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家庭跨文化教育》专栏


上期我们邀请到哈佛高材生,一位成功养育4位跨文化宝宝的全职妈妈Keyur跟我们分享了跨文化教育思维“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今天我们继续邀请Keyur跟我们深入拓展、分享该话题。Keyur一家非常崇尚分享,按她的话说:分享就像回声,不仅别人能够听见,更重要的是能够遇见真实的自己!

走进Keyur的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墙壁上、家具上、下黑板上到处都贴满了各种中文小纸条,俨然“学习中文”已经变成了全家总动员的一件乐事。因为热爱中文,全家几乎每天都会聚在一起互相传授“今日所学”,哥哥姐姐在学校学到的新单词或发现的新鲜事物总会第一时间跟弟弟妹妹分享,有时Keyur俨然像个学生,一边认真跟读一边真诚倾听;有时又随机给孩子们提出问题,引发孩子们进一步的探讨。
在这种亲子互动学习中,Keyur最小的儿子Pepe引起了我的关注。弟弟只有3岁,在中国已经生活一年,基本上从学说话开始就面对三语环境(英文、印度方言、中文),在他身上也同样出现众多跨文化儿童的特征:说话较单语宝宝要迟很多。虽然已经3岁半,语言还是处于蹦单词阶段。由于跟Keyur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英文很明显地成为3种语言中最强势语言(单词量最大),但这并不影响小家伙学习中文的热情,尤其喜欢跟在哥哥姐姐后面,做个小小Copycat(小小复读机),咿咿呀呀很努力地跟读,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发出怪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Keyur,我可以问一个比较有代表性却比较私人的问题吗?Pepe已经三岁多了,你会担心过多的语言会扰乱他的语言发展吗?”
Keyur首先是一愣(似乎未曾预料会有这种问题),停顿几秒后,很诚恳地看着我:“莉香,很感谢你的信任,问我这样一个听上去似乎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然后暖暖地握住我的手,再次恳切地看着我的眼睛说道:“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都是独特的,我们家小弟,虽然说话比较晚,但他居然能够自动适恰如此复杂的跨文化环境,在我看来,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他虽然说话不多,但听力了得,无论我们使用什么语言,他都能够愉快地参与,不知疲倦,没有顾虑地吸收一切,‘Stay hungrystay foolish’(海纳百川,兼听则明),也许就适好描述我们小弟目前的精神特质。这难怪不应该是我们学习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他应该是我们一家人学习的榜样呢!”
“我们不用担心他语言的问题,事实上,他的语言发展远超我们的预期。我们养育了4个孩子,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一直以来,也许世人都过分神化幼儿学习语言的天赋啦。”
“我们误解孩子现实能力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学习的过程同样艰辛MUM算是多数宝宝输出的第一个单词。开始是由妈妈温柔而缓慢、清晰地不断重复、提醒、再重复、最终达到宝宝自然输出的效果。
但对于MUM这个单词的理解并没有停滞于此,随后的日子,宝宝会逐步发现‘原来妈妈还有其他名字;原来其他宝宝也有妈妈;我的妈妈只能是自己的妈妈;再后来发现妈妈还有其他的身份,妈妈还是爸爸的妻子;再后来,还会延伸出听到MUM就自然萌发某种美好而安全的感觉等等’这种重叠深入的语言能力,同样需要很长很长的时光才能慢慢领悟。
这个过程,在亲子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并不等于这个过程很easy(容易),这跟成人学习的过程大同小异,最根本的不同可能就在于‘心态’”。
“成人学习带有太多思想包袱,所以学习动机就变得极为复杂,分散了学习的专注性以及耐性。”
“我们会发现幼儿的语音学习中,不需要特别具体目标就可以自然顺应学习的繁复过程,对他们来说到处都是可以学习的地方。而成人世界的学习总是需要计划、达标、动力,学习本该是自然而然地一件事,最终被迫变成了一种压力。”
听完Keyur的解释,顿时让人茅塞顿开。记得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也在一场演讲中也曾经提出过“Stay hungrystay foolish”,他的用意也是在于号召大家要像白纸一样,以饱满的好奇心去自由探索,放下所有的顾虑和常识,毫无心理负担地去大胆尝试。”
“真正改变世界的人,不都是怀揣着一颗不老的童心去努力拓展人生的吗?”
没有功利心,不知面子为何物,毫无忌惮却又不带丝毫自以为是,一切都顺其自然,才是宝宝们学习潜质的真正所在。

《如何实现家庭跨文化多语教育》专栏
莉香今年将逐步采访多语跨文化家庭,就“如何在家实现国际化教育”进行多维度报道,希望可以给不同的中国家庭带来实际可操作的借鉴经验。

本文来源:世界之心
本文作者:莉香老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