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放心,本公众号只有育儿干货!
作为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前绘本编辑的毛豆妈,
宁愿不推送也绝不制造文字垃圾!
“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
我应该为了她的安全感而同意吗?”
昨天,收到了一位妈妈的提问,是这样婶儿的:
”我家2岁8个月大女孩,吃喝拉撒自己全能搞定,学习看书都不成问题。但是会说“我不去幼儿园”。我送到幼儿园转身离开后从监控上看情绪很稳定,老师也说在校没问题,可是她做梦都说“我不要上学”。
我怕她太有压力就不让上了,只上了一个月,而且每天只上2小时,因为是适应班,上完后没有继续上,等今年2月份开学就上全天了。跟其他幼儿园老师说过,应该是焦虑,她刚入园时我也有过焦虑。怎样解决她这个问题呢?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虽然政府花了很多钱予以抢救,可惜一概无效。
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狼引进鹿苑,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
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而如今,毛豆妈觉得,很多中国妈妈,正在因为对孩子安全感缺失的担忧,让孩子失掉宝贵的“逆向关怀”的机会。
什么样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最强、最优秀?
哈佛大学的教育学者Anita Seith曾经做过一个教育实验,她记录下了孩子们小时候受挫折的次数和特征,又对比了十年后这些孩子的升学、职业成就,结果惊讶的发现:小时候“小挫折不断”的孩子,取得成就最高,远远高于小时候一帆风顺的孩子。
再讲一个我的个人经历。我硕士的时候在北师大的心理咨询中心实习,见过很多因为心理问题而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因为一点小事焦虑的、想不开的、人格障碍的,都有。
见得多了,我和教授共同发出感慨:现在许多心理疾病都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而且来求诊最多的,恰恰是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优秀孩子”。那些从小哭哭啼啼、总有小麻烦的孩子,长大后反而心理抗挫折能力强,用大白话讲就是“遇到事情也特别皮实”。
昨天又看了一个郭德纲的视频,话糙理不糙,有老智慧在里面的,他说:
孩子遇到挫折、情绪不好、害怕焦虑等情绪都不要紧,做父母的反而应该暗自庆幸:孩子又多了一个学习处理负面情绪的机会。
在这个例子里,孩子接近三岁,自理能力强,没有安全感缺失,完全符合上幼儿园的条件,更何况,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的很好。
孩子不爱去幼儿园是人之常情,谁也不愿意离开妈妈。孩子其实只有稍稍的情绪焦虑,比如回家和妈妈说“我不要去幼儿园”。但是,妈妈只要教孩子用积极情绪(想想幼儿园的好处)代替负面情绪(离开妈妈),就可以让孩子的情商up up。
OMG,这么好的天然挫折,为何却浅尝辄止,让孩子放弃适应幼儿园了呢?
有的妈妈说:“我这不是怕孩子安全感缺失吗?”毛豆妈想说:安全感不是个筐,不要什么问题都往里装。
大部分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集中了父母和祖父母两代四人的全部注意力和爱,缺失安全感的发生频率并不高。至少,从毛豆妈的咨询看来,担心孩子缺失安全感的太多,真正缺失安全感的则寥寥无几。与其担忧孩子没有安全感,倒不如担心孩子娇生惯养的实际意义更大一些。
比如下面几种情况,并不代表安全感的缺失:
1.分离焦虑期间,孩子哭着黏你、不让你走,不是缺失安全感;
2.孩子睡醒觉起来找妈妈,并不是缺失安全感;
3.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也不是缺失安全感。
毛豆妈想劝大家几句话:
1.该碰的钉子要碰
孩子初来人世,单纯幼稚,假如家长处处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真正了解,将来很可能会碰大钉子,正如鱼儿生下来就要在水中游一样。如果好意为它套上一个救生圈,后果会怎样呢?
2.该绕的弯路要绕
家长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反而会对自己没走的路跃跃欲试。而且,没有过程的结局,没有挫折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3.该受的苦与累要受
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来之不易。否则,他就不会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4.大部分孩子并不缺安全感,别用安全感缺失的担忧掩盖另外一种真正可怕的缺失:小挫折中的逆境成长。
像神马孩子幼儿园不适应啦、分离焦虑想妈妈啦,都属于人生的小挫折,流点小眼泪,直面更健康。
毛豆妈的话    育儿有问题?试试分答~
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一个真实逗比妈妈的育儿分享。毛豆妈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专注育儿心理和性格培养。长按二维码关注,你可以看到更多好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