兽”斗智斗勇才行。过了2.5岁,宝宝的言行举止除了参照父母以外,则更多受到外界社交圈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在中国也有“三岁看到老”的说法,要赋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力,越早干预效果越好。3岁之前给孩子赋能,即:赋予安全自理的基本能力、赋予判别是非的道德能力、赋予接人待物的处世能力,这些都将成为孩子日后不断增强自我意识的思维利器,知道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三岁之前,或者更精确地说应该是2.5岁之前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搭建潜意识思维框架,这个时期,尤其是父亲的豁达、逻辑、严谨、幽默的思维方式势必护佑孩子一生。这是一种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关键时刻方能显效。现在PEPE已经三岁半,从他日常的行为应对上,如:早上自己穿衣洗漱绝不依赖他人;发现公共场所有人大声嚷嚷,他会做出“嘘”请保持安静的手势;看见有人乱扔垃圾,他会皱眉Say No;跟哥哥姐姐学中文,经常被取笑也毫不在意,甚至还学会了自嘲。
不要小看三岁的孩子,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而且唯有父母的联合教育,才能完美地将他们身上的无限活力引向适当的领域。当然,我不否认人的终身可塑性,但这与2.5岁之前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这需要穷极一生与早期形成的种种劣根性做终身斗争,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般痛苦艰难而又极易中途废退。而2.5岁则是一块完美的处女地,每洒下一粒智慧的种子,每天辛勤浇灌,日后定能绿树成荫。
如果说作为父亲参与到亲子中,还有什么福报?我可以惊喜地告诉大家,我感受到自己的孩子们变得更加乐于分享,我们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我与妻子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恩爱。家庭和美,这,不正是我所要努力追求的一切吗?

《如何实现家庭跨文化多语教育》专栏
莉香今年将逐步采访多语跨文化家庭,就“如何在家实现国际化教育”进行多维度报道,希望可以给不同的中国家庭带来实际可操作的借鉴经验。

本文来源:世界之心
本文作者:莉香老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