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据说有一档国内综艺悄悄火了。
Sir从巴厘岛浪回来,昨晚撸了一集,确实不错。
因时间关系,今天Sir特邀刷过三集的好基友@罗罔极操刀安利。
如果你还不知道它,那这篇文章不能错过。如果你已经知道了,放心,《毒舌》找到的角度(以及对它白玉微瑕的批评),也一定是你没听过的。
文/罗罔极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近三年,是电视综艺爆炸的三年。
几乎所有省台,都被各色大腕明星、鲜肉欧巴们占据荧屏。

但质量……不忍多说。
我虽不是多么清高的人,偶尔闲暇也会看看《跑男》,用作傻乐消遣。
但,如果人人整天傻乐,演员永远都在消遣,其他一概不知不问无所求。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像回到了晚清,只是鸦片的形式,换成屏幕而已。

任何娱乐,不可成瘾。
记得今年元旦,各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如出一辙。浙江台的鹿晗、湖南台的李易峰、江苏台的吴亦凡……“娱乐至上,鲜肉为王”的强硬势力,几乎统一了我们的视线。
但,元旦当晚,我却被一个不太起眼的、特立独行的节目深深吸引,黑龙江卫视的——
《见字如面》

这档国产综艺节目,号称“综艺界的一股清泉”,豆瓣评分高达 9.3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现象级的。

《见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档英国综艺,名为《Letters Live》(汉译:见信如晤)
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
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够动人,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
在英国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参与其中。

有趣的是,与英国相比,中国的《见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显出了欧洲的“极简主义”。
没有过度的灯光,没有多余的道具。
一个人,一封信,一个麦克风,不多的听众。

如果足够细心,你会发现张国立穿的衣服,很像民国时期的教书先生。


节目的开头画面,也用到了两部民国题材电影的片段。
《太平轮》和《黄金时代》。

无疑,它的主创是想要重新掀起,再现民国时代的“人文精神”。
那是一种什么精神?
是沈从文一无所有,却不甘于俗世随波逐流,坚持以读书治学糊口报国的“认死理”精神。


是萧红躺在病床上,所处的香港将要沦陷,自己的生命濒临消亡时,写给她在远方前线抗战的弟弟的话——
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由于战乱,萧红的信根本无处投递,弟弟读到的几率也很渺茫。
可她还是要耗心耗力,拼命去写。
因为,在物质之外,这封信寄托了她的抵抗精神
这才是真正的、毫不含贬义的“文艺青年”。

曾有几个学理工科的问我:看历史有什么用?
唐太宗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陈寅恪致傅斯年》一信中,一九三六年的清华教授,就点破当今教育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
现在很多大学里的教授都不好好教书了
他们比较重科研 拿项目
他不注重学生
所以陈寅恪这个话 点中了今天的问题

更有趣的是:节目组选用的一些信件,彼此间竟能产生一种遥遥相对的呼应
在第三期,张国立读完陈寅恪对老师、教育体系的批判之后,林更新登台,读了罗永浩的信,后来王耀庆又登台,读了李白的信。
罗永浩和李白,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点——
罗永浩高二辍学,李白不参加科举,他们都是体制教育之外的成功者。
教育制度就是十环
但是 看上去他是误打误撞
其实人生的成功不止一个十环
所以我觉得社会要给这样的人机会

节目组的心思,可见一斑。
除了信本身之外,朗读者的水准也是相当高
王耀庆&张国立,朗读黄永玉&曹禺的往来信,是我今年看过最精彩的飙戏之一。
与自己读书不同,演员们专业地捏准了每一个字应该读出的时机,就连信中的“欲止又言”都能通过演技表达出来,代入感十足。


什么是成功的演员?
就是当他表演时,观众会忘记他是个明星,而只沉浸在戏里的角色。
当黄永玉的字通过王耀庆之口,铿锵有力地说出“你为势位所误”时,我脑中的画面瞬间被代入到民国和文革这两个时代中。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
一个也不喜欢
你心不在戏里
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
你为势位所误!

这段话,用在曹禺身上很恰当。
但,我们如果用到张艺谋身上呢?
几乎不用修改多少字,这封信我们就可以送给张艺谋,而且毫无违和感。
不信你看——
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21世纪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
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莎翁《马克白》中的一句话:
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感觉如何?
你以为听到的是沉重过往,实际上当下每天都在发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曹禺的信里,我们看到大艺术家面临的巨大问题。
而在另一封《柳宗元写给王参元》的信中(单曲版可看),唐代的河东先生竟回答了这一问题。
王参元家逢大火,财产全被烧尽,柳宗元却说——
现在好了,您家被大火烧光了
所有的疑虑,也都被烧成灰了
但是,您的才华却可以好好传扬,而不被玷污了

我不得不佩服节目组,选信是何其的用心。
但夸归夸,它还是稍有些不足
其一:主持人和两位解读信件的学者,明显配合不当,没能产生大的火花。
女学者杨雨,曾参与过《百家讲坛》,解读起来就像是在讲台讲课。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一旦脱离出书本内容,杨雨本人的见解就比较肤浅了。
在《刘慈欣写给女儿》一信中,信里充满对未来的幻想与哲思,可杨女士却只听到了“鸡汤式”的泪流满面。


男学者许子东,不得不批评她的幼稚——
他朗诵的很好
这是叫人开心的事情
可是听的人都是儿童节的水平
这是叫人悲哀的事情

在很多时候,两位学者的立场明显不同。
而许子东,又明显被压制。
在比较敏感的《毛泽东写给雷经天》一信中,许子东的解读,被删减到只剩一句。

在“知青下乡”的话题中,许子东也只好欲言又止。


在《林徽因写给徐志摩》一信中,林徽因拒绝了有老婆的,徐志摩的爱情。
小翟和杨雨两位姑娘,都是一面儿倒的感动、钦佩、泪流满面。

许子东仿佛有些相反看法,却总被打断。

在《锵锵三人行》里针砭时弊、犀利如斯的许子东,这里却成了个“战五渣”。
当然,杨雨经常打断许子东,我想也并非真的出于不礼貌。
从下面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许子东的“三观”是有些“不正”的——
许子东:好的爱情不一定要走进婚姻的。
杨雨迅速打断:男人,这就是男人!
但与陈词滥调的赞扬相比,我更想听到的,是不同观点。

并非为了反对,只是为了多一个声音,多一条看法
可《见字如面》显然还没做到,或者它为了大势,而放弃了过于冒犯主流的观点。
遗憾的还包括,和我一样有着民国情怀的文青,也没能看到足够多的,民国时期的文人、烈士们的经典陈词。
我举一个例子——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有一段“庐山演讲”,是中国对日本展开全面反抗的宣战书。
抛开立场不谈,单说这段演讲的价值,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至关重要且激动人心的。
张国立本人也演过蒋介石,我多么希望他能重现这些话,然后跟着愤青一把。

摘抄一段,你且感受一下——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是否有些燃?
但,尺度终究是有限制的。
有些时候,为求保全,节目组只好舍掉一些东西。
我想起另一股,豆瓣评分8.8的综艺清泉——《客从何处来》。

《客从何处来》同样也摆脱了浮躁,以传扬中国人文文化为主旨。

一些拥有家族文化底蕴的名人,往回追溯,寻找祖辈的荣耀与沧桑。
易中天历经跋涉,得知自己的家族数百个人,曾在一天之内全部死去。
而导致此事的,正是易中天的二爷爷在日本陆军学校的同学,冈村宁次(六年以后,冈村宁次代表日本,与中国政府签署战败投降书)

有些历史,应当被探寻,应当被铭记。
《客从何处来》的第二季,由于敏感原因,中途被强制停播。
传闻中最有价值的段落,我们很遗憾都无法看到。
每个男人活着
应该吃苦 应该寂寞
应该被放逐

我们的综艺,其实就像电影一样,很多时候是施展不开的。
所以《见字如面》即便有些不足,也应是无奈之举。
周国平说过:我们的国民素质,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
提高国民素质当然不能依赖综艺节目,但真正优质的综艺,就是有这种追求。
在今天太多无聊无趣的节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见字如面》出现,堪称惊艳。
希望它的主创能够更机智与勇敢,规避掉不必要的麻烦,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看到它,用收视率为它说话,告诉那些以流行之名,轻视观众的创作者——
即使这是娱乐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也绝不仅仅是质量低劣的麻醉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腾讯视频就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